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海雲和上解華嚴 (入不可思議解脫普賢行願品) 十一
2008/04/29 15:48:01瀏覽700|回應0|推薦12

轉貼 海雲和上「十大願王」講記

十大願王【三】廣修供養()
這是第三大願,講的是廣修供養,同樣從「事」和「理」兩方面來探討。從事相來講,一般人的供養,必定是準備鮮花、水果、香、油、燈等物品來供佛。廣修的意思是各種供養都做到,不單只做一個,這是事相上的意思。 

花有幾個特性,首先是花瓣很柔軟,不能用手去掐,這就表供花的時候,要訓練我們的心像花瓣一樣柔和,不能用貪瞋癡來捏它。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這是第三大願,講的是廣修供養,同樣從「事」和「理」兩方面來探討。

  從事相來講,一般人的供養,必定是準備鮮花、水果、香、油、燈等物品來供佛。廣修的意思是各種供養都做到,不單只做一個,這是事相上的意思。在法義上,供養是指培養,培養我們的福德與智慧,也就是修行的意思。所以廣修供養就表示法門無量誓願學。站在依義不依語的標準來看,後者的定義遠較前者更為重要。

  至於無量法門有哪些呢?這也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就事相來講,像供花的時候該怎麼修行,供水怎麼修行,以及供果、上香、點燈的時候各該如何修行。另一方面則是從念佛、參禪、打坐、持咒、誦經、禮拜等正修下手,乃至於從行住坐臥、待人處事中學習如何去圓滿世間的一切。這些都是修行,不要以為世間法,與人打招呼不算什麼,你是要以一張愉快的臉與人相處,還是要拿苦瓜臉待人?所以法門是無量的,問題是我們要怎麼學。

從「事相」修供養就要暸解供的意義


  怎麼學是一個關鍵,所謂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一舉一動無不是道,而這些道,我們該如何去圓滿、去完成?所以廣修供養四個字光要解釋就夠廣了,經文也分了兩個部分來談,它首先講事相,接著又說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為最。我們要依於經文的意義,就必須從這裡來體會。

  事相也可以修,譬如為什麼要供花,你就要先把花的意義給弄清楚:花有幾個特性,首先是花瓣很柔軟,不能用手去掐,這就表供花的時候,要訓練我們的心像花瓣一樣柔和,不能用貪瞋癡來捏它。其次是花色很美妍,為眾人所欣悅,我們也要把心訓練得像花一樣美麗,讓大家都歡喜。第三是花氣很芬芳,香在佛法中代表了戒,所以供花就表示持戒要嚴謹,做一個規規矩矩的人。

  但是這個規矩可不是你自訂的,而是按照佛所制訂的,這個規矩也不是用來把我們變成像木頭人一樣,而是要使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過得自在、開朗,又不失體統。第四,花開之後會結果,所以花代表了因,供的水果代表果。供花就表示要修因,修什麼因?六度萬行,一切善根善因都要種,一切惡報惡因都要斷。

  所以種因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要以為隨便買一把花來就好,選花的時候,寧少勿濫,不要被壓扁的,不要有缺陷的,這些都是為了要讓根圓滿的關係。因有了缺陷,果就不正了。供花的時候心中還要自我提醒:我現在是因地的修行人,更要謹慎、慎獨,那麼在與人相處之時才會不失規矩。

  光是供花的內容就這麼廣了,供果也一樣,絕對不是隨便買兩顆橘子回來拜拜就好了。水果代表果,所以買水果時要選擇端正美好的,一個不嫌少,整個籮筐也不嫌多(如果你的家人夠多的話)。不用貪多,但品質一定要好,也不要老想到自己要吃,而是要想到供佛。考慮這麼多,這是不是買水果的時候就在修行了?當你把水果理好,準備上供的時候,還要起觀想:「我要得正果。」什麼正果?第一,自己成就佛道,第二,要廣度眾生。如果只成就自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度眾生,那這個果就是歪的,是乾扁沒有果肉的,將來絕對沒法長成大樹。

供水、供香、點燈亦有其佛理


  除了鮮花、水果,我們還會拿香、燈、水來供佛,這是每一位佛弟子每天都要做的事,但各位是否懂得每一種供具的用意?每一次點燈都要提醒自己,人之所以迷惑顛倒都是因為無明,長期為黑暗所覆蓋,現在一點燈就光明了,表示翻破無明,要讓自己覺悟了。所以點燈的目的就是期許自己要有智慧能覺悟,大家要記得如此的祈求、觀想。

  香表示薰習,怎麼薰習?就是經常做功課,除了在佛堂做功課,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來往間也要做功課薰習,等車的時候、搭車的時候,都要懂得如何觀想,如此一來就能心在道上,永不退轉。所以在佛堂上香只是儀式,藉著上香儀式提醒自己隨時記得要薰習。薰習包括了修法、發願、行持和戒律。要不犯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這一點都要注意。

  然而什麼是戒?不該做的不能做,應該做的就要做。不該做的做了,犯戒;該做的沒做,也犯戒。對眾生有益的就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做了給眾生帶來麻煩、痛苦、煩惱的也是犯戒。所以原則很簡單,不要去管規定、戒條,管你的心與天地良知相應之處,與佛道真理共鳴之點,如此就好,這才是真正的持戒,是菩提心戒。

  這是上香的意義,至於該上一柱香還是三柱香,自己去決定。一柱香可表自己一心清淨,一心不亂,三柱香可以觀想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供水一杯或三杯意思也相同。清水表示清淨,若是茶水則可代表甘露水,是大悲化生的作用。如果是清水,就可以加上蓋子,用來防塵,如果是茶水則不必加蓋,否則柳枝就沾不到甘露水了。是不是一定如此,那也未必,僅供參考。

  佛堂上倒是有所謂的寶蓋,那是用來防塵,防止我們的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時被污染了,而不是防止灰塵掉進去的。

  以上是日常供佛時常有的事相,直接透過事相引入修行只是廣修供養的一個方式。另外就是佛教社會所流行的法門,像念佛、誦經、拜佛、朝山、打坐、持咒、守戒等等,這就要看你在修持時是由誰來指導了,他會告訴你該怎麼修怎麼學。但是任何一個法門都有個前提,那就是攝心,使心不散亂。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那所做的功課都將只是世間的有漏福報。

  這些修法都屬於廣修供養中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但這些修學還僅止於攝心而已,尚未談到開智慧,這留到以後再談。

從「事相」修供養就要暸解供的意義


  在廣修供養的前提下,經文說:「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就是境緣法力,你能不能起觀,窮盡一切時間與空間看到這麼多的佛與菩薩,而且重重無盡。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不能起觀,這個法就沒法修了。

  當境界現前後,「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就是自證智力。讓這些佛如對目前,而且完全相信,它不是幻想,不是狂想,而是事實。你要這樣去認知。

  結合了境緣法力和自證智力就是普賢行願力。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普賢行願力的前提下,用自證智力去結合前面的境緣法力。這就是這個修行的理論依據,以此方式所得的境界才是真境界。

  我們也可以在此作一個結論,由於剛剛所說的境界其實是無所不在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山川草木、一沙一塵都是普賢境界,這叫作境緣法力。而自證智力則是我們的舉手投足、起心動念,乃至呼吸吐納、音聲高低。換句話說,身為普賢行者所面對的只有兩句話:「此是普賢境(指所遇到的一切境界),此是普賢行(指所做的一切事情)。」然後再以疑情去求證,這跟其他權小二乘所說的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dypiano&aid=182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