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09 15:24:28瀏覽677|回應2|推薦19 | |
我們隨時處在「得」與「失」拉扯的人生之中。 得有兩種,一種是得「未曾有」,本來就沒有的,如有需要,當然歡喜無限,但如沒需要的,像是摸獎或交換禮物,沒有用到或需要的東西,不會高興,像是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尤其在這重視環保的年代,更甚。 另一種是得「曾有」,高興程度比「未曾有」,應略遜些,但關鍵仍在需要強度,如需要功能強的手機或電腦,而換機,這樣就會高興。所以得在「曾有」的是浪費或需要,才是高興與否關鍵。 相對的,失也有「未曾有」與「曾有」兩種,理論上前者「未曾有」,本來就沒有,就沒失去的失望,其實不然,「未曾有」並不表是不想要,想要,又沒得到,當然失望油然而生;失在「曾有」,表面一定會很失望,但並不一定,「曾有」也有可能膩了、壞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失在「曾有」反而高興也說不定。 總之,得的高興或失的敗興,關鍵不在於「未曾有」與「曾有」,而是「需求」的強烈與否,如「需求」很強烈,得時很高興,失時很敗興,如沒「需求」,就沒有得失的高興或敗興。 然而,「需求」有兩個層面,一是基本需求,如溫、飽、交通、通訊,另一是心理慾望,如聲色、享樂、奢侈、敗家,前者容易滿足,後者滿足不容易,而易生苦悶,不快樂,再去找更刺激,飆車、酗酒跟著來,所以降低欲望,才是幸福之道。
作者:翁志成2024.02.06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