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28 15:21:38瀏覽514|回應0|推薦0 | |
聯合/本土主義是鎖國教育的最佳偽裝
2017-09-12 03:0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中國文新課綱文白大戰,經過激烈攻防,決定維持課發會研修小組規畫的四成五到五成五,算是守住語文教育專業的最後防線。但連日的爭論,則撕扯社會的認同傷痕,且有變本加厲之勢。下階段攻防將轉移到核心選文上,我們認為,必須回歸理性討論,別再上演「假民主掩護黑箱、假多元霸凌專業」的戲碼。 這波文白之爭焦點,包括:大降文言文比率、網路票選程序不明、十篇選文中有六篇是台灣冷僻古詩文。這原是不同層面的問題,可分別從語文、文學、文化或教育等專業角度審視。然而這次課綱審查運作,企圖訴諸「本土主義」以達成「去中」的目的,如此鎖國式的教育,勢必犧牲學生的學習品質和高度。 重返課審會高中分組會議現場,高中生課審委員痛斥研擬課綱的大學教授:「搞什麼東西?」大學生課審委員則高論:「我們的國文教育在中華民國來到台灣時,有個功能是傳承中國正統文化;但我們這個時代變成不敷使用,甚至是阻礙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如此淺薄而霸道的發言,真反映了時代的聲音嗎? 這些課審委員,除質疑課綱研修小組對五百位國文教師調查結果的代表性,並自行決定大降文言比率,廢棄教授們精挑的廿篇核心選文;並另找五百名不同身分的師生、社會人士,以「小圈圈網路投票」的方式選出圈定的特定選文。課審委員聲稱,這叫「為國舉文」;事實上,整個「舉文」過程既不透明、也不民主。在課審會文言文選文小組的十二人中,僅有一名國文老師,課審委員卻假藉多元之名取代專業選文,真是可怕的黑箱作業。 諷刺的是,課審委員要求選文要「兼顧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文類」,但他們後來黑箱產生的十篇選文,台灣古詩文占了六篇,皆為清朝之後的記遊或風土之作。可見,以他們的標準,選文必須奉「台灣」之名,至於在反課綱時高喊的「程序正義」云云,根本不值他們一哂。 再看課審委員推薦選文的動機與態度。推薦蔣渭水〈送王君入監獄序〉的動機,是要「以台灣為主體,思考屬於台灣的監獄文學」;卻未慮及這篇反殖民砥礪同志之作文筆不是絕佳,且有「嫖來又嫖去,肉林而酒池」等句。選擇陳肇興〈番社過年歌〉的動機,則明言「去年當總統提出向原住民道歉,社會的共鳴聲很微弱,這份哀愁是否是因為教育場域中太空白了」。亦即,課審委員的選文在文學上未必正確,但他們追求的是政治正確。 至於選擇日人中村櫻溪〈七星墩山蹈雪記〉,除因這是「關於教育,也關於書寫台灣的紀錄」,也要介紹「在台日人漢文學」。但既要說明這類詩文的題材,卻只引述「台日漢文交流實況」,而略去原為「以日人為中心」的交流;既要解釋這些作品的特色,卻只引述「對古典文學傳統的模擬與轉化」,而掩去本係「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模擬;更刻意遮掩其中不乏「宣揚政治理念、傳播殖民現代性之作品」的事實。這是什麼樣的選文動機和心態! 實質上,文白之爭只是個假議題,掩蓋的是從本土化到去中國化的文化意識形態鬥爭:場內拒絕中華文化本位,場外反對藉古文造神;聲援者更要掃除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 文白之爭,已歷百年,本質上與統獨無關。但蔡政府搭了台,藉課綱審查糾眾來唱戲,從歷史到國文,都旨在加速去中國化的走向。如果歷史課綱可以讓台灣「脫中入亞」,國文課綱是否也像「減香變滅香」,最終「減文變滅文」?這次減文夢魘暫解,但反對者明言不甘心,將再戰選文。試問,如此自我限縮的鎖國式本土教育,不是文化自殺是什麼?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