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海雲和上「十大願王」講記
十大願王【二】稱讚如來(上)
禮敬和稱讚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呈現一個歡喜的面孔、一個柔軟的動作給人家,這樣尊重對方就是禮敬。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第二大願,可以分幾個層面來探討。
首先就文字的部分來說明。「復次」是其次。所謂「稱讚如來」,就是指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的每一個國土,皆有世間極微塵數佛。這些都表示重重無盡,到這裡已經有三重無盡了。第一重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第二重是「所有極微一一塵中」,將十方三世一切剎土都磨成極微塵,一一塵裡都有一個佛國度。第三重是在這一一塵中又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
「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海會也有兩層意義。譬如法師講經,各位聽經,這就是菩薩海會。凡夫用肉眼只能看到別人和自己,非人的部分就看不到了。其實天上的天人也會來聽經,十方諸佛海會圍繞的菩薩也會來聽,除了釋迦牟尼佛的這些菩薩外,極樂世界的菩薩、藥師佛的菩薩、香積如來的菩薩也都會來聽。因為佛菩薩們對於弘法者都非常讚歎及護持,所以只要有緣就一定會到。但是我們都看不見。
由此可以體會,修學佛法時,心境一定要展開,心量一定要放大。不是說你修學這個法門,就表示只有這一個法門,其實還有無量無邊的法門。而且只要你肯修法,他方世界都會來護持,我們也要去護持他方世界。色身雖然去不了,意念也要盡量設法到達,而且不只一個世界,每一個世界都要到。
學佛十分重視念力,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都很熱忱,投入非常驚人,也令人十分讚歎,但後來卻無影無蹤,這就因為念力中斷了。他只是憑了一股狂熱,但那股狂熱不能持久。就像燃燒木炭,如果維持著適當的溫度,就可以燃燒很久,如果是熊熊烈火,那很快就化為灰燼了。學佛者如果一直有一股心在道上的念力,就會不斷去自我充實。有些人學佛後常愛誇耀自己有好多好多的境界,這些人往往境界一消失就不學佛了。所以這並不是好現象,反倒是沒有境界的人會很踏實,會務實的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會經驗,仔細留意為人處事的言語談吐,一步一步走上來。
學佛人如果能心在道上永不退轉的話,很快就能和十方諸佛的世界相應。這種相應可不是什麼看到光、見到佛,而是這種念力使得你生生世世見佛聞法,而且不僅只在一個世界。就像經文所講,「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那些菩薩海會圍繞裡一定有你的份。
境緣法力境界現前後,就要自證智力
前面先講我所要稱讚的對象是那麼多的佛,那麼多的菩薩海會,此即所謂的境緣法力。「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就是要讓這個境緣法力的殊勝境界現前,發揮作用。而這必須要有很深的智慧能力才能做到。現前以後又要「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這就是自證智力了。
「各以」是說在一一佛所,我都以超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來稱讚。辯才天女是怎麼稱讚的呢?「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她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來稱讚,這就不是我們凡夫的泛泛之語所能及的,所以各位平時多念誦各種讚佛偈來學習學習。辯才天女是九地菩薩,專修口業,所以口才出眾,聲音也十分美妙,只有佛能跟她比。以出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就是以佛的辯才來稱讚。如何稱讚呢?就是以各種不同的音聲,除了口才上的說理或訴諸感性的讚歎外,還包括了各種音樂演奏、歌唱、以及鼓掌、歡呼等等。
「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什麼是如來功德海?一般人一定會想,佛經過曠世累劫的修行,難行苦行,而有了種種的殊勝功德,我們就要給予一而再,再而三的讚歎。就像將歷史偉人的事蹟一一列出,供人瞻仰讚歎一樣。但這只是事相讚歎,事實上要讚歎的應該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修行的最高目標無非是清淨、平等、慈悲,一切的難行苦行,無非是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把所有附著在事相上的外衣去掉,深深的感受生命的平等與生命的價值。如果不能體會此點,那麼曠劫修行也無有是處。
生生世世不斷輪迴的生命和成佛的生命比起來,仍舊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是完全平等的。你今天不能出離,是因為愚癡、無明的作用,可是生命的價值,凡聖一如。生命的價值都是一樣的,但我們卻會賦予他們不同的定義,有的會特別重視,有的會特別輕視,這就是凡夫心態,就是不平等。可是想除掉它,很難很難。
過去有一位大將軍,最愛他的百寶盒,因為裡面有他所珍藏的各色寶物,沒事總喜歡拿出來賞玩。將軍平日千軍萬馬,出生入死,毫無懼色,可是有一回正在賞玩之時,一個不小心,差點掉落地上,將軍嚇了一跳,渾身捏了一把冷汗。但這位將軍是個有慧根之人,他想自己縱橫沙場,刀裡來火裡去都不害怕,卻為一個小小珍玩嚇成這樣,可見對這個東西有執著,於是一棒打破,從此再也不怕。我們有沒有這個膽識?這就是難行苦行。
絕對清淨平等心來供佛,才是功德
有一次佛說,供養一個乞丐,其所獲功德比供養一個平常人大,但是供養五百位乞丐,不如供養一個守五戒的人,供養五百位守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個沙彌,供養五百個沙彌,不如供養一個初果羅漢,也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更不如供養一個佛。於是大家都只要供佛了。經書雖然這麼講,但這只是事實的描述,提醒我們有分別心的人是這樣的。但還有一個公案,有一天舍利弗供養佛一碗飯,佛就把這碗飯拿去給狗吃。然後佛就問舍利弗說:「是你供養佛的功德大,還是我拿去餵狗的功德大?」舍利弗說:「我供養佛的功德,不如佛拿給狗吃的功德大。」佛問為什麼。舍利弗說:「佛以無分別心、絕對清淨心而得成就,大功德故。」舍利弗有分別心,在他的心中佛最大,然而一有了分別心,什麼都變小了,而且只是人天福報。但是以絕對清淨平等心來供養佛,跟供養乞丐是一樣大的,這種供養才是功德,至於用比較的心來供養,得到的只是福報。福報再大也不能和功德相比,功德是我們在菩薩道上一階一階往前進的資糧,福報有用盡的時候,功德一旦累積上來是永遠不滅的,只要往上進步一階就永遠不會退回來。
當然平等心很難訓練,我們可以從幾個核心點往內鑽,其中之一就是尊重人性。生命的尊重如果能夠肯定,外相的不平等才能剷除,否則就會落入事相的是非糾紛中。經文所說的稱揚讚歎如來諸功德海,雖然是指如來的精進苦行,真正目的則是清淨、平等、慈悲。
清淨、平等、慈悲是根本,其所展現出來的運用則是廣大、圓融、和諧。前者是就原則來講,後者是就整體而言。原則的部分,按照剛才的分析法就可以進入狀況,可是要拿出來應用就不能那麼刻板了。所以這裡必須提出兩點來,首先要認識什麼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敬和稱讚每個人都做得到
「十方」是指任何一個地方,是隨地,「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是隨時。所以十方三世就是隨時隨地。在三世諸佛方面,過去當然是指過去佛,現在就是現在佛,像阿彌陀佛、藥師佛。未來佛又有誰呢?在坐的各位就是,因為人人皆有佛性,將來一定能成佛,只是早晚不同而已。可是很多人就會執著了,對過去佛、現在佛都很恭敬,卻忘了未來佛。對於未來佛該用什麼方法來稱讚呢?在事相上要採取的是事事無礙法界,對於任何眾生經常要給予微笑,說好話,但不是肉麻。用一種委婉自在的談吐,帶著一份歡喜心、安慰心和鼓勵心,而不是用生硬的,或帶有悲愁、不滿的心與對方講話,這就是稱讚。讓人家一看我們就覺得很高興,這就是禮敬諸佛。
禮敬和稱讚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呈現一個歡喜的面孔、一個柔軟的動作給人家,這樣尊重對方就是禮敬。與人言談時要有歡喜心;對方有挫折困難時,要用安慰的口吻;對方在失敗後想要重新再起,就要鼓勵他;對方正處成功順境之時,也要好意提醒他居安思危,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這些都是稱讚如來,是自性的部分。用言語把自性表達出來,與對方溝通,不管對方於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都要這樣做。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只是大家都疏忽了。
其次,大家一定要多讀經。讀經甚至比聽經更重要,而聽經又絕對比其他的活動更重要。沒有經的基礎,沒有論的基礎,連別人的開示都可能聽不懂。讀過《阿彌陀經》的人就知道,還有一本蕅益大師寫的《阿彌陀經要解》,薄薄小小的一本,看起來很簡單,可是非常深。《阿彌陀經》雖然很短,但比起其他經典,算是最難講的,偏偏許多人就喜歡講,結果只能在七重樓閣、七寶池、八功德水上頭打轉。這就成了問題,值得我們留意。讀經的時候一定要深入,每句話的法義在哪裡?應用到日常生活上又是什麼樣子?譬如對待一切眾生和言悅色就是稱讚禮敬,對象雖然是一切眾生,但你可要留意不要成了大眾情人。一切眾生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周遭的人,父母、夫妻、兄弟、子女、親戚、朋友,我們有沒有可能對他們每一個人,無一除外的和言悅色?這才是根本。
佛法是生活化的東西,只要有生命、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佛法。佛法也是群眾化的,只要有人,就有與人相處之道,那就有佛法。所以一天廿四小時,無時無刻沒有佛法,只看你如何去圓滿它。盡我們的能力,和言悅色去對待一切眾生,但要先從周遭的人開始,周遭的人弄不好,其他的就會有障礙,對周遭的人圓滿了,對其他的人自然就會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