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論范寬名下《雪景寒林圖》的幾個問題
2007/02/25 17:08:09瀏覽1957|回應2|推薦13

《雪景寒林圖》軸現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長193.5公分,寬160.3公分為一件三拼絹本的大幅中堂,所描寫之景緻是雪後山川磅礡靜穆的情境。此圖有清梁清標(鈐有“蕉林”、“觀其大略”、“蕉林收藏”印)安歧(鈐有“安氏儀周書畫之章”、“思原堂”、“麓村”章)鑒藏印,另有一方“乾隆御書之寶”。此畫為安歧稱為「范寬平生傑作」,且畫中樹叢有“臣范寬製”四字款,一時被定為范寬罕見之作。惟因此畫在部分風格上略異於其《溪山行旅圖》軸,而在真偽上有所爭議。

陳傳席引用郭若虛《圖畫見聞誌》[1]和米芾《畫史》[2],認為〝范寬〞不是號而是本名,而《雪景寒林圖》的形式風格,與諸畫史記載並無不符在。《畫史》記范寬“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今雖未見其相類之作,但可知他晚年畫風和早年是略有不同的。因此,與《溪山行旅圖》之間風格上的落差,當是作品早晚期用筆變化所存有的差異現象。延喆的觀點則是從作品的風格特徵來討論,他綜合米芾、劉道醇、郭若虛對范寬山水風格的論述指出,范寬的山水可概括幾個特點:勁硬、枯老、剛枯、筆乾不圜、真石老樹挺生筆下、勢壯雄強、搶筆具均等。氏認為《雪景寒林圖》“山頂好作密林”以短線交織而出的峰頂密林,其勢豐滿浩莽,雖有范寬之風,但不若《溪山行旅圖》那樣沉郁渾穆。山石形態上的造型與用筆,前者略偏渾圓少孤峰露蒼骨的崎嶇變化,後者則不見“搶筆”力量外張的筆勢,筆意略顯溫和。同時,“臣范寬製”的署款所落「臣」字,應為畫家專為皇帝而作的落款方式,而范寬與宮廷並無關係,署「臣」字並無道理,且款書墨色與圖畫墨色略異,因此,有可能為後世所添。

  綜合上述論點來說,《雪景寒林圖》巖然是一件具有范寬樣式,同時結構、情境諸方面亦備有宋畫之氣度,若非范華原之真跡,也應為一范寬傳派的重要作品。依前所述,筆者亦有幾個想法:

1.        陳氏引文獻上之記載認為風格上的迥異,實為早晚期在用筆上的不同,雖以《溪山行旅圖》來作比較,但也未再提出其他可信之相近作品來在比較,進一步確認此作的為早或晚的風格時期。那上海的《雪山樓閣》或台北的《臨流獨坐》是否也可視為其不同時期之作呢?(這兩件作品雖歸范寬名下,其實在風格上更有可議處;《臨流獨坐》現已不列於范寬名下。)

2.        氏認為畫幅的山石造型、筆意與《溪山行旅圖》的蒼骨崎嶇、筆勢盡出有所殊,其論是肯定的。以北宋山水講客觀自然高度再現的審美取向而言,《雪景寒林圖》極力欲呈現的景境,乃是冬雪下的山色,在詮釋的手法上勢必有異於其他季節的表現方式。因此,是否也必須從范寬所欲詮釋的當下畫境來考慮?

3.        其若為范寬之真跡,何以從北宋至明都不見流傳注錄,是否也可以從後世師承范寬一路的作品中,來檢視是否為後世此傳派的高手所為?



[1] 《圖畫見聞誌》卷四范寬條寫道:范寬,字中立,華原人,工畫山水。

[2] 米芾曾在丹徒僧房裡見過范寬一軸山水,“於瀑水邊題,華原范寬”,乃少年所作。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弄月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谿山行旅與雪景寒林有感
2007/05/30 13:28

我想范寬在畫下"谿山行旅圖"時

可能未料到那是一幅曠世鉅作

當他落筆成成時,必然意氣風發

但是,他可能還是未料到那是震古鑠今的絕品

當他年老再回首時,方知"谿山行旅"的難得

再落筆,即便成就經典畫作

但終究還是無法超越

這或許是一件憾事

不過,對畫界而言,"雪景寒林"依然動人心魄

與之並駕齊驅,不易,大不易



ABE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不錯啊
2007/03/01 23:16

從風格來論是一種方式,古代畫論對於畫作本身的討論經常幾字帶過,有時真會給人丈二金剛的感覺,這樣的文章應該多一些!

另外最好要看過原作,比較起來會更有立論的優勢。包括所用的絹其經緯是否與目前傳世掛於范寬名下的作品進行比對,之前的流傳過程是否還可找到其他線索?要是多一些討論會更好。期待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