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9 21:01:32瀏覽239|回應0|推薦0 | |
社論-不滿意度雖降 馬政府仍「留校查看」 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最近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訪問,直言馬英九總統的民意支持度,相較於美日等政治領導人,下滑是凶了一點,但不滿意度在最新的民調則大幅下滑十八個百分點,金溥聰認為,「這是一個正面跡象。」這份國民黨內部民調,或許可讓馬政府稍感安慰。但相應於不滿意度的下滑,馬總統的滿意度並未相應提昇,甚至原地踏步。換言之,民眾對馬總統的表現,其實還在「留校查看」的階段,沒有讓國民黨或馬政府沾沾自喜的理由。 馬英九總統個人聲望,為什麼會在兩年不到、這麼短的時間內破功?是藍營百思不得其解的大問題,從馬政府就任以來幾次立委補選,以及去年底三合一基層選舉失利,只是馬總統聲望下滑的反應。馬政府上台,全球金融海嘯、莫拉克風災等接續而來的挑戰,讓馬政府的執行效能遭到民意嚴重質疑,吳揆接手行政院之後,有一段時間,因為吳揆個人的政治手腕,讓政府形象回穩,但馬總統個人的民調滿意度,並未因此提昇。 不論馬總統願不願意承認,除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非簽不可,馬政府是一個缺乏政策中心思想的團隊。馬政府就職第一任即成立賦改會,廣邀學者專家,最後弄到不歡而散,就是因為政府對「稅制」沒有整體觀念,從遺產稅、證交稅到最近的營所稅,財經首長腦中無國家財政之全貌,卻隨時隨地可因應「長官」之非專業見解,欣然調整降低之。 產創條例從政府堅守百分之廿的營所稅底線,到一夕改變,提出並通過比民進黨版本更低的稅率版本,除了政治上可以訴求,國民黨降稅比民進黨更爽快,並以此拉攏選票之外,沒有任何專業規畫的依據。產創條例沿革於早年的獎投條例與促產條例,照常理,這兩個特殊立法既落日就該回歸常態,因為所有當年因特許或特殊獎勵而存在的產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都已經成為大賺其錢的強勢產業,稅的保護傘早該收了,沒想到,這把傘愈張愈大,全面擴大到傳產與中小企業,並相應將修正營所稅法,那麼所謂的獎勵產業創新的特別法還有意義嗎? 馬政府缺乏政策中心思想的問題,不僅產創條例一端。早在去年立法院審議地方制度法,馬政府為了屈從台北縣、討好南高選民,一舉將政府規畫的三都,直接擴大為五都,就已經埋下台灣距離均衡發展愈來愈遠的惡果。做為執政黨,行政部門事前從未有五都之國土與行政規畫,財主單位亦無相應之財政收支劃分,甚至腦袋裡連適合的首長人選都無,就貿然點頭拍板五都,無異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而所有與五都相關的問題,迄今無人聞問。不論在朝、在野的政治人物,只想到誰參選、如何勝選,至於五都整體發展,或者五都如何配合國家發展,全然不在政治人物思考範圍之中。已居高位者、乃至志在逐鹿五都或更高位的政治人物,心中全無國家發展之願景,念茲在茲只有選戰的攻擊與防禦,可以想見,台灣不論歷經多少次政黨輪替,都不可能產生健全民主文化,更不可能培養出有遠見的政務官。 馬英九就任國家領導人之前,沒有人認為他是沒有遠見、或者欠缺政策中心思想的政治人物,這兩年不到的時間,政府作為表現所曝露的弱點,包括政府團隊與國會黨團時有衝突,使政府陷入失能空轉的危機;政府團隊調整之後,重大政策又輕易妥協於國會喊價,使專業技術官僚完全喪失幕僚功能。從劉內閣太菁英到吳內閣太不專業,馬政府始終無法在庶民與專家間找到平衡,就很難讓民意給予馬總統或政府團隊一個適切的評價。 在金溥聰受訪幾乎同時間,另一份由天下遠見所公布的民調,馬總統的滿意度依舊低到三成左右,而不滿意度還是高達六成六,不論國民黨如何詮釋這些數據,最重要的,只要滿意度不能明確回升,不滿意度降低是不可能帶來支持度的,馬團隊從黨到政,都得更精確地理解民心向背:「馬總統是一個好人」,但「好人」顯然還不足以成為民意認可的國家領導人。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