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創*小溪小河---那年,那事,那風(15)
2010/10/04 20:49:36瀏覽659|回應1|推薦64

     小時候的家鄉更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因為沒有電,夏天的晚上,月白風清,涼風陣陣,螢火蟲悠閑的飛舞,不論男孩女孩,都愛聚到空曠的曬地上玩樂。若是到處堆滿了一堆又一堆油菜垛的春季,大家就玩捉迷藏; 若是曬地空曠的時期,大家就喜歡玩「追人」遊戲,在一個角落劃出一個「家」,人員分出兩批,一批在「家」內,一批在「家」外,「家」內的那一批人出了「家」即會遭到對方的追趕,所以就必須拼命地在曬地上跑,被對方抓住後必須手牽手安置曬地對角的一個角落,然後己方同伴在沒有被對方抓住並拍擊到手掌的情況下又可以被解救回家; 因為常玩這樣的遊戲,奔跑、出汗,身體得到鍛煉,也使不少人到學校上體育課時,具有長跑短跑的優勢,不過,那時總體上很少見到上體育課特別遜色的學生,一般皆有體力和耐力。沒有一個人的身形顯現肥胖臃腫,都是精悍型。

      曬地是集體曬稻谷的場地,每個生產隊皆有那麼幾塊,面積大的達到四~五百平方公尺,因為曬稻谷難免會惹來各家私養的雞鴨鵝之類來偷吃,所以,曬地的周邊一般皆有圍墻,若是一邊濱臨池塘,則以一些淡紅色的長條石象征性的砌成矮墻,一則可防止稻谷滑落水中; 二則可供人們坐著憩息,長條石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以及人為的磨挲,表面皆是光滑平整,夏天夜晚,大人們也愛拿著蒲扇坐到長條石上聊天,乘涼。

      閑暇時,無論大人或小孩,還會在長條石上下一種本地的五子棋,棋盤就地取材,找一石子在長條石上幾下即可畫出一副棋盤,棋子也是就地取材,一方以小樹枝折成小段作棋子,另一方以小石子作棋子,而後大家即可開始。

      沒有電的年代,各家的生活更講求節約,為了節省賣煤油的錢,各家都會勒令孩子在天黑之前做完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此,吃過晚飯,許多小孩們便會到溪中洗澡,或是以鐵桶提冰涼的井水從頭往下澆個痛快,但在曬地上狂奔了兩三個鐘頭後,往往又要將身子用井水澆上一遍,然後再睡覺;  晚上九點半後,整個村落一般萬籟俱靜,只在春末及夏初的夜晚,躺在床上猶能聽到從田間、池塘裏傳來此起彼伏的蛙鳴,還有田雞的叫聲,田雞因為個頭比青蛙大,叫聲也顯雄渾厚重,對於村裏人而言,每個人皆具對它們叫聲的鑒別力。

      井水是純粹的地下水,冬暖夏涼,各家皆是生飲,夏天喝剛從水井挑回來的水,叫「新鮮水」,冰涼入心;  冬天有人用剛從井裏打出的水洗臉,不致手臉冰冷。大伯每次回到家鄉皆是用井水洗臉,從來不用熱水,清早也是五點半起床,到田地間去跑步,然後再回來吃早飯。

      約十三歲之前,經常也有電影下鄉進村的活動,夏秋兩季更多一些,在還沒有大禮堂的時期,夜晚月光如水,皎潔地灑於地面,各家的小孩趁早吃過晚飯後,便紛紛扛著自家的長木板凳到放電影的場地上占位置,場地有七八處,但在放電影的當天會事先公布,小孩們都會在當天將相關消息打聽得很準確;  所以也就不可能有誰家的小孩扛著長木凳跑錯了場地的事情發生。

      不過那時的電影九成是革命戰爭和英雄主義題材,什麼<地道戰> <地雷戰> <閃閃的紅星> <小兵張嘎> <雪山淚> <四渡赤水> <上甘嶺>...,不一而足,所以那時的小孩們聽說晚上是放[打仗的電影],便都很興奮,因為放電影的電力依靠一臺小型柴油發電機提供,有時發電機拋錨,放影前拉了很久也沒能啟動,一大堆的小孩和少數成年壯漢便圍著發電機,打著手電筒,給放影的人員照明,等著排除故障,以便能盡快看電影。因為沒有看過古代戰爭片,所以那時頭腦中根本沒有古代著盔甲、執劍、持矛的戰爭概念。

      那時村落邊的菜地和空地有不少棕樹,「棕」被用於紡繩子、織床墊或是織蓑衣;  但在夏季,棕樹結滿棕籽,因為樹幹與檳榔樹甚似,對十來歲的小孩而言,抱住樹幹正好攀爬,所以不論男孩女孩,大部分都能輕易徒手爬上四~五公尺的棕樹去將棕籽扳下來,作零食吃。

      或許因其時還沒有出現地球暖化,每年都會下雪,有時甚至年底和正月各下一場雪,下得大之時,厚達二十余CM,下雪的日子,是開心的時刻,大家也就紛紛投身到冰天雪地中打雪仗,不少女孩子也會參加,劃出一塊中間地帶,互相用捏緊的雪球遠遠的狠狠地砸,因為又是玩打雪仗,又是玩打水漂,一般都將上臂鍛煉得較健壯。

      回想小時時光,結合後來的歲月中之觀察,更令自己形成那麼一種觀點,人類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似乎可以不需要什麼幼稚園、學前班階段,設置這些階段有些多餘, 可能也有悖於人類生長之規律;  幼年時盡可能地置於廣闊的環境中相互玩耍、群居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途徑,至於識字讀書,從小學開始起步即已足夠了;  平順優渥、空間狹小的環境可能不利於成長;  聯系到毛澤東當年號召所有的城市青年到農村的「廣闊天地」中去「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予以鍛煉,似乎也較有道理。

      毛時代更充滿火熱的口號,全國人民在毛澤東的號召下,不僅時不時的要「戰天鬥地」, 也必須懷有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抱負」,更包括臺灣,所以,那時即便是農村的田間地頭,也會用磚頭砌起一堵屏風狀的墻,粉刷之後畫上一名手臂健壯、濃眉大眼、肩扛步槍、眼神堅毅向前的解放軍戰士,旁邊附上一行字:「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 ! 」。

      隨著毛時代的結束,火熱的口號也很快消隱,在華國鋒主政時期結束之後,約一個月的時間內,大部分的標語、語錄、口號被白色石灰水塗抹清除,或是被粉刷遮封起來,「解放臺灣」的磚墻也大多被連根拆除得一乾二凈,春風吹動了一種不一樣的氣象。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zuo&aid=4470211

 回應文章

山水光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您的家鄉好鮮
2013/03/15 22:45

幸好我這年頭

不用再解救大陸同胞了

尉左(weizuo) 於 2013-03-18 01:28 回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