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空軍學術雙月刊的文章看電漿匿蹤的宣傳
2008/02/20 09:11:45瀏覽3132|回應5|推薦3

於2007年11月的全球防衛上發表邁入第五代的俄羅斯航電系統與4++代戰機細節考證的作者也曾經在2007年8月的空軍學術雙月刊上發表一篇名為「隱形」的另一解--俄羅斯的電漿隱形技術。作者在他的網路文章上認為,根據在尖端科技或者是全球防衛雜誌上他所撰寫有關電漿匿蹤的相關文章,因為篇幅不夠,所以他無法解釋清楚。而空軍學術雙月刊因為提供較大的篇幅,因此他能夠將電漿匿蹤的狀況交代清楚。因此在這裡我簡單的描述一下他這篇大作的簡單內容。

作者的整篇文章分成幾個章節,分別是:

  • 前言
  • 凱爾迪希研究院的電漿隱形系統
  • 電漿隱形可能的原理與關聯澄清
  • 電漿的另一神奇功能--減阻
  • 五萬瓦,是多還是少
  • 電漿隱形並非全能
  • 總結
  • 附錄一 專有名詞解釋
  • 附錄二 俄國電漿隱形系統所需能量級分析與可能的隱形機制
  • 參考資料

在這些章節中,篇幅最大的是電漿隱形的可能原理與關聯澄清,作者解釋了很多關於電漿的基本概念,對於這方面不太熟悉的讀者來講,需要一點耐心去閱讀。

讓我們先將目光回到文章的第二小章節,也就是凱爾迪希研究院的電漿隱形系統。一開始有這樣一段文字:

目前有關俄國電漿隱形設備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當屬1999年俄國塔斯社對俄羅斯科學院所屬凱爾迪希研究院電漿隱形系統負責人卡拉提葉夫的訪談。之後詹氏防衛刊與電戰期刊也都相繼報導。他表示俄國以兩代電漿系統,通過了外銷許可,其中一型的隱形原理如下述。

這種電漿隱形系統係在飛機前方的強散射區安裝電漿發生器,將飛機前方的空氣電離成電漿,隨著邊界層氣流包覆飛機表面,.......

目前俄國研製中的最新一代電漿隱形系統(第二或第三代)除了保有上述隱形機制外,還進一步添加主動干擾功能,這裡說的”主動干擾”是借油電將來改變敵方雷達波的性質.......

上面僅將一些比較關鍵的文字列出來,而作者參考的資料包含這兩個網頁:

http://www.air-attack.com/page.php?pid=19

http://aeronautics.ru/archive/plasma/

接下來作者開始說明電漿匿蹤的一些基本性質,在總結的部分,作者提到與傳統隱形技術的比較,也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外型匿蹤的路線,然後是他的免責聲明。此外,再附錄二作者也解釋了俄國使用的能量等級以及可能的機制。

看完這一長篇之後,大致上可以說,俄國在這方面有相當長的研究時間,1999年宣布可以出口,然後現在的發展型態可能還要加上主動干擾的機制

在作者的口中,這樣應該算是解釋的比較清楚了。

可是,各位如果回顧我在再從俄國資料來看電漿匿蹤宣傳的矛盾一文當中提到俄國在2003年對外展示和宣布的幾個要點:

1. 俄國展示的是在雷達罩這樣一個密閉空間下的電漿網,不是可以和氣流一起混合的電漿。

2. 俄國承認要在機體外使用電漿仍有困難。如果要使用的話也只能在低速高空的飛行體上,不然電漿很容易被氣流吹散。

從這兩點看起來,俄國在2003年的成果遠不如1999年的宣稱,而作者所宣傳可以在機首將氣流電離的說法也在這一年被俄國承認仍有困難。

那麼,到了2007年,作者為何跳過這些重要的關鍵事件不談,而直接跳過去認為俄國的發展應該如何如何呢?

如果俄國都在當時否認能夠在機體外的流場自由的使用電漿,那麼,作者對於俄國的發展近況是根據哪裡的資訊呢?

從他提到主動干擾的文字來看,他所採用的是這個網頁的資料:

http://www.air-attack.com/page.php?pid=19

也就是說,他只依據1999年俄國說有實際上的試驗,可以外銷了,接下來的發展都沒有注意到。配合上2003年俄國的展示與說法,作者對於俄國在電漿匿宗的發展成果上的說法其實有很大的疑點,推論上沒有其他可靠的資料加以證實。

當作者在他的邁入第五代的俄羅斯航電系統與4++代戰機細節考證文中對於新增加的發電機又跳到電漿匿宗的使用上時,不禁讓人懷疑,這個推論怎麼來的?而翻閱去年8月莫斯科航空展以後的一些英文刊物,包括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Air Force Monthly,以及查詢網頁等,都沒有看到這些媒體提到Su-35與電漿匿蹤的關聯性。

難道說西方的媒體對於俄國的發展如此遲鈍和藐視?還是他們也都是作者口中的基本教義派呢?

此外,中國科技報導2007年第25卷第4期中有一篇飛行器隱身技術研究現狀的文章中也提到,俄國在Yak-141模型上的風洞試驗,裝備四台等離子(電漿)體源,其重量約300公斤,耗能200kW,還需要攜帶大量液體(加熱氣化成等離子體源的原料氣體)。該文並且說明要維持等離子濃度不是大問題,但是利用電子束產生等離子,以及需要攜帶原料氣體的問題仍要解決。

這些過去的發展關鍵,作者也都沒有在任何地方提到,尤其是攜帶氣瓶的部分。

作者既然聲稱空軍學術雙月刊的文章對於電漿匿蹤的背景有較多的說明,然而,俄國的重要發展卻遺漏了,而遺漏的部分又和他的宣稱是反面的情況。

如果俄國已經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怎麼解決的?這些是需要更多的資料來觀察。避開這些較為負面的資料(這些絕大多數都不是推側),對於俄國的發展現況是不是有比較好的認識呢?這些就留給各位。

敬請各位批評指教。謝謝。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cobrachen&aid=1630008

 回應文章

ck7757
電漿的應用?
2009/04/04 20:46

就小弟在半導體業上所接觸到的電漿而言(雖然與飛機上的應用是不同領域),半導體業界所使用的電漿,主要是氣體元素,在高真空、大電流下的情況下,利用分解與電位差的方式所引導產生的,因此,可以簡單地說,真空狀況越好的時候,所產生的電漿品質越好。

電漿產生的原理,基本上是不會因為領域的不同而相差太多的。至於飛機上導入(裝上)電漿,光是那個設備體積、電流應用與所產生電漿大小明顯就是個問題,而且裝上去的話,在大氣的環境下產生電漿?這是非常有疑問的地方。如果在克服以上的問題,那麼接下來還有氣流與分佈的問題要繼續克服。


Luke-Sky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昨晚
2008/02/24 10:20

昨晚這時段

我是不可能用未登錄的方式回應

所以以下2篇回應不知是誰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mustang(wcobrachen) 於 2008-02-24 12:49 回覆:
就是橘子,這是最後兩篇漏網之魚,他冒用你的ID連PO幾篇已經刪掉了。

dasha
還有物理與光性礦物學上的問題呢
2008/02/22 17:29

1.波與物體並非只有反射,LUZE把波與物體的交互作用當成了剛體碰撞,波碰到了東西之後沿著爬行本來就是常態,而且還會有繞射之類其他現象出現,這是國中理化講到波的部份就會做到的實驗,用水波.
2.會有偏極化之類現象的也不是電漿專利,事實上各種物質都有相關的一些係數存在.像偏極化,偏光,頻率選擇,以及不依循反射律的現象,其實大家日常生活很容易看到,比方,使用液晶螢幕的人,請看著您自己的液晶螢幕,那就是了.而也確實有提案把雷達罩作成液晶的,老共喜歡用甚選頻極化之類名詞,其實就是液晶的搞法.
3.又,這個其實用Google就可以找到相關文章,電漿電視反倒不是用LUZE理論中的那些方法去做的,液晶才是,理由是控制方面.電漿電視是比較貴,沒有液晶那麼普及,所以這個不會像液晶那麼容易看到,大家比較不能那麼容易理解.
電漿是個現有匿蹤材料之外的好東西,但認為這個就能怎樣,那其實與認為飛機塗塗匿蹤漆就有效用一樣,大錯特錯.當然,LUZE根本沒有研究過雷達,所以對於RCS的變化以及雷達處理雜波之類的問題不清楚,不知道匿蹤材料也是用來減低雷達雜波的東西,用這種東西減低RCS的問題是,對方有同樣材料也可以用來減低雷達雜波,提高靈敏度,而可以有效偵測到更低RCS的目標,所以朝這方向的努力,會在很大幅度上被如此抵銷失效......


roger011
再補充一篇
2008/02/20 17:51

http://www.sukhoi.org/files/su_news_29-08-07_eng.pdf

這是Sukhoi原廠網站上提供的一篇Su-35報導,也沒有提什麼電漿的


roger011
補充一篇Su-35報導
2008/02/20 17:15

加上一篇去年底關於Su-35的報導,作者應該不是美國人,他也沒提電漿什麼的

http://www.ainonline.com/news/single-news-page/article/sukhoi-su-35-to-fly-by-year-end/?no_cache=1&cHash=9176a8c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