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18 06:29:59瀏覽2330|回應5|推薦4 | |
2008年二月號的漢和評論當中有一篇新舊SU35戰鬥機市場分析的文章,作者平可夫看過MAKS 2007年航空展上展出的新型Su-35戰鬥機,同時也在2007年的印度航空展訪問Sukhoi設計局的副總經理,也就是這篇文章報導的重點。 首先,我們看一下在新舊火控系統這一小節中的摘要: 2.007年,為Su35研發的IRBIS-E無源相陣控雷達正式實體亮相。BARS與IRBIS-E有何重大區別?..........首先,BARS使用獨立的電腦控制系統,而IRBIS使用中央電腦控制系統(YeKVS-E)。所有的數據從不同的分電腦集中起來。BARS的電子掃描角度為正負45度,而IRBIS是正負60度。方位角達到90度。BARS天線的掃描方位角只有30度。.......此外IRBIS的發射機平均輸出功率達到5kW。BARS的平均輸出功率只有1kW。前者的鋒值達到20kW,而BARS的鋒值只有4.5kW。IRBIS對3平方米空中目標的最大搜索距離達到350-400公里。....... 然後,將2007年11月的全球防衛上邁入第五代的俄羅斯航電系統與4++代戰機細節考證當中作者的描述放在這裡對比一下: ....這樣只要將天線先偏轉60度,然後轉動轉檯,則天線便可不受慣性制約,得進行上下左右各120度的大範圍掃描,而水平機械僅需用以控制天線正面的方向以及決定視野與資料更新率,......只要轉台每秒轉3轉,而雷達只進行二維電子掃描,則IRBIS-E只需要1/3秒便能掃描完240度X240度空域。 從前面平可夫的文章中,並未看到雷達天線的驅動速率,因為這是作者估計的。此外,各位可以參考這個影片當中,雷達天線轉動的狀態,我們需要假設這個轉動的速率只是很低的值,不過,這個機械驅動的天線是一個選轉軸加上一個可以左右擺動的裝置,換句話說,配合影片和平可夫的報導之後,可以看出這個雷達天線可以向兩側轉動60度(在查閱過其他資料之後,發現這個角度應該是60度。2/20/2008),可是當天線的轉動軸轉動到其他角度之後,天線可以掃描的角度就變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假如真的要達到同時上下左右都是120度的掃描時,天線必須在擺動的時候同時轉動,因為天線的驅動裝置並未展示有上下擺動的機構。因此所謂能夠同時僅以機械轉動(這是要強調的部分,02/20/2008)快速掃描240度X240度的說法並未出現於平可夫的報導當中,有些假設的部分需要有更多的資料才能有較為清晰的結論。 此外,在平可夫對俄國副總經理的訪談中,對於這款雷達並未提到天線擺動對於偵測或者是追蹤匿蹤飛機的加成效果,僅僅是提到雷達對於空中目標的最大偵測距離。然而,回顧一下全防的文章: 這種準、即、時大空域掃描能力讓戰機再任何時候都具備快、廣、達的探測能力,進戰時仍能及時主動掌握週遭空情。猶有甚者,在介紹影片中,所謂的雷達反截面為0.01平方公尺目標是一枚來襲的空對空飛彈!換言之,Irbis-E將能在240X240度,90公里範圍對來襲飛彈主動預警並得到四維數據,因為有更多時間與更多手段來加以反制,並在反制的絕大多數過程中仍對監視中的目標具有攻擊性。因此即使是Irbis-E看不見的匿蹤飛機也很難佔上風,甚至一旦匿蹤飛機發射飛彈,Irbis-E就可藉由飛彈來評估匿蹤飛機之位置,而供機群預警。可以說,匿蹤飛機要擊敗裝有Irbis-E的戰機的最佳手段,就是匿蹤戰機自己也得深陷險境的近距空戰,一個簡單的轉台,竟然讓Su-35BM有了與F-22打平手的可能性,實為神來之筆。 作者根據影片上顯示的是一枚空對空飛彈,隨即展開文中的一些推測,包括可能可以和F-22打成平手的結論。這些不僅僅沒有出現在平可夫的訪談中,也沒有出現在平可夫的推論當中。換句話說,如果這一款新雷達有這樣的能力,訪談的文字中怎麼一點都沒有提到?甚至連對於匿蹤飛機的作戰都不在其中,那麼上面這一段紅色的文字是根據什麼樣的資料進行合理的推測呢?還是僅僅是作者天馬行空的假想呢? 此外,作者判斷的依據是影片中顯示的物體是一枚空對空飛彈,如果影片當中展示的不是一枚飛彈而是一架類似F-22外型的飛行體,那作者的推測是不是就會變成這顆雷達可以在90公里以內追蹤F-22呢? 那萬一影片不是很清楚,看起來像是個飛碟呢? 作者對這個雷達的能力的估計,除了雷達天線的轉動角度和一個影片當中的顯示,就沒有更確實的資料了,而單單靠這樣的資料就可以跳躍到能夠與F-22打成平手的結論,在平可夫的文章中並未見到。不是同一架飛機,同一種雷達嗎?怎麼看完之後的講法差這麼多! 兩者之間的專業與謹慎是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來了呢?因此各位在閱讀這位作者的文章時不妨也和其他的來源作些簡單的比較,看看適當的合理推估是不是存在呢? 敬請各位批評指教。謝謝。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