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3 09:54:05瀏覽1379|回應5|推薦3 | |
台北講古-追尋台北的歷史記憶《一》
《撰文:王受寧》 第一章 臺北歷史真像〈740-1948年〉 (一)前言 本島在清初以前,北部地區還是一個荒涼的大湖泊,僅在湖泊高出水面的地區,住著早期的平地先住民,早在唐代時期,已經有一些大陸閩南〈七閩〉土著來到臺北地區,從十三行遺址,考古發現,在現在淡水對岸八里挖出唐代開元通寶(唐玄宗時代的錢幣),及太平通寶宋太宗時代錢幣可能有漢人的先民留在北臺灣,繼後也有亞洲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來到北臺灣海域捕漁,因此到1521年以後,一些歐洲列強的殖民者,到東亞來找殖民地,幾乎都是中國漁民為他們指引航海通道。根據文獻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鄭舜功)去日本回國後發表一書《日本一鑑》其中載有臺灣島圖,島上雞籠山,並記載附近噴出硫磺氣的情況,也有在雞龍山背後繪"琉磺山,及淡水出焉"可以了解鄭舜功由福建到日本,所經過的,看到是臺灣北部基隆,淡大屯山系。早在明朝初年已經有不少福建沿海漁民,在當今〈台灣海峽捕漁〉,這條航道通往日本,當時很普遍。 (二)大航海時代台北地區與福爾摩沙 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葡萄亞牙人是西方列強的先驅,葡人(地亞士)在1486年(明憲宗成化22年)發現好望角,葡萄牙人又首先進入東亞地區,在1535年強佔租借澳門,當然其他西方殖民者,在這一段時期前後都有很大的收獲,如意大利人(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西印度群島及中美洲。另外葡萄牙人(麥哲倫)在 1521年周遊世界,在菲尼濱被當地土人殺害,由於他所領導的西班牙船艦,又繼續環遊世界一周成功後,西班牙人終於獲得菲尼濱殖民地。葡人在早期西方列強中,航海方面是佼佼者。葡萄牙人1545年,因為由澳門到日本途中,經過臺灣西海岸看見雞籠山,琉磺山以及淡水出海口山巒起伏,彎彎的海灣,青山綠水,美不勝收,喊出全世界著名的"Formosa"美麗島。從此以後,全世界都稱我們本島叫"福爾摩莎",但是真正的地方是當今的大臺北地區。目前的社寮島(和平島)還有"Formosa"的碑文,另外在淡水馬偕墓園中,馬偕墓碑上刻著"Formosa"字跡臺北地區自從大航海時代來臨,已經進入世界地圖中,在 1592年荷蘭人(plancius)布朗休斯所繪製的東南亞地圖,把本島繪成三個島(1)北島formosa(2)中島(無名)在靠近北迴歸線(3)南島(琉球)在現在臺南到高雄之間。而(北島)就是大臺北地區。 另外在1629年荷蘭人(black)布拉克繪成的臺灣北部地圖標明〈formosa〉同時基隆的(社寮島),以及淡水河口西班牙聖多明哥城堡都繪出來,而荷蘭人佔領的臺江內海的(大員)都顯示很清晰,可以了解當時臺南就稱做(大員)這是荷蘭人統治下的臺灣南部地區,簡而言之,大員也是中國福建沿海地區漁民所說的(大寃)或(埋寃)的轉音,所以荷蘭人稱本島為大員,實際跟中國歷史文化有密切關係。 自從北部淡北地區,被西方殖民者發現後,全世界原文字典皆稱臺灣為formosa。同時1626年西班牙人從菲尼濱來到本島北部佔領基隆和平島,又在1628年佔據淡水,在臺北地區統治十六年,接著荷蘭人又趕走西班牙,荷人終於佔據全臺,這就是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殖民者入侵臺灣的歷史。 (三)漢民族在北臺灣 鄭氏王朝驅趕荷蘭人以後,全島被鄭氏明鄭東寧國統治,可是鄭成功子孫建立的國家,實際統治權並沒有到達臺灣北部地區,此時的臺北地區,在當時由大陸來臺的福建客家人「王世傑」眼中:「從竹塹(新竹)向北望去,荒煙蔓草,飛沙走石,非常荒涼又有瘴氣」,因此早期罪犯流放的地帶,就是北部地區,再則海水又多次,傾入臺北盆地,成為內海,並且也多次海水退去,所以臺北地區是一個沼澤潮退的荒地,僅在高地有(平埔住民)居住,因此臺北地區在荷蘭人離開後,直到清朝康熙23年施琅佔領臺灣為止,現在的「大臺北區」是荒蕪的,沒有管轄重視的地帶,到清朝雍正二年才設「淡水同知」重新整理荷蘭人留下來的「紅毛城」。當時北部地區是屬於彰化縣淡水廰(在今日的新竹)的北部,在文獻中記載臺北地區稱「淡北地區」。整個清代重點治理的地方,都在臺灣南部,發生反清朝復明的重大亂源,例如:「郭懷一事件」反荷蘭人、「朱一貴事件」、「林爽文事件」、「張丙事件」、「戴潮春事件」等幾乎都發生在南臺灣,最接近北部是在新竹地區,客家人林占梅曾帶領鄉親,平定林爽文以及戴潮春之亂,可以清楚了解,清朝在臺灣治理是在南部,北臺灣還是落後地區,不過在乾隆52年以後,林爽文之亂平定結束。移民北臺灣的漢人增多,到咸豐八年清廷在英法聯軍之役,被迫簽下天津條約,臺灣淡水開港,「英國人」登陸淡水,租借紅毛城,接近九十年之久,接著在(清朝同治)11年(1872年)加拿大英籍蘇格蘭傳教士馬偕到達淡水,在北臺灣傳教,近數萬臺北人,接收馬偕的宗教,是臺北人直接受西洋文化的洗禮,影響臺灣文化非常深遠,可以知道臺北地區是直接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同治)以前,臺北人考科舉,要赴臺南,後來到光緒六年,臺北清代,「考棚」才完工,臺北考科舉之子弟,就可以在臺北舉行,可以知曉,臺北地區清代沒有收到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撞擊,對臺北人的文化感受程度很少,反觀對馬偕的宗教文化認同,確超過對漢民族母國之認同,不過馬偕實質上是英國人「當時加拿大是英屬殖民地」馬偕能進入台灣得力於英國領事館,這就是臺北早期先民的特質。 漢人來到臺灣,從鄭芝龍、鄭成功以及明鄭時代到清朝、西洋列強等,都是到臺灣以武力佔領「原住民土地」殖民臺灣,在清朝嘉慶年間以前,原住民分生番與熟番化番,而漢人與熟番雜居在一起,也逐漸漢化,清康雍乾三朝在臺治理時間,早期後山、臺東、花蓮、宜蘭(噶瑪蘭)屬於生番禁地,不可以越池半步,而熟番之地,例如清代「埔里」近山地段,已經開化也稱(化番),熟番與漢人相處融洽,但是臺灣的後山禁地,這些外來殖民的政權還沒有佔據,形成僅僅佔領半個臺灣。筆者的研究所謂:「臺灣原住民是指4000年以前,由外來的史前住民而言」可以跟明朝中葉來臺的漢人區分,故稱山地居民為原住民,但是全臺灣人實際都是外來的,僅有早來晚來之別。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