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海雲和上 十大願王 講記 華嚴經的境界 對佛學稍有研究的人,應該對《華嚴經》的傳說都非常熟稔。《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首先講的一部經。而華嚴思想在中國流傳已超過1500年,但它在今日台灣的思想界乃至佛教界,卻仍像一片蠻荒處女地。
佛弟子們,尤其北傳佛教,大概對《華嚴經》的傳說都很熟稔。《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首先講的一部經。但仔細想想,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可不像現在辦法會,事先可以訂出日期地點與講題,所以《華嚴經》究竟是講給誰聽的呢?
事實上,釋迦佛開悟成道時講《華嚴經》,對象並非我們凡夫眾生,而是那些肉眼所看不到的法身大士。所以經文中記載的完全是指生命的境界,而非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那個塵境、那個相。如果我們無法將法身與色身的境界加以區分,那根本難以了解《華嚴經》說什麼,而且肯定會解讀錯誤。《華嚴經》記載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時所顯現的法身境界,這是它的殊勝處,除此之外也記載了佛陀如何修行。
那麼佛陀是怎麼形容成佛時的法身境界呢?實際上,佛陀並未開口。但就色身的立場而言,佛陀沒開口我們又從何落筆記載?相傳佛陀成道後,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都在場,其中,有位大龍菩薩便將佛所言集結起來,收藏於龍宮。九百年後,龍樹菩薩進龍宮將《華嚴經》誦出來,因此《華嚴經》才得以流傳世間。這個傳說真美,但就事實來看,龍宮在哪裡?龍宮究竟何指?學華嚴的人最大的護法就是龍王,所有龍王都是華嚴的護法,可是他代表什麼意思呢? 隱藏在傳說背後的真義 其實「龍」就叫做「大心」啊!發大心的人就叫龍王。不是吃素三年叫作發大心,所委發心,都與我們的生命、本性有關。大龍菩薩本身就是現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一,所以他能集結此一經典。大龍,其實指大善根之人,也就是指已是法身大士的大善根者,將此種境界收集起來,藏於龍宮。然而龍宮又在何處?就在每個人的自性海中!龍樹菩薩從龍宮把它請出來,意思就是從自性海中流露出來的意思。
所以龍宮、大龍、龍樹都與我們的自性、性德有關,而不是指東海龍王和他的宮殿。《華嚴經》裡提到十一「位」(不是十一條喔!)大龍王,卻根本未提及龍宮何在。要明白經典陳述這些狀況時,真正所指為何?教派或宗教傳說固然能溫潤與滋長生命性德,但若變成迷信和執著,那就不對了。
經典的主要重點,乃在透過外在、色身或眼睛所見有形有色之物,來引導我們了解法身,但千萬不能執著在這個地方。
佛陀成道的境界 回過頭來談佛陀在菩提樹下所得到的境界究竟是什麼?這部份即使能講,一般人也未必能懂。佛所看到的境界和我們所見的是否相同?以百合花為例,誰看都一樣,佛不會把它看成牽牛花。既然這樣,成佛有什麼意思?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花的形狀、樣貌,而在於你、我是個什麼樣生命品質的人。
一般人都用大腦思維,這種生命有如活在象牙塔裡,尤其不能有境界來干擾。我們常說修行的目的在於解脫,如果你請示師父如何解脫,師父會反問你:「誰綁住你?」如果沒有人捆住你,你又從何解脫?我們到底被什麼東西束縛、框住了?
佛法的整個修行與訓練,就是要讓人走出那個框框。你看待事物都一再從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出發,長此以往會變得我執很重,以為凡事都是肉眼看到的那樣,而無法從其他層面、角度來審視。我們之所以難覺醒,原因就在這裡-因為對萬事都用執著的單一角度去看待,就無法用全方位的視野看待世間了。
所以,雖然佛陀在菩提樹下所顯現的境界,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激發出來的,但祂所見都屬光明善良的一面。這不是佛陀有偏見,事實上祂對不良的那一面很清楚,可是佛陀既不受影響,也不受逼迫,我們學佛真正要做到的就是這一點。讓良好的部份起作用,不好的不起作用,這才是修行所要達到的境界和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