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06 14:32:53瀏覽2185|回應2|推薦2 | |
在2008年2月號的全球防衛雜誌上標題為電漿匿蹤技術的短文作者對於宣傳俄國在電漿匿蹤的研究和實用化上相當熱心,然而從上一篇我提到的俄國資料當中所呈現出來的進展,與作者宣傳的有相當的差異,作者諸多推測從資料上來看可以說有些接近科幻的品味。在這裡整理一下。 作者在反F-22,他的網路文章(譬如這一篇)等發表當中,對於俄國已經可以將電漿匿蹤系統裝置在一般的飛機上面使用,並且推測可以包覆整架飛機的外型,甚至可以根據天線以及其他需要躲開電漿的部位改變分佈的形狀(可以參考這一篇)。 然而,當我們回顧1999年俄國發表的新聞當中,他們提到僅有100公斤重的電漿匿蹤系統即將可以外銷,也就是說,這個系統應該快要進入實用化的階段。 然而,2003年俄國在對外展示成果的時候,所發表的是一個在密閉空間(雷達罩內)的一個電漿網,這個電漿網在不通電的時候對機上的雷達是透明的。而在1999年宣稱可以外銷的俄國單位,在2003年宣稱這個技術要用在整個機體上有困難,而且如果可以使用,也是用在高空低速飛行的物體上。 當我們以俄國公開的資料和成果,對比作者的推論和解釋,可以發現作者的論述有幾個問題:
除此之外,俄國在展示電漿網的時候表示不通電的時候,電漿網對於機上的雷達是透明,也就是說不會妨礙雷達的運作,在通電的時候能夠吸收一部分來自外界的訊號。可是,俄國並沒有說這時候他自己的雷達會不會受到影響?如果有影響,層面有多大?以至於無法判斷這個電漿網是可以一直使用還是必須間歇性的開關。 而這個現象也可以對照俄國早先提到他們在研究電漿匿蹤初期,的確發生電漿遮蔽雷達和通訊天線的現象,雖然俄國人表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了,卻沒有說怎麼解決的,換句話說,可供推斷的部分相當的稀少。 另外,俄國在2007年推出的無人機還是採用匿蹤外型設計路線,至少可以顯示俄國目前並未有在機體外包覆電漿的實用化系統,然而,這是不是代表電漿匿蹤一定作不到?這也很難講。 在西方的匿蹤設計路線上,除了利用外型分散電磁訊號的方向以外,無法分散的部分是以雷達吸收材料(RAM)作處理,那麼,有沒有可能俄國並不是如作者宣傳的要把電漿放在機身外側,而是如同雷達吸收材料般的運用在內部呢? 在目前沒有確定一點的資料下,只能說我們先作假設,但是不要誇大,也不要認為自己的推測一定是對的。 總之,俄國近年來在電漿匿蹤研究上的成果是可以看到的,可是,當俄國也承認使用上的限制之際,加上資料很少時,這個技術的實用化究竟走到哪個階段還很難講,而從上述的資料來看,作者並沒有妥善的使用資料來佐證他的推測,反而讓他描述的系統看起來才是科幻作品。 這裡引用一段作者對他宣傳電漿匿蹤的態度: 當然,我不是坐電漿系統的,我當然不知道人家研究的結果。不過我文章裡用字都很清楚 我想,在資料不多,證據不充分的時候,還是根據現有的來分析,以後有什麼成果,以後再說比較好。 歡迎各位批評指教,並祝各位新年快樂。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