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3 10:00:36瀏覽1421|回應9|推薦3 | |
《撰文:王受寧》
(四)清政府時代臺灣南北文化的比較 自從林爽文之亂平定後,清朝大將軍福安康深感臺灣的治理,應該受到重視,對於平地已經漢化的原住民,開始關注,劃清番界,但是早期漢人及荷蘭人越過番界,遭到殺害除草,時有所聞,因此清朝為保護已開化的居民安全,也組成鄉勇,保衛家園。 但是到嘉慶元年(1796年),也得到當時淡水廳的默認,家住在三貂角的漢人「吳沙」在「柯有成」、「何績」、「趙隆盛」的協助之下,召集流民1000人,鄉勇200人,翻越山嶺,強行進入生番禁地噶瑪蘭(宜蘭)殖民墾荒,實際來看這就是漢民族對原住民的「殖民」,原住民朋友,常常指著這些閩南、客家、新住民外省人通稱:漢人。所以說閩南人也是外來政權的外省人,也是強佔原住民領土。同時由於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加拿大人等西方文化撞擊,台北人對漢民族文化促漸淡泊,另外清代治理臺北地區是經過淡水廳管轄,屬地方的事務,並不重視才引發所謂的「頂下郊拼」,地方的事務清政府沒有處理,養成北部臺灣人私自處理,林本源家族也有自己的軍隊,數千漳州人參加漳泉械鬥。可見清廷忽視臺灣人的生存權,所以臺灣人在自求多福之下,養成民間私自解決問題是〈械鬥〉,一直到1895年甲午之戰清廷割臺,「日軍攻臺」,臺北人開城門拱手讓日本人進入臺北城,多少跟受到西洋文化影響,對漢民族文化淡泊而對中國清政府不滿,有一些關連。 反觀臺灣中南部,抗日戰鬥犧牲的臺灣義民也相當多,另外從臺北地區的馬偕長老教會,大稻埕茶葉鉅富李春生的著作中所寫:「去者盡之以義,來者接之以道」,由這兩句文字可以看出他受到英國蘇格蘭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影響,他依據長老教會聖經Mible創世紀,上帝創造萬物,著作《天演論》反對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的《進化論》李春生認定"來者接之以〈道〉"此〈道〉是上帝創造世人,皆為耶穌基督的子民,台灣人成為日本人是上帝的旨意就是【道】採取協同合作,李春生已經否定他的祖先及血緣中華民族意識,才會親善日本人,不過目前民族認同超越宗教認同,二戰時期同是基督教上帝的子民,如德國日爾曼民族屠殺猶太民族。中華民族漢人洪秀全,根據英國蘇格蘭基督教長老教會教義,創耶穌基督上帝的國家,成立〈太平天國〉要絕對根除中國傳統文化,摧毀孔廟,廢除儒家經典 根絕中國五千年文化,禮義人倫等,曾國藩喚起《民族意識》捍衛中華道統孔孟文化,組成湘軍終於打敗長毛太平軍。平定"洪秀全太平天國之亂。 鴉片戰爭繼後中華民族受盡西方列強以及日本大和民族帝國主義的侵略凌辱,因此中華民族憤發圖強才能The Rise of China"可以顯見民族認同絕對超越基督教宗教認同,不過人類為求生存,保衛自身,一群同質的人,〈在一個固定的境地〉也形成不同的民族,不論任何民族國家宗教都是《相對論》。進而言之,日爾曼民族自認優越猶太民族,才能對異己屠殺,中東地區宗教戰爭由十字軍東征到現在還在爭戰,李春生假以宗教之說,撰基督教的《天演論》,實際是no big deal小題大作,僅為自己財產做保護,投靠日本人之藉口,李春生與辜顯榮開臺北城,迎日本人進城,因此北臺灣,可以看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尤其馬偕教會的影響,到今天依然存在,為什麼南京大屠殺日本大和民族屠殺中華民族。為什麼二二八事件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委員林茂生張七郎等,同是中華民族的漢人,要對抗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要知道,同是民族的一份子要叛逆脫離遭到不幸,是無法避免的,宗教信仰是人類聖潔理想心靈的活動,與世人現實生活有所不同。 中國文化的精神堡壘孔廟,南臺灣在明鄭陳永華治理下,已經建「孔子廟」,到清康熙23年又在臺南正式建孔廟(1684年),可以說孔廟所到之處,也就是中國文化所到達的地區,但是清代到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深感臺灣的重要,光緒元年開始,建「臺北府」屬福建省直接管轄,跟當時的非臺北地區,新竹地段以南的地區仍舊屬「臺灣府」,所以在光緒元年本島,臺灣府與臺北府是分治的,屬福建省,「但是清朝的(台灣道)還設在臺南」清廷建(臺北府設三縣一廳),是新竹縣、淡水縣、宜蘭縣、基隆廳,另外在光緒八年正式興工建臺北城,城的圍牆共計1506丈北門承恩門,西門寶成門,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台北城在光緒十年竣工。當時臺北市孔廟也完工,不幸在1895年割臺,孔廟被毀也象徵中國漢文化在臺灣的結束。由孔廟看臺北接受漢文化時間的確很短,跟臺南孔廟比較之下,到現今臺南孔廟是中國清朝康熙23年所建,是歷代官制的寺廟,可是目前大龍峒孔廟是臺北民間仕紳在民國十六年(日據時代)所興建,屬民間興建的孔廟,兩者是有所不同。另外「臺北」兩字在清朝同治以前文獻中沒有出現過,當年在同治以前台北稱(淡北)接受漢文化是間接的,是淡水廳下屬地區。但是「臺南」是直接受漢文化影響,也可以說臺南就是清政府的臺灣,是中國政府的所在地,是不可置疑的事實,同時南臺灣也是閩南漢人的大本營,由明朝中葉以來大批閩南漢人如潮水似湧入南台灣。相反臺北是本島接受西洋文化最早的地區,是直接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也是真實不可以懷疑的。因為「福爾摩沙」就是「臺北地區」。 1895年中日甲午之戰,清廷戰敗,臺灣割讓給日本,進士丘逢甲率臺民數百人,行兩跪六叩首禮,公推當時清政府最後一任巡撫,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並且以藍地黃虎為國旗,年號「永清」,唐景崧大總統請求英國支持,但是遭到拒絕,同時推舉林維源為國會議長,可是林辭不就,民主國在各方面壓力無助之下,兩星期之時間,就草草結束,唐景崧也逃回大陸,剩下一些不願做亡國奴的忠義之士,為捍衛家鄉與日軍對抗,從 1895年到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1915年初期,日本才平定花蓮立霧溪的泰魯閣的塞得克系的「泰魯古族人」,此時是日本人完全佔據臺灣,長達二十年的才讓臺灣人屈服,佐久間總督因為在花蓮「平番戰役」中受傷,回到日本不到三個月,舊傷復發,不治死亡。臺灣的忠義漢民族烈士,二十年以來反抗日本統治死亡的,超過六萬多人。 日本人佔領初期,完全是以討伐土匪,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到處屠殺或大焚燬,例如臺南的西來庵事件,林少猫六堆事件,北埔事件,三峽祖師廟抗日事件,都遭受日軍屠殺與焚燬,我們臺北城當時的市郊松山饒河街,因為安溪義民詹振抗日,日本當局為報復松山人的抗日,焚燬清代的饒河街古厝,筆者所談的抗日事件,以及清政府在臺灣所發生的反清事件,幾乎都在新竹以南的地區,據筆者研究結論有兩項:(1)清朝治理的重點在南臺灣,直到清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之亂平定後,到北臺灣移民的漢人才逐漸增加。(2)臺北地區,接受漢文化比較晚,外來的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以及英國殖民地加拿大的英籍蘇格蘭的馬偕博士由他帶領基督教長老教會,貫注英國西方殖民地的教育文化思想,在其薰陶下,對漢人的中華民族母國情懷,已經很淡,李春生在他的著作中,完全喪失掉一個漢人的民族意識,全部皆是基督國度的思想,才會跟辜顯榮開臺北城,迎日本人進城。馬偕在臺北地區,為二萬多臺北人拔牙,也可以知曉,馬偕的宗教沒有「深入南部」,漢民族的思想在南臺灣是存在的。但是從清代的分類械鬥來看北臺灣,明朝末年(臺北地區)與(南臺灣)比較,可以看出一些現象:南臺灣械鬥叛亂多數是反清,多少有一些反清復明的因子在內,同時也是反異族統治,特色較濃厚,另外了解南臺灣大陸移民多數在荷人統治時期來臺,以及隨鄭成功來臺反清復明的份子居多,也是清朝的叛徒,反抗清朝統治。下面可以看出事件列證: (1) 朱一貴之起義,1721年(康熙六十年),地點,鳳山羅漢門,反清復明。 (2) 吳福生之起義,1732年(雍正十年),地點,鳳山埤頭。 (3) 林爽文之起義,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地點,彰化縣大里杙。 (4) 戴潮春之起義,1862年(同據元年),地點,彰化縣四張犁。 (5) 張丙之起義,1823年(道光十二年),地點,嘉義店仔口莊。 (6) 李石之起義,1853年(咸豐三年),地點,臺灣縣善化。 將近三十多件以上的反抗清政府統治的案子,幾乎皆發生在臺北地區以外地方。 另外由臺北地區來看,反清復明的起義,就比較少很多,當然跟臺北在開發上來看,臺北比南臺灣要晚一個世紀,大批漢人進入臺北盆地是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後,清政府第一次開放來臺者居大多數,反抗清朝事件很少。但是福建原鄉泉州四縣人來臺北最早,可是泉州府同安人集中聚居在艋舺(現今老松國小附近),為郊行生意競爭,發生「頂下郊拼」同是屬於泉州府的鄉親自相殘殺,再說,居住在臺北盆地外圍地區的彰州府的先民,也為生計利益,跟泉州府的人火拼,死傷很慘重,從清咸豐元年,到咸豐十ㄧ年才結束,當時彰州人居住在現今的板橋、三重、新莊、士林、永和以及現今的「內湖」,都參加彰泉械鬥。因此臺北地區的械鬥,是為生存利益而發生械鬥跟南臺灣反清起義的事件,完全不同。不過在清代以前南部的漢人民族意識非常高漲,一直延伸到日據時代初期,不願做日本人的順民忠義之士,拋頭顱灑熱血對抗日本佔據臺灣,近乎萬人的忠義烈士遭到日本總督府殺害,早期南臺灣的先民由荷蘭人據臺,到鄭成功時期接近十幾萬漢人從福建廣東到達臺灣,從文獻記載西部海岸地區平埔先住民很少,非常容易漢化,因此除在臺南附近發現《新港文書》記載少數西拉雅族的語言以外,其他都是用漢文書寫地契【筆者親自查證中研院聯合圖書館僅有族名如凱達格蘭,巴布薩,道卡斯,巴則海用漢文書寫的地契「找不到族人及平埔南島語言文化,可想而知跟華夏漢文化有關,另外又發現有十大本全部用羅馬拼音撰書的台灣史」顯然這些資料是後人misleading偏向台灣本土意識,是1998年以後出版的著作】,因為台灣西部海岸地區先民,也是在唐朝以前由大陸過來的早期七閩(閩南土著)一千多所媽祖宮,城隍廟,玄天上帝廟等在台灣西海岸地區,所以彼此都是閩南原鄉人,清代以前根本並沒有族群名稱如〈道卡斯〉,但是這些名稱,是日據時代以後都是學者在命名,真實性值得商權研究 《何謂平埔族》已故台灣著名音樂家許常惠老師在世時,對山地原住民歌謠非常有研究,曾經在課堂講授〈平埔族是唐朝以前渡海來台灣,早期漢人閩南福建七閩土著在台灣西海岸登陸深入山界邊區與原住民通婚叫〈平埔族〉又叫〈熟蕃〉以南投山區平埔族為證。另外高屏地區漢人深入山界邊區與魯凱族卑南族排灣族通婚,也謂〈平埔族〉以八八水災為證如:小林村,霧台,甲仙,六龜等地,以上四個地區特色:多基督教長老教會,沒有漢人媽祖廟,城隍廟等,所以此地是隨黑潮洋流由南太平洋馬來西亞菲律賓群島飄來的南島民族原住民地區也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發源地,甲仙山區有獨特宗教的〈錫安山〉如同小國也是政府很頭痛的事。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