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0 10:21:07瀏覽1999|回應3|推薦7 | |
中國歷史悠久,文明燦爛。號稱五千年漫漫長河的華夏文明在人類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戰爭。然後在中國人的戰爭歷史中卻有著那麼一份苦澀,因為我們發現自始自終我們的戰爭史都是在不聽的內鬥內耗之中,昨天我特意看了遍《世界百戰經典》在提到國外經典的戰役時多為兩國兩族之間,如馬拉松是希臘對波斯,特拉法爾海戰是英國對法國,耶拿戰役是法國對德國,莫斯科戰役是德國對俄國等等,而轉到中國的時候卻看到「城冀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淮海戰役(台灣稱為徐蚌之戰)」等等。 可見這種內戰在燦爛的中國歷史中是生生不息的,乃至到了近代依然不斷,清末時期政府不想著怎麼消滅外寇抵抗侵略而是想盡辦法殺太平軍,殺撚子。到了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和清政府的戰爭就更加激烈了。推翻了滿清總以為天下太平了吧,軍閥間又你爭我奪。等敢走了軍閥,党國內部派系紛爭不斷,此時又冒出了個共產黨,但是中華民族內鬥的特性是不以黨派,不以組織,不以意識形態而有區別的?不信? 民國政府統治大陸時期,殺共党,殺進步人士,殺「間諜」。共產黨蘇區內反革命,反修正,反AB團,整個蘇區殺聲震天。等日本人打來了依然是「攘外必先安內」。抗日戰爭和內戰前奏曲是同時進行的,等日本人投降了,真正的內戰才剛剛開始。這一次真的是華夏大融合,從東北到淮海再到平津,大江高山有我中華英傑的鮮血所染。等國民黨退守台灣,共產黨掌握大局本以為這下5000年的內鬥該停止了吧?別急,大陸上三反五反大革命,台灣島,228白色恐怖大戒嚴。等大陸改革開放了,台灣也解嚴了這下該結束了吧? 那真要怎麼以為就是太天真了,不過還是有點改進了。因為此時的中國人已經不再以消滅肉體為主而是以消滅心靈,所謂誅心不誅身。怎麼說呢?大陸改革開放後,左派鬥右派,毛粉鬥民運,窮人鬥富人,北方鬥南方,農村鬥城市,上海幫鬥共青團幫,雖沒有古人般血雨腥風但依然可以聞到那麼一絲硝煙和血腥。台灣島,本省鬥外省,藍色鬥綠色,統一鬥獨立,南部鬥北部,乃至系處同門的藍軍和綠軍自己內部也是內鬥不止,雖無戒嚴時代的恐怖,到也別有一番令人酸楚之處,然而最倒楣的自然還是無辜人民,但人民真的無辜嗎?其實不然正是人民自己挑起了這些。 由此可見內鬥和內耗的特性是中華民族共同的,這是不以任何民族,思想,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改變而改變。從這一點來說泛綠份子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是不行的,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國民性。 也許有人要好奇安康公主不是江湖政論嗎?怎麼今天光說歷史不談武俠,不急馬上就來。 在金庸的十四部小說中對於窩裏鬥的國民性有的淋漓盡致的描寫,每次再看時都會有別樣的感情,在金庸的處女作《書劍恩仇錄》和之後的《碧血劍》中並未有對內鬥有過多描寫,然到了第三部《射雕》中已經有丐幫中汙衣、淨衣兩派之爭,再往下,《神雕俠侶》中幾大蒙古國高手間,時有衝突,但這些,都還不夠深入,到了《雪山飛狐》,寫天龍門內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始明顯入木三分;再往下的《飛狐外傳》,講述比武大會中天下掌門人的自相殘殺,上升到了對統治者權術的揭示,分量又有加重。隨後的《倚天屠龍記》,明教內部各種勢力也曾內鬥不止,一盤散沙,幾乎被人一鍋兒端掉,還多虧有個張無忌,出來統領群雄,但又被朱元璋算計。蒙古王爺間的爭權奪利,六大派間因為一把屠龍刀似敵似友各自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到了《天龍八部》丐幫內也因為族群問題大開殺戒,靈鷲宮上幾個女人因為愛情而禍起蕭牆。星宿派中為拍馬屁師兄弟間陽奉陰違,笑裏藏刀談笑風生間殺人於無形。直寫到最後的兩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窩裏鬥就成了一大景觀。《笑傲江湖》裏,魔教內部,互相傾軋;五嶽劍派,彼此間是明拉暗打;華山派裏,有劍宗、氣宗之爭;衡山派,莫大先生與劉正風不合;泰山派的一干元老最後也與天門道長起了內訌。日月神教東方不敗反叛任我行,後任我行又反制,最後我們看到的是所有的人往往都死在自己人手裏,幸好那時沒有外族入侵,否則中原大地誰來抵抗之。 但到了《鹿鼎記》中情況就大不同了,小說中的天地會,集中了那麼多武藝高強的漢人英雄,開篇又借亡命梟悍的江洋大盜茅十八力斃強敵而對天地會無比景仰來寫,可謂先聲奪人,可結果呢,韋小寶見到的第一幕天地會人物的聚會,就是青木堂擁關、擁李派在爭奪香主的位置。待韋小寶做了香主,很快遇到的第一個扎手問題,不是來自滿清朝廷的壓力,而是和同樣反清複明的沐王府間的衝突。天地會,沐王府,漢人反清陣營裏兩個最大集團的人物,單拿出來何等的英雄豪邁,卻為擁唐、擁桂打得有死有傷,這一紛爭,叫小說裏漢人英雄中最傑出的陳近南也束手無策。 《鹿鼎記》裏虛構的漢人內訌的情節,是有歷史依據的。回顧明清之際的史事,自打李自成攻破北京、清軍進入中原,控制著南部中國的南明政權一直就不顧強敵壓境,內鬥得如火如荼。先是一班明臣擁立福王這花花大少建立的南京弘光政權,黨爭不休,搞得駐軍武昌的左良玉大軍以「清君側」之名東征,弘光政權這邊掌權的馬士英自然不甘坐以待斃,一聲令下,長江以北諸軍幾乎盡數移師向西,結果淮河一線一片空虛,清軍南下,輕而易舉地襲滅弘光政權。隨後建立的魯王政權和唐王政權,互相捕殺使者,不久,清軍一來,魯王跑了,唐王死了,倆抗清根據地先後被端。再隨後的桂王永曆政權,和唐王系統的紹武政權,又開起了仗,紹武政權在幾乎全殲永曆軍隊後在廣州舉行盛大慶典,被從漳州一路趕來幾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清軍滅掉。 紹武、永曆之戰,《鹿鼎記》裏也提到了,並且就是為了這正統之爭,桂王永曆系統的沐王府,和唐王系統的天地會勢力,兩派豪傑,就在他們共同敵人滿清朝廷的眼皮底下,大打出手。 可是這樣的爭鬥真的就那麼有趣麼?幾百年後,林語堂在《薩天師語錄》裏說到:「薩拉圖斯脫拉曾經問過這自大的民族:你們四萬萬的神明華胄,二百八十年前何以被三十萬胡虜征服?」當代法國漢學家阿蘭·佩雷菲特的說法更不好聽:「30萬滿人控制了3億多漢人,無論是羅馬,還是亞歷山大,或是西班牙,都不能做到這點。」 是啊,發生這樣全民被奴的奇跡,該去怪誰呢?所以,你在《鹿鼎記》中看到天地會內的派系衝突、看到天地會與沐王府的衝突、看到台灣鄭王府中陳近南和馮錫範兩派的衝突,看到神龍教內元老派與少壯派的衝突,千萬不要感到奇怪,這就叫國民性,這就是歷史。 回顧金庸的作品《雪山飛狐》裏是壞人的奸險醜惡,《飛狐外傳》裏是朝廷的陰損歹毒,《倚天屠龍記》裏是豪傑的意氣相爭(這窩裏鬥的就已經不是壞人了),《天龍八部》裏是所謂的國仇家恨,《笑傲江湖》則是人心叵測,人性的醜惡。到了《鹿鼎記》就更熱鬧了,如果內鬥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派不論正邪,無論何人,皆有守派滅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動機也由醜惡的爭權奪利,到自以為堂皇正大的名目,均內鬥不止。看到這些,有時真仿佛可以聽到,一行行文字背後,歷史穿出的一聲幽幽長歎。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