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27 19:57:39瀏覽482|回應0|推薦0 | |
聯合/「灰犀牛」成群 政府卻無視危機四伏
2017-08-16 04:0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近月來,中國與香港媒體熱議中國金融風險的「灰犀牛」事件,台灣卻甚少討論,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殊不知,自家門前的灰犀牛亦已集結成群。從兩岸關係急凍,到台灣經濟動能長期低迷及人才外流,乃至於近兩周的紅燈限電警戒,無一不是。 何謂「灰犀牛」事件?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國學者米歇爾.渥克,他認為,那些明顯存在、卻被視而不見的巨大威脅,皆可稱為灰犀牛事件。而且,即使無法預見灰犀牛的威脅會在何時、以何種型態爆發,但發生機率極高且傷害力強的灰犀牛,絕對比金融海嘯後為人所知的「黑天鵝事件」更可怕。黑天鵝事件的不確定性,在於它「會不會」發生;而灰犀牛事件是註定要發生,只是不知「何時」發生。 例如,從早先IMF與國際清算銀行公開示警,及二○○八年G7峰會上,時任法國財長的拉加德更表示金融危機正迫在眉梢;事後諸多金融訴訟案,印證業界早知問題存在等情形看來,金融海嘯根本是當初遭到各界集體漠視的「灰犀牛」事件。只不過,黑天鵝一詞適時出現,讓那些身處風暴中心應作為而不作為的領導人,能順勢以「無法預期」為由推卸責任。 當前台灣的情況即是如此,已如同被眾多灰犀牛環伺般身處險境,絕無可能被推諉為黑天鵝事件。舉例來說,長期低薪造成優秀人才外流危機,已使台灣長期發展潛力受限;徒具口號卻缺乏明確規劃的產業轉型,加上能源政策扭曲,在在惡化台灣投資環境。然而,蔡政府仍舊讓政治考量凌駕於產業與能源政策之上,明知台灣經濟和產業發展與對岸密不可分,卻刻意讓兩岸政策惡化。包括藉教育等手段推動「去中華文化」的作為,使兩岸關係急凍,連帶影響台商的經營空間。更有甚者,把大陸台商貼上或大或小的「親中」標籤,傷害台商的原鄉情感,企業自然陸續用腳投票表達失望。近日宣布在美國大手筆投資案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直言,若沒必要,盡量不想回台投資,說出了不少企業家的心聲。 然而,蔡政府卻拒絕正視上述種種顯而易見的風險,選擇以「得過且過」的心態應付。如此一來,忽視風險日久,則愈錯失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二來,將發現台灣面對的不只是一隻灰犀牛,而是一群灰犀牛。由於不知哪隻灰犀牛會先衝過來,加上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資源均極有限,「無所適從」的領導人遂把頭埋到沙子裡。直到問題不得不解決時,才以「見招拆招」(reaction)的方式應急,而非深思熟慮(reflection)下的「對症下藥」。 蔡總統面對灰犀牛成群而來的威脅,顯已無所適從。如同渥克之比喻,當兩噸重的灰犀牛衝過來,選擇站在原地不動的人,能全身而退嗎?更何況,最近中國軍機頻頻繞行台灣上空,刻意展現其威脅恫嚇;加上中共「十九大」召開在即,意味著未來兩個月北京的政治動作只會多不會少。尤其,對於追求比肩毛、鄧歷史定位的習近平而言,解決台灣問題無疑是獲得功績的最快捷徑,未來五年,若兩岸僵局未能紓解,中國對台灣施加的壓力只會愈來愈大。 面對兩岸關係這頭衝擊台灣永續發展甚巨的灰犀牛,蔡總統當然不必卑躬屈膝地迎合,但刻意漠視或得過且過,也絕非正確做法。更重要的是,無論蔡總統的統獨理念為何,都必須先務實地訂出一個可執行的常態戰略,讓台灣在當前全球政經環境中,得以在有能見度與可被辨識度的情況下持續「生存」。 反之,若蔡政府仍要讓政治凌駕一切,以致兩岸關係惡化、經濟發展失利的灰犀牛成群衝撞而來,將使台灣失去賴以在國際間生存的經濟實力。如此,不論民進黨標榜「天然獨」世代比例有多高,恐皆無法使台灣免於灰犀牛鐵蹄踐踏的危機。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