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06 13:31:14瀏覽302|回應0|推薦0 | |
經濟/人類正在為粗糙的全球化付出代價
2016-06-29 02: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脫歐」成功,對英國、對歐盟、對全球產生的衝擊,從金融、經濟,到社會、政治,將逐步擴散。這個事件,不僅是2016年的超大黑天鵝,也將是人類歷史進程的一個關鍵轉捩點。 必須把英國脫歐跟當前正在不同國家中出現的許多現象,如美國的川普現象,西班牙及義大利「極左派」政黨與法國、德國「極右派」政治勢力的普遍崛起,歐洲與非洲的難民現象與移民困擾,甚至IS伊斯蘭國的出現與崛起等放在一起看,才能看出這些不同現象,其實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發展脈絡與邏輯,說到底,都跟全球化及反全球化有關;換句話說,人類正在為長久以來一度被視為普世價值、卻又相當粗糙的全球化付出昂貴代價。 20世紀基本上是一個持續全球化的過程,但21世紀則很可能倒過來是一個反全球化的過程,起碼從一開始到現在,再到可預見的將來,是如此。有趣的是,分界點正好落在2000年,新舊世紀之交。 先回顧一下20世紀的全球化。應該是始自於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體制,該體制建立了一系列IMF、WTO及世銀等組織,積極推動貿易及投資的自由化。但此一體制一開始,只覆蓋了半個地球。1979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走上市場經濟,接著是蘇聯;再加上1990年代商用互聯網問世,終於全球化從體制到政策到科技,就在20世紀結束之前,形成了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大浪潮,浩浩蕩蕩地邁向21世紀。 萬萬沒想到,這一股氣勢磅礡的全球化大浪潮一衝進21世紀就撞了個滿頭包。首先是2000年華爾街的網路大泡沫的爆破;繼之是2001年的911恐襲事件,及因而引發的兩場反恐戰爭,因此種下2014年IS伊斯蘭國崛起的種子,文明的衝突愈演愈烈;然後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暴露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巨大危機;再接著就是歐債危機、難民潮,以及這一次的英國脫歐。 所有這些不利於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現象,都反映出一個必須嚴肅關注的問題,也就是全球化在呈現很多「利」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弊」,而這些弊愈來愈嚴重,終於讓許多人難以容忍,並採取反抗行動。 曾經普遍受到經濟學家肯定的全球化何以會發展到這個地步?終於有經濟學家提出反省了。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最近刊出了經濟學家丹尼爾.奧爾特曼題目為《經濟學家讓美國民眾失望》的文章。奧爾特曼舉例說,所有經濟系學生都會學習比較優勢或比較利益理論,他們很容易精準的證明,當兩個國家進行貿易時,贏家得到的好處要大於輸家付出的代價。理所當然,他們相信這樣的結果會使所有人因為貿易而過得更好。然而,這種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需要的「再分配」卻很少被討論。也就是說,政府是否應向受益者索取一些,以補償那些受損者?如何索?索多少?似乎從未受到經濟學家的關注。這就是今天許多質疑及反對全球化現象的根源,經濟學家只關注了效率,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公平。 忽視及犧牲公平只是全球化的「副作用」之一。事實上,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推動的一體化,還在其他很多方面付出了代價:一、文化的多樣性受到忽略及傷害;二、社會的獨特性受到忽略及傷害;三、信仰與文明之間出現了更多的摩擦衝突。 類此全球化下的副作用,包括與公平有關的「再分配」問題等,既被不負責任的經濟學家忽略,又被「本該負責任」的社會學家所「不重視」。至於政治學家更令人失望,他們在上個世紀推動一體化中雖曾有過出色的表現,然而為德不卒,功虧一簣,當這個不夠精細、難稱完善的全球化出了問題時,他們卻顯得無能為力。 經濟學家惹的禍,社會學家缺了席,政治學家失了職,於是,全人類都正在為粗糙的全球化付出代價。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