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4/28 15:02:25瀏覽2629|回應10|推薦138 | |
在「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呂道南神父的桌面上,總壓著許多孩子的相片,他們都曾是小兒科門診的病童,如今都與呂道南建立了彷若祖孫般的情誼……。 文‧圖片翻拍/邱麗文 走訪羅東聖母醫院,回味的心情有股暖暖的溫馨。這群來自義大利的「天主教靈醫會」會士,不但自願奉獻一生為所有的貧病服務,更以「歡喜心」走過艱困、漫長的異鄉歲月。他們守護著聖母醫院,對人生,都只有簡單的思考:「知道的告訴不知道的,有的分給沒有的。」 願被賣身為奴隸,一輩子替病人服務 「天主教靈醫會」的會服,胸前都繡有大大的紅十字架,這表示會士們願被賣身為奴隸,一輩子替病人服務。一九四六年,靈醫會羅馬總會通過派遣會士到中國的雲南服務,照顧痲瘋病患。一九五二年,中共下令驅逐外籍傳教士,這群會士便分轉泰國及台灣。 四十多年前的羅東,醫療資源非常缺乏,許多貧病居民都因無力北上求醫而失去性命。來台的部分靈醫會會士,選擇到落後的羅東,並在羅馬總會的贊助下,創辦「聖母醫院」,開始為貧病免費醫療。創院時,院內只有十二張病床,後來透過德國、義大利等慈善人士三十多年來的幫忙,醫院才能持續擴充規模,成為擁有十一層樓的羅東新地標。此外,還創建了「聖母護理學校」。 呂道南為聖母醫院的現任院長,也是歷任院長中任期最久的。出生義大利的呂道南,是家中的長子,家中的四位兄弟中,就有三位發願要成為神父,終身服侍天主。四十多年前,呂道南與弟弟呂若瑟,就已來到了台灣,各自在「羅東聖母醫院」及「聖嘉民啟智中心」,奉獻了全部的青春歲月。 臉上總掛著「聖誕老人」似的笑容 身為小兒科醫師的呂道南,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臉上總掛著「聖誕老人」似的笑容,讓就診的孩子們樂於與他親近;此外,他也用自己的鮮血,救活了數不清的貧困病童。在呂院長的桌面上,總壓著許多孩子的相片,他們多與呂道南建立了彷若祖孫般的情誼,有的甚至立志報考聖母護校,且陸續到醫院服務。 一九七七年,呂道南接任院長的職務,卻仍保持一貫溫和、民主式的人性化管理,讓醫院像個大家庭般和樂、溫馨。雖然院內的資源與人力始終不足,呂院長卻從未顯得焦慮,凡遇到貧病,他仍主動為其免去醫療費用,並不時提供有志就讀聖母護校的清寒學生,學費全免的福利。無數受惠者因受其恩澤,從此走出貧病的困境,而呂院長卻從未要求回饋,就算院內正值人才荒,他也不曾開口要求護校的學生回院服務。就是基於這種施恩不求回報的精神,所有自願回院服務的醫療人員,都是真心發願奉獻的。 為了讓病人能獲得更完整地照顧,呂道南還陸續推展了協力機構,以求更完整地照顧病人。一九七三年,謝樂廷神父為關懷小兒痲痺者而設立「惠民殘障中心」;一九八七年,呂若瑟神父為了幫身心障礙者提供更完善的教養服務,成立了「聖嘉民啟智中心」。此外,呂道南神父也發起「腎友基金會」、「早產兒基金會」、「復建之友基金會」、「新生兒加護中心」、「一般貧困病患基金會」,讓病患於治療過程中,不因經濟困難而中斷救治。 辦院也是基於傳教,不是個人的目的 在呂道南二十多年的院長任內,聖母醫院不但擴大了規模、增加了病床,還大大降低了因早產而導致腦性痲痺、失聰、失明的病例。因其無數感人的行醫事蹟,呂道南獲得第五屆「醫療奉獻獎」的榮譽,而他的得獎感言卻是:「我只是代表出來領獎而已,一切榮譽應歸於天主。」 在小小的院長辦公室內,除了成堆的書籍、文件,看不到任何嶄新的擺飾或家具,甚至連日光燈都只開書桌上的那盞。面對訪問,呂院長顯得靦腆且不多話,雖然他的台語說得很流利,卻始終用微笑代替了許多回答。面對別人所說的「偉大」事蹟,他只是柔柔地說:「辦院也是基於傳教,不是個人的目的。」 如今,呂院長仍頂著斑白頭髮,每天準時到小兒科門診,近期因流行性感冒猖獗,他正忙得不可開交,卻沒有絲毫倦容。談及來台感想,他說:「行醫,就該去需要的地方才有意思,如果只為了過得舒服,就沒意思了。」意義,在他口中也變成輕鬆的「意思」,可見其柔軟、浪漫的義大利性格,仍深藏在他的心中。 和他們相處久了,就會被他們同化,心也變年輕了 還記得呂院長在院內的刊物曾寫:「微笑是改變態度的第一道門」,看著他忙碌了整天,卻不減臉上的笑意,不禁泛起深刻的感動,希望他要保重身體。 藍麗卿在聖母醫院已工作了三十多年,是三任院長達神父、羅神父及呂神父的祕書。聽她用台灣人的立場談三位院長,最貼切的回答是:「不食人間煙火」。她說:「他們天真單純、沒心眼,和他們相處久了,就會被他們同化,心也變年輕了。」還記得有回,藍祕書和神父們出外購物,只見神父們盡買地攤上的物品,後來才聽神父說:「因為他們沒有房子,很可憐。」 因為院內的神父都來自義大利威尼斯附近,藍祕書總是說:「威尼斯太漂亮了,會不會想回去?」而神父們總是回答:「妳一直住在這裡,自然感覺不到美,台灣是『福爾摩沙』,很美的。」聽著藍祕書滔滔不絕地細說神父們生活的點滴,內心直釀著慚愧,活在台灣,我們幾時真心誇過自己的土地? 早年,慕名遠道聖母醫院求診的病人,最遠到馬祖,在醫療資源不足的時代,神父們為了照顧每位病人,總是不惜自身的安危,甚至對傳染病患口對口抽痰,讓醫院員工莫不受其精神感召,「捨己」的精神已是該院的傳統風範。 如今,基於對這所「阿督仔病院」的情感,各界開始為協助該院的「重症大樓」興建,四處鼓吹募款。看著一封封捐款人所附上的短信,發現許多都是曾受其恩惠的病人,一篇篇感人的醫療故事,仍繼續溫柔著台灣人的心。 眼見各地的愛心匯聚聖母醫院,呂院長只說:「這是福音已傳播出去,不是他的功勞。」在募款之際,台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聖母醫院立即深入地震災區協助救災,對他們來說,「病人的需要不能等待」,一切都排在病患之後。 有情有愛的台灣朋友,會合力將聖母醫院的理想完成 在靈醫會的墓園中,正埋葬著無數動人的故事。當年來台奉獻一生的安惠民神父、范鳳龍醫師、高安修士、巴瑞士修士、華德靈神父、羅德信神父及費納德修女等,如今都已長眠於台灣這個異鄉的土地上,永伴天主的福音。他們的一生節衣縮食不求掌聲,老死異鄉也在所不惜,讓民間確切見證了天使正在人間。 如今仍堅守在聖母醫院的義大利靈醫會士,除了呂道南院長,還有傅立吉神父、馬仁光修士、柏修士等人,對他們來說:「奉獻的工作仍得繼續下去。」看著一位位日漸垂老的靈醫會士們,在風燭殘年之際,還要捲起袖子為建院籌募資金,就不得不感佩他們愛台灣的精神。神父們相信:「有情有愛的台灣朋友,會合力將建院的理想完成。」現在,募款的資金尚不及七分之一,就看我們能為這些遠從義大利來的「老外」們,做些什麼了。(2000,新觀念) 後記:(2008,四月) 呂道南是羅東聖母醫院任期最久的院長,從1977年開始,到2001年中風辭職,共擔負了24年的責任。退下院長的職務後,他雖然行動有些不便,仍堅守在自己的崗位。2006年,73歲的呂道南神父已晉鐸五十週年,同年,他從聖母醫院退休,柱著拐杖,返回義大利北部的故鄉,一面接受鄉親教友對他的慶賀,一面率領聖母醫院朝聖團到梵蒂岡向教宗致敬。 靈醫會在全世界有六十幾家醫院,其近乎神性的付出與關懷,不知已感動多少深受其惠的病患與親屬,也不時溫暖了日益功利的冷漠社會。但,這樣的辦院精神,還是無法抵擋落實醫院管理的革新聲浪。靈醫會決定,未來,所屬醫院的院長,將不再由神職人員接任。 2006年,羅東聖母醫院打破五十四年來都是由神職人員擔任院長的傳統,聘請台大小兒心臟科教授呂鴻基接任院長。新院長的上任,將大力提昇醫療品質,除了醫療設備的更新,還要網羅各領域都學有專精的十五位醫師到院服務。當醫院一日日變得先進且專業,病患自然就很難再感受到,過往那種落後卻溫馨的醫病互動了。但,這也是病患們的選擇,醫院要繼續經營,就必須達到病患的要求。 在台灣服務近半世紀,足跡遍及台灣,福音傳遍各地,呂道南院長的溫暖笑容,永遠都會存留在許多人的心中,偶而想起,心中就感到陣陣暖意。祝福~~ ![]() ![]()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