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2 23:24:37瀏覽1755|回應3|推薦49 | |
時值期末考,看著班上的孩子們,有些為了準備考試而戰戰兢兢,有些承受了來自父母方面很大的壓力,有些心情緊張到肚子痛,有些則是因為得失心太重而造成表現失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一直深植台灣父母心,即使小時候的成長過程我們也深受其苦,但在當了父母之後,仍然難以放下對成績表現的執著,想當個不被孩子的考試分數主宰的家長嗎?建議換個角度看待「成績」這件事,孩子考試不理想,並非犯了什麼滔天大罪,試著先忘掉孩子的分數,並拉長衝動和行動之間的時間,因為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情緒當下斥責了孩子,等事過境遷後才發現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然而覆水難收,罵出口的話、傷了人的行為,即使事後彌補裂痕,終究還是會存在孩子的心中。 記得上次期中考剛考完當天晚上,有個家長緊張地打電話問我:她的孩子在學校看到自己的考卷分數好像考69分,回到家時心情很低落,這位媽媽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在家複習時明明都會的。我先安撫她的情緒,告訴她沒關係,等明天考卷發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是怎麼回事。隔天一早到校,我特地先查看了這孩子的考卷,發現原來是他看我改考卷時,可能在我桌前匆匆一瞥,誤把6和9看反了,其實他的成績是班上最高的96分。我趕緊趁著中午休息時間和這位家長聯繫,告訴她這個好消息,並稱讚她沒有被孩子的考試分數主宰,要不然孩子可能昨天已經白白被罵了一頓。 大多數的父母拿到孩子的考卷時,都會先看成績,接著再看錯在哪裡,很少人會先注意並肯定孩子答得好的部分。但也有很多父母一開始看到孩子的分數很不錯時心裡頗為高興,但一看到全班的分數或跟問了其他同學的成績後,發現孩子的表現並非名列前茅時,情緒頓時轉變為沮喪、生氣。由此可見,影響情緒的主要原因並非分數的高低,而是我們如何看待成績這件事。 父母必須認知到考試的目的在於幫助孩子自身、老師和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不在於要讓孩子感到挫折與愚笨,同時也要了解,肯定與鼓勵最能促發孩子想追求進步的動力。有了這樣的認知調整,面對孩子的成績時自然就能把焦點放在孩子究竟會了多少,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不熟練,或者答題時容易犯什麼樣的錯誤,適當的鼓勵與引導,而不至於一味的生氣、指責孩子。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