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2 11:43:47瀏覽3024|回應1|推薦95 | |
三界埔傳奇之二:三祝宮巡禮 撰文/定心 這幾年來,假日常常在三界埔農場活動,有時會路過三祝宮,廟埕前偶而可看到包著頭巾的婦人,在烈日下曬著青草。一陣涼風襲來,整個廟埕便蒸騰著一種屬於藥草特有的味道。 廟口雙足攀據圓球的一對石獅,豎耳、張嘴,憨厚的表情,凝視著曝曬的青草,似乎在婦人將青草扒梳開後,看顧的工作,便交由牠倆負責。直到夕陽西下,婦人再度前來,將蓬鬆甘香的青草裝滿一袋袋,才算完成了任務。 或許喜歡青草的味道,也是對地方守護神的敬意,在農場忙碌之餘,趁機和聖音一起去拜訪三祝宮。三祝宮位於嘉義縣水上鄉三界村,廟宇右側有一「長青亭」,造型質樸,偶有村民納涼閒坐;廟殿左側及後方各有幾棵高大榕樹,樹蔭成庭,蔭庭下擺放長椅,常見村中長者於蔭下乘涼,或下棋,或閒聊,似一幅農村情趣圖。 被這種悠閒的氛圍所感染,我們以誠敬之心入廟參拜。廟簷上剪黏雙龍矯健,護衛財子壽三仙,武場打鬥,仙女執劍,龍飛鳳舞,鬧場故事豐富,色彩爭奇鬥艷。廟前兩隻石獅,嘴含圓球,前足踏石,雕刻寫實。與聖音立於山川門前,向正殿神龕內媽祖合掌禮拜,祈求天上聖母護佑平安。正門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恭,秦叔寶白臉文面鳳眼,立門左邊,帶弓不配箭;尉遲恭黑臉武面大眼,立於右門,配箭不帶弓,為免誤傷無辜,須兩將軍意見相同始能發箭。側門則為侍臣捧官帽,宮女持牡丹,象徵「加官富貴」。廟門兩側壁堵,盡是石雕,分別雕刻龍虎造型,另有武將持旗(祈),童子提球(求);武官握戟(吉),隨從帶磬(慶),以器物的諧音來隱喻「祈求吉慶」,是民間寺廟祈福圖案的特色之ㄧ。 順著龍門進入廟內,不見廟公與香客,更無裊繞餘煙,單純寧靜。為增加廟宇採光,正殿設有天井。神龕前鋪置御路石,石上蟠龍盤繞,在光線照耀下,蓄勢飛天。蟠龍前方安置一塊「重建三祝宮廟宇紀念碑」,字跡難辨。碑上約略記載:「相傳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驅荷時,曾蒞此駐軍。其時兵馬不安,鄭成功親獻三敬,祝告天地,蒙上界鑒其忠義護國,聞令天上聖母庇佑,顯化無殃,始將此地名三界埔。----」 坐於石階,遙想歷史,鄭成功於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由鹿耳門溪口攻入台灣,隔日即圍攻普羅民遮城(現今赤崁樓),進而攻打熱蘭遮城(現今安平古堡),勢力範圍曾達到諸羅山(現今嘉義)。諸羅山在荷蘭時期,荷蘭人曾建立紅毛埤(現今蘭潭水庫);荷蘭東印度公司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為提供住民飲水,也曾挖鑿紅毛井。具往矣,千古風流人物,遥想當年鄭成功與部眾,多少豪傑,雄姿英發。談笑間、紅毛兵敗如山倒。人生如夢,悠悠三百五十年歲月,彈指間。空留紅毛埤、紅毛井歷史遺跡、三界埔國姓村、三界村之村名與三祝宮的廟名,引發後人思古幽情。 為感念媽祖護佑,村民由北港朝天宮迎媽祖香火而來,最初以草寮奉祀,直到清咸豐年間始創建廟宇,且歷經數次改建。正殿神龕主祀天上聖母,兩旁配祀千里眼、順風耳等二位將軍,千里眼,紅身,又稱為金精將軍,左手執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頭上有兩角,似戰搜雷達;順風耳,綠身,又稱為水精將軍,右手執斧,左手置於側耳作聽音狀,頭上僅有一角,似聲納。左側神龕,祀神農聖帝、北極玄天上帝。神農聖帝又稱「五谷王」,因遍嘗百草,亦被稱為「藥王大帝」。神像慈悲,赤手大足,身披樹葉,手握藥草;右側神龕,奉祀池府千歲、關聖帝君、延平郡王。延平郡王即是國姓爺鄭成功,國姓爺離開府城,在三界埔為村民所奉祀,此歷史因緣,恐少為人知曉。 神桌下有一虎爺,香爐旁設盛水小碗,方便信徒置錢,俗稱「錢水」。早期兒童常在供桌下穿梭,與虎爺親近,因此虎爺又是兒童的守護神。樑柱間有匾額數幅,其中以蔣經國總統所題「三祝宮」、台灣省政府主席邱創煥所題「造福鄉里」匾額最為珍貴。 鄉野廣褒無垠,遠處農作物接連,將大地織染翠綠;近處瓜藤攀爬,充滿生氣。農夫隱沒其間,山風自廟旁月光森林隱隱送來。幾聲狗吠,偶自農家傳來,衝破了靜寂。站在三祝宮三川門前巡望鄉野,遙想當年鄭成功部眾,帶領軍隊南征北討,亦曾立於此三界村野。雪泥鴻爪,留下一頁傳奇。回首注視神龕媽祖,虔誠合掌,感謝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感謝農夫辛勤耕耘,豐榮大地;感謝恩師與一起農務的師兄姐,指引明路。一生中,猶如陳之藩所言,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那就「謝天」吧!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