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02 23:59:12瀏覽622|回應0|推薦2 | |
【青春名人堂】楊金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信仰又何嘗不是?
2016-08-11 10:30 聯合報 今日登場/楊金源 約翰•藍儂在四十五年前創作了〈Imagine〉這首傳世經典,歌詞中請大家想像一個沒有天堂、地獄、國家、殺戮、宗教、占有、貪婪、飢餓的世界--那麼,這個世界還剩下什麼?只有頭頂上的藍天、活在當下的人們、情同手足的人類、和平合一的世界……這首用最安詳而堅定的詞語、最溫柔而莊嚴的旋律,來描述理想世界的搖滾樂,以寫意的手法表達了烏托邦式的意境。諷刺的是,這首曲子問世九年之後,藍儂卻在自家寓所被一名宗教狂熱分子槍殺--直接粉碎了藍儂在歌詞中不切實際的冀望。 查閱維基百科關於「恐怖活動」的說明,七○到八○年代分別列舉四次,九○年代列出了九次案例,例如九五年由奧姆真理教策動,造成十三人死亡、六千多人受傷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而發生在紐約世貿雙塔的911事件,揭開二十一世紀的恐怖攻擊序幕,總共造成近三千人死亡、六千多人受傷,從此之後恐攻的次數攀升;近年來伊斯蘭國以宗教聖戰為名,更是將恐怖主義推向極端;去年年初法國查理周刊總部遭受掃射……整個歐洲已幾乎淪為恐怖活動的實踐煉獄。 其實除了歐美,這些造成人心惶惶的事件已遍及世界:阿富汗、敘利亞、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土耳其、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獅子山共和國、肯亞……這陣子如果留意國際新聞的朋友應該不難察覺,七月的歐洲,簡直罹患了「恐瘟」。戰爭雖然也讓生靈塗炭,但人民或許還能依局勢判斷做逃難或避禍等因應行為;可恐怖攻擊事前毫無端倪、讓人無辜牽連,形同不定時炸彈。台灣近年發生的捷運殺人、隨機殺人等事件,雖然程度不及恐攻,但本質上已說明人類精神文明與靈魂之失喪。身處亂世,如何自處? 電影《鐵達尼號》的超級巨輪即將沉沒之際,在甲板上演出的幾位音樂家本來也要隨眾人四竄奔逃,但小提琴首席Wallace Hartley突然停下腳步,無視世道傾頹、人心惶惶,帶著樂團繼續演奏,直到人生的終點(根據生還者描述,咸認曲目包括〈Nearer My God to Thee〉)。我每每看到這個片段,淚水總潰堤而下。人性有光輝聖潔之處,也有陰暗醜陋之面。信仰可以成為戰爭的藉口,可作為排除異己的手段;但信仰也能戰勝死亡的恐懼,體現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可以沽名釣譽、詐騙斂財,也可以安貧樂道、普渡眾生。人類文明的衰滅或昇華,只在一念之間。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