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03 16:52:22瀏覽2384|回應8|推薦7 | |
引用文章馬英九,張無忌一般的男人 昨天寫了篇文章引起諸位共鳴,許多網友都發表了各自意見。無論觀點如何我都接受,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出於篇幅原因無法一一回答,準備在這裏一併回復。首先我想說的是用虛擬人物或者歷史人物來比喻當代的人是一種寫作手法,文章的真正意思是想通過這種對比來體現出現代人的真實形象,當然也有可能會有偏頗但那不是重要的,只有讀者能充分理解這兩個對比人物的始末才能更好的領悟筆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在寫之前我希望大家把文章出先張無忌對待的女性,這個「女性」當作「政治」來看的話,相信就能進一步知道我所表達的真正意涵。廢話少說還是切入主題。 首先我還是要再重複一次,張無忌絕對是好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是一個好男人,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好爺爺。雖然他對女性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卻並不影響他在原則上是個正人君子。之所以許多金學者或者作家網友將張無忌評價為「壞人」並非因為他本質的壞,而是因為他在對待女子和事務上的態度,而往往最後的結論也並非「張無忌是壞人」而是「張無忌不是好人」。「不是好人」並不是否定他是「好人」也不是肯定「壞人」。是介入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態度,主要是張無忌這個人物塑造上體現了「佛性」。在金庸作品中的幾個主要男主角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武俠小說「俠」自然是最重要的,蕭峰是道家之俠,郭靖是儒家之俠,令狐沖墨家之俠,那麼張無忌是那種呢?自然是「佛家之俠」。 在所有作品中的男主角張無忌是殺人最少的,也是唯一一個不記仇的人。而且張無忌還是一個樂於助人的熱心人,小的時候便能帶楊不悔千里尋父可見其熱心。總的來說評價張無忌這個人物就是「性格軟弱、仁慈,一個木納 而且宅心仁厚。讓人覺得窩囊的主人公。」 我們還是來看看張無忌對待「女性」的態度和經歷吧,張無忌生命中的最重要的四個女人是周芷若、殷離、趙敏和小昭。如果把這四個女人看成政治圈中複雜多邊的議案或者風雲變換的時局(實際女人本來就很善變)相信有助於大家瞭解筆者文章的中心思想。 前面說了張無忌是佛家之俠,他身上有很重的佛味但並不是說他是和尚,他依然有紅塵中的一切,但他佛的特質決定了他一生命運,但他的佛性又不是絕對的純粹的,這使得他在面對女人的時候才會如此畏首畏尾。但更重要的是張無忌身上還有另外一種特質就是「假天真」以及追求完美的偏執。所謂假天真的追求完美意思就是周芷若、殷離、趙敏和小昭四個都能成為他的紅顏知己並且能與他相處甚歡,並且這四人在一起也不會產生爭執,那自然是再好沒有了,可即便是一般的普通人都看出這是不可能的,但張無忌就是怎麼的不開竅,他天真的認為似乎這一點可行,並且一直再向這方面努力,這才使得他到最後混跡於四女中越發的不可自拔。 說到底還是佛性過重的張無忌有著慈悲心,慈悲的是人不願意別人受傷害的,這讓我想到一個很老的寓言故事,一個和尚看到一頭狼和一個獵人搏鬥,獵人求救。老和尚很無奈,若把狼打死是犯殺戒,但若見死不救也違背佛家禮儀,最後老和尚不知所措就在那邊念經,最後獵人被咬死,狼反過來把和尚也咬死了。 張無忌對待四女或者說對待女人有特別的感情,就好像政治人物對政治有特殊的感情樂此不疲,但當面對越美麗美到天仙級的女人時一方面想得到,但又怕得到,真的得到了又顧此失彼不知如何。政治人物都想往上爬,爬到最高君臨天下的位置,但真的要得到了又會感覺害怕,當他真的坐上那個位置時卻又如坐針氈,想放棄不捨得,不放棄卻也飽受煎熬苦痛。張無忌想不想得到這些呢,自然是想的。佛教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教義,是其有關「色」和「空」的學說,張無忌絕沒有佛教經典中所說那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觀念的。這裏「色」大體。上是指人們感官所能感到的東西。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女色,但女色應該包括在內。 張無忌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其實是楊不悔本來張和楊是很有機會的,但天意弄人半路殺出個六師叔殷梨亭。在第二十五回中,楊不悔向他講述了她想要嫁殷梨亭。聽到這個消息後,張無忌心裏究竟是怎麼想的,書中沒有細寫,只寫到:「張無忌望著她的背影在山拗邊消失,心中悵悵的,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按字典上解釋,「悵悵」是指「心中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若楊不悔嫁給殷梨亭,張無忌親愛的六叔就終生有靠,他應高興,為什麼反而感到「不如意、不痛快」?大概張無忌早已把楊不悔算到自己的賬上了,在楊不悔找他時,他可能期待著某種美夢的實現,結果和他想像的大不一樣,就必然不如意。在楊不悔離開後,他去見明教其他人時,臉上竟還有淚痕,可見真是不痛快。「悵悵」這兩個字言簡意賅,用的頗妙。 第三十四回,在海島上,他以為殷離是被趙敏所害,曾信誓旦旦他說:「若不手誅妖女,張無忌無顏立於天地之間。」等到了大都,他卻私自一人跑到過去曾和趙敏約會過的小酒館去,在那裏正巧見到了趙敏,又是「柔情蜜意」。害得周芷若尋死覓活的。 第四十回中,周芷若的本來面目已經暴露,曾偷盜屠龍刀和倚天劍,還曾企圖謀害殷離、趙敏、謝遜等人,張無忌自己也曾差一點命喪於她手中。但在周芷若告訴他說:「我對你是刻骨銘心地愛」之後,他好像立刻就忘了那些事。他的回答是:「你的這番心意,今生今世我不知如何報答才好。」 在二十九回中,謝遜、張無忌和四位年輕的女性同舟在海上漂流,謝遜拿舟中一男四女開玩笑。張無忌就做了個美夢:「夢見自己娶了趙敏,又要了周芷若。殷離的浮腫的相貌也變得美麗了,和小昭一起嫁了自己。」醒來後「只覺得四個姑娘都好,自己都捨不得和她們分離。」所謂夢有心生,張無忌的這一種狀態可以分兩面來說,一是對四個都有真誠不攙假的真感情,都想要,二是他沒有主見不敢下決心追求其中一個,因為他害怕傷害到另外三個,這種患得患失瞻前顧後但又魚和熊掌都不放的性格正是張無忌的致命弱點。 這樣的人怎能不被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確實,小昭、周芷若、趙敏都曾欺騙過張無忌,說是被她們玩弄也不為過。對漂亮女人的欺騙,張無忌好像一點抵抗力也沒有。事實上精讀《倚天屠龍記》的朋友不會忘記,在張無忌剛回中土時還有一個女人,朱九真。書中的描寫說他第一見朱九真時「胸口登時突突突地跳個不住,但見這女郎容顏嬌媚,又白又膩,陡然之間,他耳朵中嗡嗡作響,只覺背上發冷。 有人說張無忌本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這話是說對一半。因為張無忌身上還是有智慧閃光,比如在在胡青牛那裏學醫無師自通成為一代醫學大家這豈是愚蠢人能成的,再者意外得到《九陽真經》和《乾坤大挪移》都能將其練的出神入化也是不尋常。所以說張無忌愚蠢是不恰當的,但要說他多高明吧也未必。 在第九回中,張無忌隨父母沿長江上溯去武當山時,一個老乞丐騙他去看熱鬧,張開一個口袋,說裏面有好玩的,張無忌探頭去看,老乞丐就用口袋將他頭套住了。幸好。他母親詭計多端,合俞蓮舟、張翠山之力,才將他救下。十四回中,他被請到昆侖山三聖坳去治病,他看見何太沖,認出是當年參與逼死父母的人物之一。何太沖騙他說:「令尊在世之時,在下和他甚是交好,他自刎身亡,我痛惜不已……」明明自己親眼看到的事實但張無忌愣是被何太沖忽悠的信以為真。十五回中,朱九真縱惡狗將張無忌咬成重傷。他在看見未九真時,失魂落魄,視朱九真為天神,朱九真怎麼戲弄他,他都信以為真。接著朱九真之父朱長齡設計騙他,他都相信,準備領朱長齡去找謝遜。只是由於一個偶然的原因,才使朱長齡的計謀失敗。張無忌和朱長齡一同掉到懸岩峭壁下的一個十丈方圓的平臺上。朱長齡又一次設計騙他,假裝摔傷,騙得張無忌由平臺上筆直地墜落下去,若不是幸運地落在一個堆滿雪的大草堆上,就一定一命嗚呼了。 待做了明教教主後依然如故,他的貼身小丫環小昭,表面上是最忠實於他,對他也最關心,實際上是在完成波斯明教聖女的職責。偷盜乾坤火挪移心法秘訣。二十三回中,在綠柳山莊,明教諸人不慎中毒,張無忌返回山莊找解藥,趙敏假裝自殺又騙得他落入陷阱。在靈蛇島上,陳友諒欺謝遜是個瞎子,一面擺開一個武功架勢,一面又在嘴頭子上,裝成捨己救人的豪傑,張無忌又信以為真,放了他。在三十一回張無忌又被周芷若所騙,周芷若偷去了屠龍刀和倚天劍,還相信是趙敏幹的。在第三十四回中,周芷若以假自殺又一次騙了他,讓他死心塌地地和她結婚。從第三十回後半部開始,幸好有趙敏和他在一起,張無忌才不怎麼受騙上當。但在第三十八回,和周芷若比武時。又中她詭計,差一點喪命。 直到最後,他又糊裏糊塗地中了朱元璋的計謀,輕易地放棄了明教主職務,離開了反元民族戰爭第一線,去給趙敏畫眉。以他的武功,只幹這樣事未免太可惜了,但是,他的智力水準如此,也就只好做些這樣的事了。 綜上所屬,可以說張無忌是個愚蠢的人嗎?我不這麼認為,無忌性格裏有很善良的一面,他不想去相信別人是壞的,也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防人之心」沒有。所以如果說愚蠢用詞過重的話,那就稱他為「可愛的笨蛋」吧。 所以說張無忌「壞」「可恨」並非指的的人,而是他坐在其位卻讓人一直很失望。漢獻帝在位一生並無任何過錯,但正是因為他懦弱無能最終「率我唐典,敬遜爾位」,成了亡國之君,漢獻帝在讓位後被千夫所指,他自認自己無罪。但他不知正是他在位位間無大能導致天下軍閥混戰,國家分裂,人民塗炭。那些在戰亂中死去的人難道漢獻帝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用漢獻帝來說張無忌似乎有點過,但依然可以見一斑窺全豹。昨天鴨湯兄問張無忌有無殺自己人討好政敵的?張無忌親手殺的到是沒有但是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已經繼任明教教主之位的張無忌在下山處理與六大派的紛爭時居然不能表現出據理力爭甚至還故意妥協,他無視滅絕師太和六大派弟子殘殺五行旗的明教教眾,甚至是滅絕師太當著張無忌面殺的時候,張無忌依然可以不為所動還問候滅絕師太叫她「不要殺了」。不但拿自家同志給敵對勢力祭旗,當敵對勢力不買賬時張無忌更是用自我犧牲的方式,先是挨了滅絕三掌然後又吃了周美人一劍,本以為這下政敵該罷手,那知下山之後明教與六大派表面和氣私底下的鬥爭從來就沒停止過。若非明教中有理性的人,以張無忌的感性來領導明教眾人早就被六大派和蒙元滅了N次了。 佛家之俠是可愛的,但佛與俠本身有存在矛盾,佛講究清靜無塵,但俠卻是以武犯禁。所謂俠必然和義相連,張無忌最大的特徵不在「義」而在「寬容」、「慈悲」和性格的「多重」。這所以要分析「義」,是因為他作為「俠」,離不開「義」。而這與他性格的「多重」又是密切聯繫的。前面已分析了張無忌的人格,而這種人格,在實際有不少缺陷,過於「正大光明」。會限制許多的行動,尤其是對張無忌而言,他要完成他的責任,在這一點上,張無忌與張翠山是一致的,二人都要當正派俠士,而又不能採取任何有違俠義之道的手段。 張無忌的一切行為都在圍繞這慈悲和仁義而展開。他做大善之事,為大義而忘私仇,不惜違背儒家「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主張,不但放棄了親仇,甚至為仇人做事,遠赴大都救他們,只為「武林一脈」,為的是顧全江湖大義,反元大計。救萬民於水火,他為救明教教眾,獨自一人迎戰六大派高手,為阻止紛爭,竭力解決了明教與六大派的恩怨,或施恩,或阻止。他固然顧全了大義,但他不願傷害別人,一味寬容的思想,卻又讓他顯得十分無奈與軟弱。對於愛情他束手無策,始終懼怕傷害到其他人而不敢對任何一個女性吐露衷情。對殷離所講的只是為了安慰殷離,對周芷若講情話是在誤認為趙敏殺殷離奪寶刀而且謝遜給二人訂婚之後。直到周芷若一再相逼之後才說出最愛的是趙敏。他的這種寬容,仁慈讓他顯得軟弱而無奈,他的愛情從一開始就只會是「愛的問題只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愛的問題」。 「佛家之俠」的矛盾具體到書中就是要率領江湖豪傑,推翻元朝的統治,這是儒家的「仕進」思想。這一點也符合道家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啟示,即「替天行道。」這就使他陷入維穀之中,要率人起義,殺人流血,這與「慈悲有所衝突。一方面「君子」人格,「俠者之風」決定了他不能講陰險、用詭計,這與成帝王者是衝突的,所以他只好大幹一場後,被逼悄然隱退了,他的「俠者之風」,為俠這本的種種限制,壓得他十分無奈,尤其是險惡、陰謀之前常常飽受傷害,這才使他有時也就試圖通過道家思想來解脫,因而有時也會崇尚自然,懷念冰火島的生活,習成九陽神功後不願離開深谷。不過這樣道家思想的閃現只是短暫。他還是得出來行「無畏施」與「利行」。 張無忌是個普通人 正如金庸刻畫時所說 張無忌更像一個凡夫俗子。而作為一個凡夫俗子,他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張無忌可謂是君子,但他卻不是一個好的領袖,或者可以說是他不具備做領袖才能。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