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990
台灣充斥「不歡迎」意味 陷攬才困局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2013/02/10 14:45:17

台灣充斥「不歡迎」意味 陷攬才困局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3.02.08 02:58 am

p.s.台灣學術界終於正式發出「不平之鳴」,直指多年來擴充高等教育的不當以及所衍生出來的諸多問題。然而,這樣不妥的政策在執行二十多年來,每每見到民間的質疑與抨擊,然教育部卻依舊我行我素、充耳不聞,其威權與官僚的心態,已經到了令人忍無可忍的地步。如今,中研院發表「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建議書」,雖然代表著官方的自省,但當年跟隨「諾貝爾光環」起舞的那幫人,不僅不必為政策失敗負任何責任,而且還能霸佔著高教評鑑委員的位子,或者以公立退休轉私校任職之資,繼續吸吮著民脂民膏。如此一來,台灣所失落的將不只二十年而已,恐將永無翻身之日矣。中研院的不平之鳴,或可勉強稱為「遲來的正義」,但這正義來得實在太遲了,而於是現實無任何裨益,根本也沒資格稱為正義。馬總統於就任之初,何以沒有察覺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是否「菁英思維」造成的過度自信,限制了國家領導人應有的高度並障蔽了他的視野?過去馬總統批評陳水扁「換了位子就換了腦子」,看來馬也好不到哪去。馬總統如要追尋歷史定位,就請好好去解決一兩樣嚴重的「國安危機」,肯定能贏得後世較多正面評價。

中研院昨天發表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建議書,指出台灣法規對外籍人士的退休規範過於僵化、居留限制過嚴,充斥著「不歡迎」的意味,已造成對外延攬人才的困境;中研院建議儘快修法解套,包括放寬移民限制等,吸引外籍人才留台。
建議書指出,美國近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不斷有排外的聲音,但政府仍堅持對高階外籍人力採取一貫的寬鬆、歡迎態度,吸引全球菁英赴美發展。紐西蘭、澳洲、歐洲各國、新加坡等,也都有技術移民、資金移民等制度。
反觀台灣,若非中華民國國民,從公立教研機構退休的外籍人士就無法領月退俸;且我國國籍法規定,外籍人士必須先放棄母國國籍,才能歸化中華民國國籍,以致外籍人士幾乎無法取得我國公民權。為了確保退休生活無虞,外籍人士索性婉拒來台工作,或是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離開。
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提到,中研院有一位歷史領域的美國籍研究員,在中研院工作十五年、研究成績十分優秀,出了三、四本英文專書,等於國外一流大學教授的水 準,卻沒辦法領月退休金,只能領一次退休金。這名研究員告訴王汎森,「如果在台灣領一次退的錢,回國就要作乞丐了,」只有回美國找工作,令人心疼。
王汎森表示,這位研究員曾在澳洲擔任大學教授多年,因嚮往中研院的學術環境而來台,曾多次公開讚揚中研院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研究環境」,原本打算一輩子待在台灣。卻因可領的退休金無法支撐老年生活,年屆六十還要回美找工作。
媒體也曾報導交大最資深的美籍教授、管理科學系教授張力元(Charles V. Trappey),八十一年隨著台籍妻子張瑞芬來台任教,一個在交大、一個在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書。準備退休的張力元開始規畫退休生活才發現, 同為國立大學教授,自己與妻子、同事的退休福利卻大不同,人生精華時光都奉獻給台灣,卻要面對不合理的退休規定,令他心灰意冷。
王汎森指出,有這樣想法的外籍學者不少,有些學者後來就放棄在台工作。他呼籲政府儘快修法,以利延攬人才,或是給外籍人士更高的薪水,把退休金平均分攤到月薪中給付。
他也建議政府應成立幾個「特別辦公室」,處理這類需要跨部會推動的「大問題」;例如在中研院的外國人怎麼領台灣退休金,就牽涉教育部、勞委會、移民署等不同機關的業務。
【2013/02/08 聯合報】@ http://udn.com/



中研院 批廣設大學錯誤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3.02.08 02:58 am

中研院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指出,近廿年前教育政策推動「廣設大學」後,大學校院由五十八所增為一百四十八所,入學幾無淘汰機制,人才素質漸趨低落,如今更因少子化衝擊,預估十三年後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這份建議書出自中研院之手,但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當年正是行政院教改會召集人,曾做出大學容量可再增加的建議,李遠哲因此一直被反教改人士抨擊。如今他在中研院的高教建議書上,也掛名顧問(Advisor),格外耐人尋味。
建議書表示,在全球經濟危機與少子化問題的夾擊下,台高等教育已面臨財政緊縮及生源不足的困境;卻又因廣設大學,致教學品質及學生素質日益低落。
建議書指出,自一九九四年廣設高中大學成為國內教育政策主軸以來,技術學院紛紛升格科大,專校則升格技術學院,其中大學由廿三所增加至一百廿所,學院由卅五所減少至廿八所。若大學招生困境未能改善,預估二○二六年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中國醫大校長、教育部前部長黃榮村也是當年教改會委員,他澄清,當年四一○教改活動確曾喊出「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但指的是廣設公立大學;後來教改會也只建議「大學容量可再提高」,並未說「廣設大學」。
黃榮村說,大學校院真正激增,是在一九九九年到兩千年總統選舉之際,當時約六十所專科,一下子在兩年間全升格技術學院,才造成今天不可收拾的局面,國民黨政府要負相當責任。
台北科大校長姚立德說,廣設大學毀譽參半,當年讓台北工專等優質的專校改制科大,至今仍發展得很好;遺憾的是,不應開放那麼多專校升格,導致中級技術人力造成嚴重斷層,台商返台設廠也找不到人力。
廣設大學也讓學生嘗到苦果。台灣北部大專院校學生會聯盟召集人林家興指出,教育部廣設大學,讓學歷貶值,大學畢業生起薪「直直落」,「真是嚴重的受害者。」
【2013/02/08 聯合報】@ http://udn.com/



「大學應分四類型評鑑」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3.02.08 02:58 am

學界對國內大學評鑑、人才培育制度批評聲不斷。中研院昨天發表「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建議書」,建議大學評鑑按不同類型、層級規畫,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醫農理工領域採不同評鑑標準,不再一套標準適用所有校系。
建議書提到,教育部可依評鑑結果核定調整大學發展規模、學雜費及經費補助,評鑑引導大學辦學的結果,各校一味追求研究論文績效,使大學同質性過高、技職體 系被壓縮,同時產生重研究輕教學、重理工輕人文、重學術輕技術及實務等現象。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出現產學落差,造就「高學歷、高失業率」怪象。
書中建議政府應按不同類型、層級進行評鑑,同一特色的機構在同一層級進行評鑑。
同時應避免用單一指標去評斷各校,除了區分大學特色,也應根據自然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與醫農理工科學的學術屬性,訂出不同領域的評鑑標準。
目前部分大學已試辦自我評鑑。翁啟惠說,技術型、研究型、教學型、服務型大學應訂不同指標,各大學再依自身特色設計評鑑指標;不能只看論文發表數。
曾任多校評鑑委員的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也舉例,政大擅長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就可強調學校的社會參與、公共行政貢獻等;避免單一指標造成「千人一面」結果。

【2013/02/08 聯合報】@ http://udn.com/



大學分類評鑑 校長:各校才能發展特色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2013.02.08 02:58 am

中研院發表高教及科技政策建議書,主張大學應分類評鑑,包括政大、台北科大等校都認為切中要害,這樣才能鼓勵大學發展特色;教育部也已開放頂尖大學及教學卓越大學,自辦外部評鑑,未來可自訂評鑑指標、自聘評鑑委員,不會再用同一指標評所有大學。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學術評鑑包括個人評鑑及機構評鑑,前者如教師評鑑或升等審查,教育部已逐步開放學校自審,可根據人文社會、理工醫農等不同學門,訂不同指標,不只偏重研究成果或發表論文。
教育部長蔣偉寧日前表示,高等教育評鑑原本只是門檻評鑑,但現在已經變成許多學校當成追求卓越的標準,不符合原先目的;教育部已經開始試辦大學自評,先從教學卓越大學與邁向頂尖大學學校做起,希望未來五年內可以讓多數學校都建立自我評鑑機制
蔣偉寧坦言,若以單一標準評鑑,會讓大學失去多元價值。教育部正積極思考將大學評鑑「去指標化」。 陳德華說,教育部為此已鬆綁評鑑機制,開放頂尖大學及績優的教學卓越大學,未來可自辦外部評鑑,即自己提出評鑑指標、自己找外面的評鑑委員,經教育部認 可,就可自辦評鑑,若評鑑結果嚴謹,將來就不用再接受教育部評鑑;至於其他大學仍要接受教育部評鑑,但教育部也要全面檢視評鑑指標,避免過於單一化、形式 化。
政大校長吳思華說,以往研究和教學導向的大學都用同一指標評鑑,尤其過於重視發表論文,對於政大這類以人文社會為主的學校,特別不公平。
吳思華說,未來不論教師或學校評鑑,都應尊重不同學門的差異,訂定不同評鑑指標。
【2013/02/08 聯合報】@ http://udn.com/



縮短產學落差 國科會:推產學合作平台
【聯合報╱記者劉盈慧/台北報導】 2013.02.08 02:58 am

面對中研院的質疑,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回應,國科會與中研院的改革方向是一致;國科會在去年十月底推出了產學大、小聯盟等計畫,就是期盼透過「業界提題目,學者找答案」的計畫模式,降低國內的產學落差狀況。
孫以瀚表示,國科會去年推出「補助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簡稱產學大聯盟)及「補助產學技術聯盟合作計畫」(簡稱產學小聯盟),是一種新型態的產學合作平台。
孫以瀚說,產學大聯盟是讓國內企業籌組聯盟,先請業界提出產業議題,再請學研單位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最了解市場的業者提問,再請學者回答。
而產學小聯盟是把學研單位已有的技術公布在國科會的平台上,業者能依需求自行找學研單位合作。他指出,當初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會發起這些計畫,為的就是讓學者不要因自由型的研究方式落入象牙塔中,多看看產業需求,把能量投入在技術升級上。
孫以瀚說,目前產學大聯盟已有八組企業聯盟申請,都是電子與高科技產業;小聯盟則有四百多件申請案。
【記者劉俐珊/台北報導】在科技產業與專利布局方面,經濟部智慧財產局長王美花昨天表示,研究單位若有相關專利檢索需求,智財局都很樂意提供協助;但學研合作可能牽涉營業秘密,智財局不會主動介入,主動權應在學研單位。
經濟部技術處官員也指出,去年底政府剛通過「智財戰略綱領」,對未來國家智財發展資源提出六項戰略重點,其中較為相關的項目包括經濟部主導的「創造運用高值專利」、「落實智財流通及保護體制」及國科會的「活化流通學界智財」。

【2013/02/08 聯合報】@ http://udn.com/



翁啟惠憂心:12年國教 技職經營更難
【聯合報╱記者陳幸萱/台北報導】 2013.02.08 02:58 am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昨天表示,十二年國教可能會讓技職學校經營更困難,當高中職變成基本學歷,人人都想上大學。
翁啟惠預測,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更多人選擇一般大學,科大等技職學校經營更加困難。在傳統「士大夫」觀念影響下,業界也以學歷高低訂薪水,不看重能力,與真實產業需求也有落差。
翁啟惠認為這不只是政府政策問題,恐怕整個社會都必須改變觀念,「開始接受現實。」他舉例,瑞士學生升大學的比率約只有二成五,雖比其他國家低,競爭力卻很強;相較之下,台灣的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幾乎人人可上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卻不見得找得到工作。

【2013/02/08 聯合報】@ http://udn.com/



管中閔:扶植中堅企業 三年半見效
【聯合報╱記者姜兆宇/台北報導】 2013.02.08 02:58 am

即將就任經建會主委的管中閔昨天表示,他還沒讀過中研院這本最新的建議書;但針對產學合作,他已在去年國科會首屆「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發表看法。
「國日衰,民日弱,不旋踵之間,國將無可用之人。」管中閔當時在會議中,藉由清朝大臣林則徐對鴉片問題的名句,直言台灣再不積極解決人才困境,不出三到五年,將淪為「三流國家」。
管中閔當時就點出四大危機:人才供需落差、教育體制偏差僵化、人才培育不符需求、國際人才競逐失利。他表示,台灣一年有近卅萬名大學、研究所畢業生,大多是「高不成,低不就」,到業界不會操作機器,也無法做尖端研究。
管中閔也提出中長期振興經濟藍圖,他表示,以往政府傾全國之力,扶植少數明星產業模式;未來將轉為扶植更多掌握關鍵技術的中堅企業,參考德國、瑞士經驗,「三年半內一定會看到成效」。
【2013/02/08 聯合報】@ http://udn.com/



中研院的昨非今是
【聯合報╱黑白集】 2013.02.09 02:03 am

中研院發表高教政策建議書,認為廿年來台灣錯誤地推動「廣設大學」政策,造成學歷貶值及人才素質低落,且預估未來十幾年將有四成大學倒閉。這番檢討,聽在當年主導教改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和一批同僚耳中,不知作何感想?
今天台灣高等教育的量產化和劣質化,其實毋需中研院診斷,人們早已有目共睹。包括大學畢業青年就業困難,企業界難覓可用之員工,以及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競 爭力的衰退,皆可見其遺害。李遠哲當年一手包辦教改大計,今天雖不必把全部的帳都算在他身上,但他要承擔的責任也絕對不少。
李遠哲最大的敗筆,還不只是主張廣設大學,而是他「重通才、輕技職」的思維嚴重破壞了台灣教育高低桿的平衡。他當年一席「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的談話,將 技職教育打入地獄,讓供應台灣中小工廠需要的嫻熟黑手無以為繼。今天,多少年輕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不都是那些拿著西方寶典照抄的教改大師們 惹的禍?
可嘆的是,許多當年意氣風發與聞並主導教改的人仍堅不認錯,至今還在那裡推三卸四,說當時政策只是要求廣設「公立大學」,不包括私校在內。果真如此的話,當政策走上歧途時,他們為何不出聲阻止?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提醒了大家:在那個充滿政治狂熱及權威崇拜的年代,人們多麼容易盲目相信大師人物,乃至把自己的優點看成一無是處;而當時過境遷,那些有過權力的人,又把責任推得多麼乾淨。
中研院昨非今是的「除夕報告」,顯示了它自身回歸學術專業的變化,也映照了台灣社會難以追悔的失落。
【2013/02/09 聯合報】@ http://udn.com/



高教,學術外 別忘社會責任
【2013/02/09 聯合報】
【聯合報╱周麗芳/政治大學財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2013.02.09 02:03 am

中研院發布「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建議書」,就人才、科技、經濟三者間的斷鏈問題,提出建言。建議書指出,我國大學發展重研究輕教學、重理工輕人文、重學術輕實務,難以解決社會問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更呼籲,未來應加強「問題導向」研究,縮短產學落差。中研院建議書昭示我國高等教育跛行病因,所開處方與國際趨勢多所呼應,亟需各界凝聚共識。
面對當前與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各國逐漸體認,科技進步已無法全然因應巨幅變遷。歐盟國家近年來推動多項學術社會領域影響力提升方案,積極集結人文社會學術社群,強化自然與人文的跨領域合作與資源統整,期由人文創新導引科技創新,驅動社會永續發展,並促進經濟成長與提升人民幸福。相關作法,值得我國借鏡。
歐盟委員會自二○○九年起推動「歐洲人文社會領域趨勢發展監測計畫」,旨在建立歐洲人文社會跨領域跨國研究平台,透過資源整合與政策協調以提升研究的投資效率,同時主動因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與挑戰,以需求者為導向,鼓勵公私協力,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在地實踐。
目前有四十個以上國家參與人文社會領域趨勢發展監測計畫,各國定期出版人文社會領域報告書,全文上線供國際交叉檢索,分享經驗典範。歐盟委員會彙整人文社會領域優先研究議題為:知識社會下的成長、就業與競爭;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競合;主要社會趨勢及其意涵;歐洲在世界的定位(移民、貧窮、犯罪與衝突等);歐盟的公民;社會、經濟與科學指標;未來研究(全球化知識、移民與人口老化等)。
英國高等教育基金會也推動「英國社會科學影響力計畫」,探究社會科學的學術成果如何影響公共政策、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公民社會等。論證核心重點在於「如何定義社會科學的學術影響力?」該計畫預計發展客觀方法,衡量與評價公共範疇的影響力,並進行英國各大學的比較。英國計畫的最大特色在於橋接學校研究成果與社會影響力,例如藉由提供專業意見、顧問諮詢、政策智庫、產學合作、媒體傳播、文化思想、公民參與等,將學界能量導入產業系統及行政體制,發揮大學的外部影響力。
歐洲視解決社會問題為大學的核心要務,尤其對人文社會領域的平衡重視,值得我國重新檢視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與資源配置。大學鑲嵌於知識社會,不應僅為學術而研究,亦當擔負社會責任,為斯土斯民而研究。大學需念茲在茲:「社會貢獻路徑為何?」「社會價值為何?」「能對社會帶來什麼改變?」「如何擴大社會影響力?」我國亟需釐定國家層級總體學術發展戰略,轉化未來社會問題為優先研究議題,導引資源配置與人才培育,方能有系統地發揮學術軟實力,創造最大社會價值。



人口少了 還有滿街大學呢?
【聯合報╱許淵國/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2013.02.09 02:03 am

終於到必須面對的時候了!民國四十年到七十五年每年人口出生數平均四十萬人,至九十年代中期降至廿出頭萬;未來恐將降至十五萬至廿萬人之間。事實上,台灣的人口紅利早在九十年代已經結束。
民國八十二年至九十一年期間,台灣地區新設或五專改制的大學及技術學院有八十一所,平均一年增加九所大學,平均每四十天有一所新設或改制升格,台灣高等教育的盲目擴張是另類台灣奇蹟。
只要有錢,硬體建設非難事,但屬軟體的師資培育呢?連教學型的大學及技術學院也加入培養碩博士。從八十七年至九十一年四年間暴增九九七個研究所,成長速度比超商的成長還快,這種盲目擴張高等教育,導致「大學量販店化,研究所便利超商化」的結果,高教品質低落,部分大學院校已成「學歷販賣所」。高教資源完全被濫用。
隨著大學開放,到九十年代初期錄取率增至百分百,外勞亦增加至近四十萬人,扣除居家照顧的外勞,在工廠工作的人數約略等於「不該上大學卻上大學」的人數。又逼得廠商出走到勞工成本低的大陸及東南亞地區。顯然,台灣高教非但未對經濟發展有貢獻;反而戕害了經濟發展。
台灣現有大學一六三所,若以金字塔的社會結構,每個年齡層應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進入大學,則僅需四十所大學,一二○所大學陸續退場是件急迫的事。

【2013/02/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最新創作
楊金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信仰又何嘗不是?
2017/10/02 23:59:12 |瀏覽 612 回應 0 推薦 2 引用 0
薛承泰/走過一萬年
2017/09/29 16:15:07 |瀏覽 570 回應 0 推薦 1 引用 0
聯合/本土主義是鎖國教育的最佳偽裝
2017/09/28 15:21:38 |瀏覽 51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2017/09/28 15:17:30 |瀏覽 537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2017/09/28 15:10:35 |瀏覽 554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精選創作
千萬別點! 簡訊內網址多詐騙
2014/06/10 13:58:40 |瀏覽 704 回應 0 推薦 1 引用 0
網購陷阱多 檢倡賣家「實名登錄」
2013/02/17 14:27:58 |瀏覽 1166 回應 0 推薦 1 引用 0
詐騙無所不在…檢警vs.騙徒 戰到東南亞
2013/02/17 14:19:10 |瀏覽 651 回應 0 推薦 1 引用 0
台灣充斥「不歡迎」意味 陷攬才困局
2013/02/10 14:45:17 |瀏覽 745 回應 0 推薦 3 引用 0
嚴震生:鞠躬盡瘁的現代老夫子
2013/01/09 14:21:14 |瀏覽 683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