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12 06:34:25瀏覽7889|回應1|推薦4 | |
在前一篇雷達會搖頭就成了反炮兵雷達一文中提到原文作者在全球防衛2007年11月號的邁入第五代的俄羅斯航電系統與4++代戰機細節考證文章中推對,因為Su-35BM配備的雷達天線可以轉動,在提高偵測範圍的同時,對於0.01平方公尺雷達截面積的偵測(不是追蹤)距離有90公里,因此推出F-22必須拉近距離才能夠抵銷這個雷達給俄國飛機帶來的優勢。 這樣的推論有個蠻大的問題需要先解決,那就是,匿蹤既然是讓我方的飛機不會很早就被發現,這樣可以在敵方偵測到或者是有機會動手前就先開火,固然,這也是開火的優先權,但是,為什麼F-22碰到這種雷達的時候要拋掉這個優勢而去把開火的距離縮短的? 首先,我們先回到傳統的視距外空戰,使用純粹半主動導引空對空飛彈的情況。因為半主動導引需要發射的飛機全程提供照射,也就是雷達要緊盯的著目標,因此在飛彈尚未命中目標前,飛機即使可以轉向,讓雷達偏轉一個角度繼續提供照明,但是轉的角度不能太大,也不能作出過於激烈的動作。這個問題在美國進行演習的時候發現遇到攜帶可以正面發射的紅外線飛彈的敵機時,自己很可能是吃虧的一方,因為紅外線飛彈打出去之後就真的不用管了,敵機反而可以做大幅度的迴避動作,如此一來,半主動導引飛彈的射程優勢和先開火的權力並沒有提高作戰的優勢。 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是讓發射的飛機一方面可以擺脫和飛彈之間無形的束縛,另外一方面降低敵機發現飛彈已經發射的意圖。先說明一下後者。雷達在搜索,追蹤和為飛彈照明的時候,雷達波的訊號特性都會不一樣,假如有機會事前蒐集到一些資料加以判斷和計算,並且輸入飛機上的雷達預警接收機,敵機就有機會在我方要發射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前,依靠雷達訊號的改變而得到通知開始進行大幅度的閃避行動。而這種閃避行動作的恰當時,還有機會讓敵機在我方戰機的雷達幕上短暫的消失,打斷整個搜索與追蹤的過程,時間累積到一定之後,還得要從最初的目標是別開始做起。 在解開飛機與飛彈之間的束縛上,也就是讓飛彈在發射之後,飛機能夠偏離原來的航向較多,或者是只需要間歇性的讓自己的雷達看到目標就可以,避免我方的飛機與敵機間的距離縮短太快,進入對方紅外線或者是其他空對空飛彈的射程以內。 這兩項需求的發展方向就是主動導引空對空飛彈。那麼,他是怎麼滿足這兩項要求的呢? 第一,主動空對空飛彈不需要發射的飛機持續提供照明訊號,就算是需要提供在飛行途中修正的控制訊號,發射的飛機也不需要採用過去的照明模式,這樣敵機就不容易察覺這中間的變化而必須時時採取行動。 第二,主動雷達導引在飛行途中可以,但不是一定要,接受修正用的訊號,以避免與目標間的誤差過大,在最後階段以飛彈上的小雷達找不到目標。而這種修正的過程,發射的飛機只要維持接觸就可以,對於飛機的運動彈性限制較小。 主動導引飛彈有一個新增加的優勢,也是後來半主動空對空飛彈參考改進的,就是利用慣性導引系統增加有效射程,相關的解釋請看觀念錯誤和朋黨說一文當中的解釋。這裡就不贅述了。 在飛彈導引系統上的發展固然降低兩者間的束縛以及延後警告敵機的時間,可是,敵機只要雷達沒有壞掉,還是能夠發現我方的飛機並且追蹤,換句話說,我方飛機出現在敵機的雷達幕上時就已經是在警告敵機要注意,同時提供要注意的方向和威脅。那麼,敵機也可以採取必要的行動抵銷我方的任何優勢,甚至取得奇襲的時機。 不想要打草驚蛇,那就得要讓敵機不容易發現我方的飛機,或者是發現的時候早已經進入我方飛彈的攻擊距離以及時機內中,換言之,就是讓我方有充分的首先開火的權利。想要達到這個需求有兩項主要的發展,一個是降低自己會反射或者是散發的訊號,對雷達波來講,就是降低自己的雷達截面積,也就是RCS。 另外一個發展是,自己躲起來的同時也不能把自己的眼睛給蒙起來。問題是,長程偵測與追蹤系統還是以雷達為主(單純的電視或者是紅外線影像系統不能直接測距,有效距離也較短),使用雷達就等於是在黑暗中打開手電筒,其他人也看得到。為了免除敵人是以接收到我機的雷達訊號而判斷出我機的位置,降低雷達訊號被發現的可能性,但是同時不損即發現敵人的能力,是許多國家,包括俄國在內的發展方向。這種雷達通稱低可攔截性雷達,縮寫LPI雷達。 F-22是第一種將這兩項需求列入設計並且服役的機型。換句話說,F-22同時具備相當小的RCS,雷達也不會輕易的洩漏自己的出現,綜合這兩項能力,F-22能夠像是其他使用傳統雷達的飛機在遠距離追蹤目標(不光是看到一個目標點,這是很容易誤解的地方),但是敵機無法利用雷達或者是找尋F-22的雷達訊號,在相同距離上標定t出F-22的位置或者是確認他的出現。 舉例來說,對F-22的飛行員來講,他可以看到敵機在雷達或者是雷達預警接收機上,可是敵機看不到他。那麼,F-22的飛行員就有更多的選項決定攻擊的方式。 回過頭來看一下作者的假設:在90公里外F-22發射飛彈(姑且以最大偵測,不是最大追蹤距離來配合他的假設,不過這樣的距離有實質上的誤解,使用上要小心),發射之後馬上被一架Su-35BM發現而提高警覺。但是: 這時候F-22被發現了嗎?還沒有。 F-22會停留在原地嗎?不會,因為F-22不能停止在空中。相信大家應該都了解這個部分。 F-22可不可以改變他的航向,高度?可以,而且這也沒有什麼問題吧。 改變航向或者是高度,甚至是兩者的過程,F-22會被發現嗎?只要距離沒有拉進到敵機雷達能夠偵測到的距離以內就不會。 F-22會收不到敵機的雷達訊號嗎?如果系統沒壞掉或者是雷達有開機,那就可以。 F-22會不會看不到在他的雷達搜索範圍內的Su-35BM?只要在有效偵測距離內而波束掃到的時候就會看到了,而且距離將遠超過90公里。 反過來看,當Su-35BM看到90公里外的飛彈時: 他看到F-22了嗎?答案是沒有。 他可以預測那就是飛彈的發射點嗎?當然可以。 他可以預測過了一小段時間,其他飛機趕到附近的時候,這架F-22還在該處,不會有任何變化?可以,如果能夠瞬間移動那麼遠的話,或者是至少瞬間移動到Su-35BM可以看到F-22的距離以內,可是,除非本來就有其他飛機相當接近了,而且F-22沒有察覺到其他飛機的出現,那麼,這種假設才有可能。 所以,作者的反推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很多F-22這一邊的錯誤加以配合。天下就是會有那湊巧的事情,可是,湊巧的事情不是常態,也不能認為每次都可以發生,這筆抽獎可能還要難很多。 既然這種算是湊巧的事情,在分析上就不能像作者理所當然的認為,不單單是因為太樂觀了,而且空中的變化速率也相當的快,即使能夠快速的看到飛彈的位置,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F-22的位置是不是確定在該處? 說了這麼多,是要解釋看到飛彈不等於看到飛彈的發射點,也不等於看到F-22發射時的位置,更不代表以及看到F-22的動態。 那麼,F-22還在保有他的匿蹤優勢的時候,大可以高速轉向,從另外一個角度再打一枚飛彈也可以,或者是讓其他的F-22去打就好了。現代空戰中極少是一對一的情況。 換句話說,F-22為什麼要在還有優勢的時候,要笨笨的把這個優勢拋掉,去搞個近距離隊對決,而可能讓自己是那個被擊落的數字勒? 各位不妨再看看他的推論,思考一下這中間是不是有太多變因沒有考慮進去,也沒有考慮到空戰的一些基本概念呢? 引用一段他的網路文章的解釋: 又例如Irbis-E轉台帶來的"可能與F-22打平手"的能力。這 其實疑點還是和他的雜誌文章差不多:F-22為什麼要這麼豬頭呢?非得要靠近給俄國人發現而不運用自己的長處呢? 歡迎各位批評指教。謝謝。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