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13 22:28:06瀏覽691|回應1|推薦21 | |
漫談書畫之「氣」(一) 在古代書畫史、理論及品評中,常可見到以氣勢、氣象、秀氣、奇氣、神氣等比喻來賞鑒書畫之品格,諸如晉顧愷之:「天師瘦形而神氣遠。」、唐王維:「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五代荊浩:「山水之象,氣勢相生。」、宋王詵評范寬畫云:「峰巒渾厚,氣狀雄逸。」宋米芾:「關仝粗山,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清方熏:「書畫貴有奇氣。」等相關的形容詞彙可說是不勝枚舉。 「氣」作為中國藝術一種審美標準,從其概念的源起至發展為完整的思想體系,乃是各代藝術家歷經漫長歲月所積澱、凝聚而成的。究「氣」最早的概念,大概可追溯到西周末的伯陽父即有云:「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已有天地運行萬物生成之維繫,乃需陰陽二氣調和的思想。在《莊子.齊物論》中:「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氣,雲氣也,象形。」則喻之為自然界幻化流動,無其常形的風、雲。另外,有《管子.樞言》:「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東漢班昭云:「元氣周行,終始無已。」等對氣概念。 據上舉先秦、兩漢的闡述,基本上可對「氣」的本質、特性做以下的理解: 一、雖無常形但肯定其物質性存在。二、為天地運化生命孕生的本源。三、具循環返復,生生不息的特性。 以「氣」來認識天地宇宙,又以此觀來表現這個世界,可以說是中國異於西方而特有的藝術觀(哲學觀),且似乎早就已暗示了中國藝術不斤斤於客觀世界的如實再現,而是朝反映生命的內在節奏(生命力)之精神為發展的趨向。對的中國藝術家而言,感通這“天地流轉的內在節奏”,更不得不是創作之生命的主要來源。 清丁皋曾謂:「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生動之致,法當合氣,氣當合法,法得氣而脈絡通,氣得法而陰陽辨矣。」筆墨(形而下)之所以有生動之情致,主要還是發自人對外在感受(形而上)的融入,使原無生命的筆墨,富有了生命力;相對的,形而上的主觀感受,也必須藉由筆墨形式將之具體化,方能有所呈現。簡言之,「氣」象徵一天地運化生息不止的元氣也好,或創作主體生命節律的外化也好,就如同清吳昌碩說的“苦鐵(其自號)畫氣不畫形”,如何將之完善的體現於創作,實為歷代藝術家普遍著意的觀念與追求之目標。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