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9 19:59:57瀏覽230|回應0|推薦0 | |
社論-加強溝通是落實政府良治的不二法門 台灣高鐵雲林段因為不當抽取地下水而地層下陷,導致墩柱角度變化超過警戒值,讓高鐵的安全性亮起紅燈。為了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經濟部水利署因而要求雲林縣政府應封掉沿線非法開挖的地下水井,詎料竟遭雲林縣長蘇治芬強力反彈,除了強調如果沒有配套措施,要縣府盲目封井根本是做不到的事,同時並指出,難道為了高鐵安全,就能不顧農民的死活嗎?這樣的做法,形同乞丐(高鐵)趕廟公(農民),道理上也講不過去。 代表地方的蘇縣長如此公然槓上代表中央的交通部高鐵局和經濟部水利署,並不是地方和中央對槓的首例。其實早在高鐵決定興建之初,施工單位就注意到雲林地段地層下陷問題的隱憂,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因而特別交代主管部會編列預算,委請雲林縣政府執行封井計畫。但是當時的張榮味縣長硬是不領情,把相關預算退回,拒絕執行封井方案。 綜合歸納雲林前後兩任縣長對於執行非法水井封蓋計畫的態度,儘管政治光譜上分屬藍綠陣營,而其所槓上的中央政府,則又是分屬不同政黨執政,從而凸顯封井事件不應狹隘地視為是中央與地方分屬不同政黨主政的刻意對抗,其中的訊息毋寧透露出中央施政與地方利益之間的落差甚至是矛盾的現象。因此針對高鐵安全與抑制地層下陷的因果關係,以及如何兼顧封井可能導致農民生計受影響的課題,中央與地方之間自然應該要就事論事,透過協調溝通找到可以兩全其美的配套方案,而不是淪於各說各話,卻坐視問題的持續惡化。 但是,除了針對個案尋找解決方案之外,我們覺得更值得正視的,乃是從政府良善治理的角度,來檢討當下出現的中央與地方政府不同調的課題。必須指出的是,這個問題其實長期來就一直存在,而這種施政不同調的現象,除了影響中央政策的推動貫徹,還可能因為不同地方的認知或執行意願、能力的不同,而使得同樣的一樁公共決策,執行起來卻會出現因地而異,產生一國兩制甚或一國多制的混亂現象,一方面可能使國人無所適從,也會被質疑政府的整體施政治理能力。 不過,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施政不同調的現象,固然是自來有之,但確是於今為烈。而分析情勢所以惡化,相當程度則與我國政黨政治畸型發展、惡性對抗有關。在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時期,不同政黨執政的地方縣市即曾有意無意地現出與中央決策分庭抗禮的情勢,及至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則又換成綠營執政的縣市有意無意地在公共政策上與中央別苗頭。而不論互槓的議題為何,這種現象的存在,自然會使得政府和社會更加被撕裂,也會對民主法治產生更大的傷害,讓守法者無所適從,讓有心者可以遊走兩者之間。而我們更擔心的,尤在於隨著地方制度的調整改變,明年起五個直轄市擁有更充沛的資源,可能各自成為尾大不掉的地方諸侯,則五都亂台的讖語搞不好就真的應驗了。 進一步觀察,這種地方與中央不同調的現象,還不只發生於台灣一隅,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形。譬如說在號稱中央集權的中國大陸,長期以來地方諸侯一直就是中央治理政令貫徹的一大變數,以最近而言,中央一再要打壓過熱的房市,但地方不是陽奉陰違就是相應不理,使得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又譬如美國,由於實施的是聯邦制,各州向來就有較高的自主權,但是最近歐巴馬政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讓國會通過健保方案,但是方案尚未實施,卻已傳出由共和黨執政的各州,準備向最高法院打違憲官司,認為健保法案的實施,侵犯了各州的權限。這種公然對槓的現象,即使在聯邦制的美國,的確也是不尋常的現象。 相較起來,台灣幅員沒有中國那麼大,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不若美國聯邦制下各州自有州憲可與中央分庭抗禮。但不論如何,這種中央與地方施政不同調的現象,卻在美、中、台三個截然不同的地方蔓延開來,解析起來只能歸諸於地方自主意識的進一步抬頭,不只不再對中央決策百依百順,甚至是有意的要與中央互別苗頭。 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我們要提醒中央執政當局,今後推動公共政策,絕對不是府院黨的頭頭密室會商說了就算數,也不只是做好立法院的朝野溝通讓法案能通過就可以,加強與地方,甚至是全民的互動溝通毋寧才是根本。否則,中美牛肉協議遭棄置的殷鑑不遠,未來ECFA也可能重蹈覆轍。不會溝通行銷,空有良法美意,政府治理還是寸步難行。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