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0/13 22:39:51瀏覽126|回應0|推薦0 | |
名家縱論/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2016-09-11 04:59聯合報 蘇起 在國家發展的歷程中往往會有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國家很窮,國民也自覺很窮。第二階段,國家慢慢有錢了,但人們還覺得自己窮。第三階段,國家有錢,大家也知道自己有錢。第四階段,國家慢慢沒錢了,但人們仍感覺有錢。到第五階段,國家更窮了,人們也知道自己真的窮了。 台灣現在哪一階段?恐怕很多人會答第四階段。從三方面來看,應是實情。 經濟上,台灣在兩岸分治以後人人胼手胝足,事事追求卓越,終於締造了傲人的經濟奇蹟。但自二○○○年起連續十五年,台灣的經濟成長快速滑落,年均在東亞只高過日本,而落後所有其他國家。與台灣相比,南韓從二○○○年的一.七倍擴增為二○一五年的二.六倍;鄰近的菲律賓則從同時期的○.二四倍追趕成○.五六倍。 台灣落後大陸的幅度更加驚人,二○○○年的大陸經濟總量是台灣的三.六倍,二○一五年已遽增為廿.八倍。與各省比較,去年超越台灣的已有五個省之多(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如用兩岸官方數字預估,到今年底還會有三個省(湖北、四川、湖南)超過台灣。倘頹勢不變,到二○一七年河北與遼寧將再超越台灣,而二○一八年台灣就將輸給福建。當年先民離開祖籍地的福建到台灣來追求更好的生活,哪天若竟落於福建之後,情何以堪。 第二,過去台灣的安全依靠冷戰架構與自己的國防實力來維繫。但近廿年國人忙著內鬥,好像完全不在乎中共的軍事現代化已經先打破兩岸軍力平衡,後又改變了美中在東亞的軍力對比。筆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台灣的安全環境已經惡化到美國可能不願再派航母馳援的地步。但許多國人似仍以為安全無虞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軍力平衡的變化通常有兩層意涵。一是軍事,二是政治。美中與兩岸軍力對比的改變不一定表示戰爭必然發生,但絕對意味著雙方政治折衝的實力會隨之起伏。現在一方面部分民眾勇於羞辱國軍,一方面政府怯於務實處理兩岸關係,兩者一致把國家安全的軍政兩面都片面託付給美國。這對強調獨立自主的台灣而言,實在是一大諷刺。 第三,台灣曾經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模範生。很多國人也引以為傲,並在大陸經濟茁壯後把我民主化高舉為兩岸最大的落差。但政黨、選舉、及媒體越來越多以後,台灣的民主反而墮落成民粹。民眾固然自由發表意見,但這些意見卻不能透過民主程序整合成能解決問題的方案。淨結果就是台灣民粹有餘,而治能不足;經濟持續衰退,不管哪黨執政。 持平的說,台灣不是唯一民主墮落惡例。長期研究民主的美國學者戴蒙(Larry Diamond)最近指出,一九七四年第三波民主化開始時,全球只有三成國家是民主國家,到二○○六年已經擴增到六成。但自二○○○年起民主化開始退潮,至二○十五年已有廿七個國家(如俄國、泰國、土耳其、肯亞)被認為「民主失敗」。美國自己民主招牌也因政黨惡鬥及選舉亂象而落漆,美國民眾更只剩兩成還樂於向全世界推銷民主價值,其餘八成都傾向休管他人瓦上霜。 在台灣的民粹逐漸舉世聞名,而全球民主退潮之際,我們不得不懷疑,所謂的「台灣新民意」究竟在國際上能獲得多少同情與支持,會不會太一廂情願? 台灣與南韓當年幾乎同時經濟起飛及民主化,但南韓在金融風暴後深刻反省再出發,而台灣卻像溫水煮青蛙那樣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當然就被南韓遠遠拋在後面。 真希望現在的台灣還在第二階段。那時候民眾的心態是開放的、謙虛的,政府的政策是務實的、審慎的。經濟上絕不會滿足於小確幸,而希望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政治上嚮往民主,希望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並同時對國際與大陸開放,絕不會在每天消費垃圾新聞的同時,還自以為「民主成熟」。在安全上,會「居安思危」,敬重國防,絕不會一面勇於外鬥,一面自毀長城。 我們不希望台灣需經歷什麼風暴才覺醒,而能及早警覺,跳出當前困境。但如仍像現在這樣自以為是,內鬥外也鬥,恐怕不管多少老本都會賠光。(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