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誕老公公的政治幾時才罷休
2010/04/13 21:13:36瀏覽239|回應0|推薦1
南方朔觀點-聖誕老公公的政治幾時才罷休
  • 2010-04-13 中國時報 【南方朔】

     台灣的「庶民經濟」儘管不佳,但「庶民智慧」則從來不差。最大的「庶民智慧」,即是大家都知道任何財稅及社福問題,只要民進黨喊了價,國民黨毫無例外的一定加碼,到了選舉年這種情況更為明顯。過去減這個那個稅,增加這個那個年金,一直到最新的《產創條例草案》再降營所稅,幾乎都無一例外,是這種模式的一演再演。

     由台灣的這情況,就讓人想到一九八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James M.Buchanan)在《赤字中的民主》的論點了,他指出政客在做公共決策時,已愈來愈傾向於最簡單,對他們而言,也是最廉價的減稅及增加支出這種兩面討好的手法。他在該書裡有這樣一段:「公民對政客有這樣那樣的要求,如果這個政客不答應,他們就會選另一個會答應的政客。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什麼政客會拒絕答應?特別是在這預算平衡的限制早已解除的時代,當支付的成本已不必再精打細算,又有那個政客會拒絕去當聖誕老人?當選民不能或不願拒絕某些慾望,最後還是他們為自己的行動付出成本,而政客只管選區選民的選票。他們的愚蠢也就是我們的愚蠢。」

     近年來台灣財政紀律的崩壞,早已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從總體財政而言,到今年初,各級政府債務餘額累積已達四點六兆,潛藏性債務則達八點四兆。若以國際標準計,到二○○八年國債達十二點八兆,相當於一整年的GDP。而這種情況還在惡化中。去年台灣總收短缺二千三百億,衰退幅度高達一三.一%,為有史最低的紀錄;今年政府歲入歲出皆已開始負成長,當經濟不振且部門失衡,未來的政府財政籌碼將更為減少,用以平衡貧富差距的移轉性支出也將大減。「財政為庶民之母」,當財政惡化,政府諸般施政又怎麼可能健全?庶民的福祉當然有減而無增?

     政府為了調控經濟發展,當然有必要以賦稅做為手段。但賦稅手段有效無效,卻有可以檢驗的標準。例如減稅後是否有助於創新和競爭力的提昇?是否使得產業的附加價值增長率加速等?但由許多研究,所顯示的卻是過去十年台灣附加價值的增長在亞洲皆居於末端。當租稅優惠的創新動力不足,它就與特權無異。而且儼然成了一種租稅保護主義,反而使得企業的動力被阻礙!台灣這次制訂《產創條例》,政府談論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活脫脫是一幕租稅特權的口水戰。而人們皆知道,租稅的特權保護一旦啟動,它就不可能有日落的一天。台灣以「促產」和「產創」為名的優惠,永遠沒有落日,反而是愈來愈變本加厲,這樣的財稅政策又有甚麼積極意義可言?

     政府為了選票而犧牲了對一個國家長遠發展最重要的財政紀律。而人們也都知道,當財稅政策選票化,它最後的結果,乃是財政義務最後就會落到中產階級薪資所得者,一般的消費者,以及最沒有抵抗力的下一代中產階級頭上,財稅的不正義最後會變成階級的不正義世代間的不正義。最近這幾個月,在美國地位突然竄升的波士頓大學經濟教授柯特立可夫(Laurence J.Kotlikoff),他稍早前在《即將到來的世代風暴》裡即指出,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租稅紀律崩壞,其實等於是一種「財政虐童」,就以二○○四年為例,一個新生兒一出生,頭上就有廿五萬美元的債務,難怪現在新生嬰兒「出生時的哭聲已愈來愈大」。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財政學家在研究「世代財政學」這個課題,但由台灣財政惡化的速度以及社會少子化方趨勢,台灣下一代的公共債務壓力,他們出生時一定哭得更大聲才是。

     前述的布坎南和柯特立可夫皆指出,財政在民主支票下惡化,這個難題必須提高到憲政的體制改革,或許始能重建新的財政紀律和世代正義。在台灣,在過去一年多裡,卻連個賦改工作都有頭而無尾。看著財政更加惡化而仍在減稅競賽,台灣的下一代會把「罪人」的標韱貼在誰的頭上!(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新聞眼/藍綠飆減稅 財政敗壞誰負責

銜接促產條例落日的產創條例立法延宕,為求法案過關,執政黨防線大撤守,將營所稅從百分之廿調降至百分之十七,稅損超過三百億。藍綠加碼競飆下,產業競爭力不見得因此提升,但可確定的是,國家財政困窘,這一步讓出去,風險很大!

離譜的是,產創條例大轉彎,是何等重大的政策轉變,府院政策既已定調,相關政務官卻沒有做好為政策說明的準備。上至總統府,下至行政院及財經部會,昨天沒有人願意好好說明,政府大幅將營所稅調降三個百分點,其決策考量究竟為何,只見行政院秘書長推給新聞局長,財政部推給經濟部,沒有人願意正面為政策辯護。

產創條例是立法院開議的第一個優先法案,但從過年前吵到四月春暖花開,立法牛步,政府立場也變變變,政院原先構想一方面全面性調降營所稅稅率至百分之廿,一方面給四項租稅優惠,但朝野喊價下全變了樣。

政府雖然宣稱稅率調降可望提升產業競爭力及就業,企業少繳營所稅,可分的紅利則增加,綜合所得稅可以多課徵,長期效應來看,實質稅基可以擴大,但政府立即性的稅損,如果未來沒有因產業競爭力提升,達到「損益平衡」,又該由誰來負責?

執政要有方向,一部產創條例立法秀,看到政府在民進黨的杯葛下舉棋不定,財政部、經濟部先說調降稅損過大,堅持不願調降,現在藍綠加碼競飆下,又換一套說法,稱稅損不致過大,部會應有的專業及堅持何在?連一個營所稅都可以為了政治妥協大轉彎,如何幫台灣人民及產業找到新方向?

【2010/04/13 聯合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sabibo&aid=394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