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海雲和上「十大願王」講記
十大願王【一】禮敬諸佛(上)
所謂禮敬諸佛,就是要禮敬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諸佛世尊。「所有」到底有多少?在《華嚴經》中,數字的單位非常大,一洛叉相當於「十萬」;洛叉乘以洛叉叫一俱胝,俱胝乘以俱胝稱阿庾多。從阿庾多開始起算,次第自乘,有一百二十一個計數單位,這表示了數字的極大。但是極大仍有窮盡,所以這裡的經文並不取用這種定義,而用了「極微塵」。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
經文: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前面談過如來功德的殊勝是怎麼讚歎都無法窮盡的,普賢菩薩也開示大家要想成就如此不可思議功德,應該要修十種廣大行願。善財童子則在當下立即提出:「願王的名稱已知,那內容為何?」接下來普賢就把內容告訴善財及與會大眾,當然也包括我們。
他說,所謂禮敬諸佛,就是要禮敬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諸佛世尊。「所有」到底有多少?他作了詳細的說明。《華嚴經》所談到的諸佛與如來,意義有些不同,在一般人空泛的認識裡,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佛。其實如來指的是自性,諸佛指的是一切覺悟。所有境界,只要能夠促使我們覺悟的,都叫諸佛。所以凡是能令我們覺悟的,不管是人、事、時、地、物,都要恭敬。能夠這樣去了解佛,就不會迷信了。
在所有能令我們覺悟的對象中,除了外在能激發覺悟的境界外,還包括自己能覺悟的心性、智慧、德能。有了這兩者,是不是一切都窮盡了?外在的一切是所悟,自己本身的思惟模式是能悟。能悟與所悟都是諸佛,我們都要恭敬。所以學佛人不能自己作踐自己,必須禮敬自己。這是就理體上來講的。自己也好,別人也一樣,此稱三世諸佛。過去已成佛者,像毘婆尸佛以來,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都是過去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不空成就如來等都是現在佛。未來佛包括了在座各位,乃至空中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將來都會成佛。這是就相上而言,過去、未來、現在,無一個我們不該恭敬。
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如來偏向於自性的部分,諸佛則除了自身的德能外,還包括了外在的一切境界。所以後者的範圍較廣,前者的範圍較窄。
諸佛無窮盡
現在要正式談諸佛的定義了。所謂諸佛,包括了「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是無所不包的。十方是指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上、下,每個角落都窮盡無缺。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是總說,一切是再一次的強調,這樣的無有窮盡到底有多少呢?有「佛剎極微塵數」,而這又是什麼樣的一個數字呢?我們算數字都是從個、十、百、千、萬、億、兆這樣上去的,再多的只能說是天文數字了,可是在《華嚴經》中,數字的單位非常大,像萬,再來是十萬,一洛叉相當於「十萬」,也有說是「億」;洛叉乘以洛叉叫一俱胝,俱胝乘以俱胝稱阿庾多。從阿庾多開始起算,次第自乘,有一百二十一個計數單位,這表示了數字的極大。但是極大仍有窮盡,所以這裡的經文並不取用這種定義,而用了「極微塵」。
什麼是極微塵?以牛毛為例,若將一根牛毛分為一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牛毛塵。牛毛塵的七分之一是羊毛塵,羊毛塵的七分之一是兔毛塵,兔毛塵的七分之一是水塵(水塵在水中游動是不沾水的),水塵的七分之一是金塵(金塵可以穿牆透壁,在金屬中遊走沒有障礙),金塵的七分之一才是微塵(阿羅漢在定中用天眼才看得到),微塵的七分之一是極微塵。這個數字是極小極小的。想想看,如果把一個杯子磨為極微塵會有多少?把地球磨為極微塵又會有多少?這叫世界極微塵。我們所住的地方叫南贍部洲,此外還有東、西、北,四洲合為一個四天下,一千個四天下成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成為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是為一佛剎,把這個佛剎磨為極微塵,那有多少?如果把所有佛剎都磨為極微塵,每一個極微塵為一個世尊,那又有多少個世尊?
《華嚴經》一提到數字都是非常具體的,豈是天文數字四個字可以涵蓋的。一般的經典或是世間語言,他們的「所有」、「一切」大概只包括了藥師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這三寶佛了,華嚴教導我們的首先就是這種境界的打開,也就是心量的打開。極微塵這個數字遠超過數字的最大單位,不可說不可說轉,我們要好好去體會這種表達法。為什麼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看到這麼大而具體的數字,就可以了解了。
要以普賢行願力禮敬
經文一開始就要我們展開心量,有那麼多的佛,這些佛我們是盡未來際也算不盡的,想要一一去禮敬、頂禮更是不可能。那該如何去成就呢?下面就要教我們了。「禮敬諸佛」要先把對象弄清楚,能禮的是自己,所禮的是諸佛,我要禮多少佛,境界要先展開。展開境界的能力叫「境緣法力」,自己要去禮敬的能力叫「自證智力」。一個能,一個所。兩者雖然對立,卻是合併不可分的。
「能」是什麼?就是普賢行願力,要以普賢行願力才可能禮敬諸佛。否則就算你一天拜一萬尊佛好了,十天拜十萬尊,也不過才一洛叉。一輩子從出生拜到往生又能拜多少拜?你的盡未來際要到什麼時候?由此才能體會普賢行願力的重要,如果不了解前面這些數字所表達的意義,什麼是普賢行願力,大概一晃眼就帶過去了。而這麼多的佛,我用普賢行願力一拜就完成了。
這時候學華嚴的人心中都應該存疑:「我要如何拜佛,才能達到普賢行願力的標準?」那個方法就是各位在禮佛的時候,心中要提起這個疑情:「我這一拜,就是普賢行願力的拜法。」你不起這種觀想和心境,就無法窮盡盡法界虛空界的佛。
接下來的兩句話是解釋普賢行願力的。其中「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是境緣法力,「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是自證智力。境緣法力是指有能力把境界現前。境界本來就是存在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譬如眼前有一只杯子,可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它總是一只杯子。在你看來,可能以為它是鶯歌燒的,那就什麼力也沒有了,可是另一個受過訓練的人一看,就發現它是明代古董,可能價值數百萬,剎時間境界就現前了。這時候它就是個寶了,你會珍惜它、愛護它,這就是境緣法力。學佛以後,很多人都喜歡發心,希望能大慈大悲,可是嘴巴天天念,境界卻始終不出現,這就是沒有境緣法力,因為對境界毫無感受力。
對於境界的敏感度愈高,就表示境緣法力愈強。這裡說「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就是對於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都覺得能在眼前出現。我們是都不能出現,除了擺在供桌上的佛像,其他都不是佛,當然不能如對目前。
以前有個公案,一位小朋友在大雄寶殿尿尿,被香燈師看見,呵斥了一頓,說怎麼可以在佛前尿尿。小朋友則回說:「那你告訴我哪裡沒有佛,我就到那裡去尿。」香燈師才猛然大悟。佛是到處都存在的,不是有佛像的地方才有佛。小朋友教了香燈師,這就是境緣法力。
我們無法做到一一世尊都在眼前,至少也要能體會到自己周邊的朋友們也是佛。雖然是未來佛,但也是佛。如果連未來佛都看不到,那微塵數佛怎麼看得到呢?
華嚴的實相禮拜法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就是自己要發起自己的能力。什麼能力?用清淨的身語意業來修禮敬的能力。一般人禮佛只做到身業恭敬,身業恭敬還好修,語業和意業就難了。初學佛的人一定要先修身業恭敬,每天要設定禮佛多少拜,到了某種程度就可以修語業和意業恭敬了。要拜到什麼程度呢?按照華嚴的標準,當《八十華嚴》一字一拜完成後,就可以開始了。大約六、七十萬拜。
身業恭敬要修到能攝心起觀:我這一拜,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我皆禮敬到。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我這一拜,不只是一個我,多少個佛前就有多少個我一起拜佛。就如經文所說,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那麼每一尊佛前就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我身。第三個層次是,有那麼多個我,一一我前都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第四個層次,一一佛前都有那麼多的我在拜佛。不只如此,第五個層次更加交融了,一一佛前有那麼多的我,一一我前又有那麼多的佛,大家一起拜。這個境界叫因陀羅網境界門。一顆珠子上面把其他所有珠子的光芒都攝進來了,而且每一顆珠都有一切珠的影子。一一我禮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切我,這境界是同時現前的,只是為了解釋方便才分五個階段來說,事實上重點是第五個,我們必須自己進入。
剛開始都是一個我拜一尊佛,因為家裡只有一個佛像,那想要禮敬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佛永遠也做不到。一定要以普賢行願力來禮拜,才能窮盡。所以希望大家拜佛不要趕速度,修任何法門都一樣,即使一天只有一百拜,但每一拜都要這樣去觀想,當中只要有一拜進入那種境界就成功了,明天再繼續。這一百拜的時間,可能比別人五百拜、一千拜的時間還要長。大約十卷經文以後,漸漸會愈來愈熟練,這就是佛門中所謂真正的大禮、大拜。
其他拜法僅得福報
另外還有一種健康拜,真的有助於身體健康。就是每一拜下去的時候,就觀想自己的身心世界通通放下。因為人一緊張、失眠的時候,四肢、內臟都會繃得緊緊的。藉著禮佛,盡量使身體全部貼地,把身心世界全部放下,這種方式對身體最有幫助。而且這樣的速度也不會快,每一拜大概要三分鐘,怎麼趕呢?所以不用多。
這兩種方法對於身心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當然還有很多種禮敬法。有些人是不得已的,比如說因為許了願,不拜不行,只好交差了事。這種拜法了無功德。有的人是以傲慢心拜佛,我來拜你,看你又能如何。這叫傲慢禮。還有的是無知禮,口中念念有詞地拜,不知道為什麼而拜,但也拜得很虔誠、很高興。這些都是凡夫的禮拜。這種禮佛法大致有兩種效果,像傲慢禮、交差禮,既無功德又無福報;至於那種念念有詞,拜得糊里糊塗的,倒是修到了福報。什麼樣的福報呢?下輩子會長得很端莊、漂亮,但是腦筋鈍鈍,有點愚癡。
還有一些比較符合佛門中基本要求的禮佛法,包括懺悔拜,發現過去做錯什麼事或是業障來臨了等等,或者是有所求的,這一拜希望天下平安,我的福祿壽增長等等。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大都能滿願,但是時間會拖得長,不見得這輩子會兌現。這部分的範圍比較廣,依個人學佛的心境、誠意而不同。
有兩種很殊勝的狀況是,禮拜的時候真的感覺到佛來到現場,或者是禮佛的時候覺得有人跟著拜。不管是怨親債主,還是其他,這都是比較進入狀況的,但仍不算是真正的大禮佛。真正的大禮佛是前面所講的無盡禮,這種修法是華嚴宗特別強調的,因為華嚴講究不共教,是很特殊的,這不但叫無盡禮,也叫實相禮。譬如剛剛講的諸佛的定義,我能禮的心、智,和所禮的外緣境界,都在相對的禮佛,這就是實相禮。實相念佛也一樣,是自證智力和境緣法力結合後,所提升的最高境界。
身‧語‧意業皆須修禮敬
以上所談的是身業的部分,此外語業和意業也要常修禮敬。一個會修行的人,連坐公車都可以修行,可以禮佛。怎麼禮呢?用清淨的意業來禮。現代人都很忙,那你也可以利用等車、搭車的時候用意業來修禮敬。像我這樣向各位說明,希望大家能如法來修行就是語業禮佛,你們也可以把整個禮佛過程慢慢的教導大家,或者是同修間彼此討論,這都是語業禮敬。
意業禮敬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觀想剛才所講的身業禮敬。它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修正身業禮敬的缺點。以禪修來講,禪修的重點就是將「念」清楚的照見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譬如我在說話,就會有個念頭看著我在說話,我在聽,就會有個念頭看著我在聽。這樣就絕對不會迷失。
現在大家都沒有念,一吵架就忘了自己是誰,再難聽的話都說得出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迷惑顛倒的眾生就是沒有念,所以叫凡夫。迷與悟、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就在念。迷就是自己做了什麼也不知道,於是一直造業,不管善業惡業都不斷累積。有了念就會清清楚楚的看見,所以才要每天觀想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普賢行,所見到的一切都是普賢境界,讓這個觀念照住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念念分明,這就是修行大法。
第二個意業禮敬是指對一切眾生的恭敬。前面所講的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中的其中一世是未來世,這點就麻煩了。我們對於仇人,或者是看不慣、不喜歡,甚至不認識的人,往往不能起恭敬心。雖說未來佛我們都願意禮敬,但範圍似乎只限於出家眾、有修行的大德,至於生活在我們四周,天天和我們吵架的人,恐怕就禮敬不起來了。因為在你眼中,他們不是未來佛,而是怨親債主,這時候意業就要起觀照,把自己的觀念給修正過來。這個人會是未來佛嗎?怎麼處處惹我生氣?他是在造業還是在考驗我?如果是造業他就會墮落,我們必須起慈悲心;如果是在考驗我,我就要有定力。能夠把這個念頭時時帶著就是禮敬了。有時候真的會很生氣、很情緒化,這表示我們練習的工夫不夠,就要從意業禮敬上更加用功。
收集外境資料是境緣法力,自己如何去參與其中是自證智力。我們的身語意三業在交互運用中對於外在境界能不能接納?能夠接納就表示有境緣法力,接納以後又如何去兌現?剛剛說身語意都具足了才算圓滿,意業的禮敬首先可以補充身業的不足,語業則可以充實我們。這又可以分兩部分,一是直接針對身業禮敬,一是從日常生活中充實內心的慈悲,涵養自身的定力。這就是整個的過程。
在佛法的修行裡,佛境界是最高目標,成佛之道是方法。從凡夫地到成佛的這條路是什麼,你能不能肯定?一旦肯定了,內心還必須了然這當中一定會吃很多苦,遭受許多挫折,而你願不願受?如果願意接受,就是自證智力,如果不願意吃這份苦,那就什麼也沒有了。
一個人能夠學佛,就該慶幸這是生生世世的福報因緣。學佛在學些什麼?就在學著提煉出那個境界,然後去達到那個目標,至於其中一連串的疑情,自己要去突破。修學華嚴的好處是,它都已經幫我們明確的標示出來了。只要破了這一點,一切都建立了。這就是為什麼普賢行願是如此的重要,是成佛的唯一大道。對於外在境界的提煉,對於內在智慧德能的舒展,二者缺一不可。至於要用什麼方法訓練都可以,那就是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八萬四千法門必須依於普賢行願的前提下,才能成佛,而且門門都是捷徑,否則都是邪魔外道。佛法談到這裡已是相當嚴謹了,希望大家能夠體會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