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後宮
2008/03/31 14:06:20瀏覽1417|回應1|推薦9

每次從圖書館借書回來,都會習慣把書翻到貼有到期單那一頁,只要上面蓋的還書日期越多,表示這本書越多人借,換句話說,這本書越受歡迎。

最近,我借了一本書出來,照例我又看了到期單,到期單上只蓋了兩個戳章,一個是我蓋的,還書日是93917日,再上一個日期則是8419日,因此,可以這麼說,上一個借這本書的幾乎是10年以前的事了,也就是說,這本書隔了10年才有第二個人借。

翻到版權頁,這本書是78年出版的,算一算,15歲了,可是還是很新,也不知是該替它喜還是悲。

書庫裡的環境其實很單調,每本書都是扁扁的,思想就被壓縮在那狹窄的空間裡,一本本的書就像後宮裡的怨女,等著人們來臨幸,有時我想到作家們很高興好不容易出書了,要是他們知道他們的書被擱在高高的架上,從來不被碰觸,不知該作何感想?

你知道當今的副總統呂秀蓮寫過很多本小說嗎?民進黨的大老姚嘉文寫過很多書嗎?你知道吳淡如寫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言的山丘》、《少年仔,安哪!》等悲苦的電影劇本嗎?《悲情城市》是她創作的故事,你曉得嗎?你知道她早年其實出過滿多的言情小說嗎?偷偷告訴你,這座後宮裡,藏著許多名人的秘密。

以前一直夢想自己可以住到圖書館裡,現在進入書庫,穿過成排成堆的書山後,由於有太多的選擇,反而不知所措,想借的書要不是館內沒購,便是早已被借走,好不容易等到了,特意借的書的內容卻令人失望,有時隨便借借的書反倒最有意思。

人是習慣的動物,尤其是到了一定年紀後,每天做一樣的事,走同一條路,思考也有了既定的模式,喜好更是定型了,每次借的書也會是同一類,讀到後來,故事的情節連自己都可以預測得很準確了,想換讀其他類別的書,還是會習慣先到這一櫃前……

在網路上,我們大夥兒多像圖書館的書,也需要運氣,有時,讓一切順其自然好了,有點意外,有點驚喜,也開拓了新的視野。(這是原文,但在投稿時,最後一段經過修正過)

PS本文投稿聯合報繽紛版,已於931011日刊出,標題是「呂秀蓮寫很多小說」,感覺有點。當然實際內文也被刪了不少。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M
2022/09/28 15:43

吳淡如沒有寫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言的山丘"、"少年吔,安啦!"⋯的劇本,她是在電影上映 有了熱度之後,參考劇情與一些資料,同名改寫成她的書(說好聽一點是"改編")。當年電影與出版業 都還沒有著作權觀念,一個知名作家就這樣魚目混珠 便宜行事,如此投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因查詢資料而看到此文,怕有其他人看到而繼續弄錯,所以在此回覆一下。

平心而論,吳淡如的文字功力 只能寫些散文隨筆心靈雞湯雜記⋯大眾願意買單也很好,但論小說創作與文學涵養,是沒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