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瑞士為何不入聯合國 ?
2007/10/26 12:03:52瀏覽1046|回應1|推薦15

有人問,為什麼瑞士不曾發生過戰爭? 這問題似乎可以和「為什麼瑞士遲至2002年才公投入聯」一起回答。 

瑞士的國家形成是盟約的履行。一般國家的領土來自征戰奪取或降服歸順。

瑞士地勢多山,土地貧瘠,數百年來各族群為生存而互通有無,各地區一開始就是先商量後結盟,參加者漸增,在1291年簽訂「永遠盟約」後,算是建國完成。瑞士中立的宣示,其來有自: 正如所有大型戰爭過後必須面臨領土及權力的重組,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便是拿破崙戰敗後,歐洲政權的重新調整。

當時「圍堵法國」是共識之一,瑞士也就在此時宣布永久獨立。和法國緊鄰,卻不結盟,從此奠定瑞士獨來獨往、嚴以律己的國家性格。

以民意為天不會戰爭

瑞士是「談」出來的,這項傳統延續至今,全國實行直接民主,行政機構只有中央、各邦以及區域三級,工作內容少有重疊,財政各自獨立。

在四萬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三千多個小區域政府,面積、人口、稅制、學制、法規均不相同。區域政府對境內學校、社會救濟、治安、電力、自來水、公共交通等都有自主權。有些地方社會主義佔上風,有些是資本主義鑿斧較深,共同點則是,公民若有新的提案、對中央或邦政府的決策不滿意,只要蒐集十萬份簽名,即可舉行公投,也因此,不論個人、組織、團體,對內政外交的要求可訴諸公眾力量而導致修法,而非靠民代關說鑽法律漏洞。

如此以「民意為天」的國家,怎麼會有戰爭? 戰爭都是執政者的決定!

入聯台更安全成迷思

瑞士有四種官方語言:瑞士德語(和德國德語不同)、法語、義大利語、羅曼斯語,聯邦開會時須戴耳機聽即席翻譯。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體態,其思想、行為、動作有所差距。一個在台灣人眼裡算是「族群撕裂」的國家能讓上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一再延請入聯,是因瑞士傲人的經濟實力,以及既要和諧團結,又要「讓對方說話」,早練就一套傾聽、妥協的共同生活功夫所致。由於各地區強大的自主性,許多法令必須一再溝通的程序冗長,婦女投票權在1971年才正式納入聯邦法規。其中一個小邦的婦女遲至1990年才有投票權,而且是在違背當地男人的意志下,以聯邦法強制執行的結果。

瑞士是歐洲政治島嶼,至今不願成為歐盟的一員。而加入聯合國是經政府數十年努力,以對「世界和平、人權、國際法、社會與永續發展做出貢獻」為遊說內容,才在2002年的公投中以近55%的得票率,違反近一半人口意志下勉強入聯。

台灣入聯說帖中提到的好處是,可加入各種國際組織並提升國際地位、使台灣更安全、讓外國投資人對台灣有信心。第一項需要語言與專業的有心人,我們的學界、政界卻充斥大拜拜的實行者。以現今伊拉克為例,依靠聯合國讓台灣更安全是個迷思。

如果入聯能讓外國投資人對台灣有信心,英特爾願意以平均每十年有大戰役的以色列為研發中心的事實,又該怎麼看待? 此外,台灣執政者並未告知民眾,入聯後每年依國家所得計算應繳費用的數字;也不說明,聯合國要求派兵到非洲、中東等戰亂地區執行維和任務的細節。

瑞士不加入北約,只是其「和平夥伴」的成員;不加入歐盟,只與其締結人員互通條約;在未入聯之前,只和聯合國周邊組織有合作關係。

瑞士拒絕國際組織的態度源於「可能喪失中立」的焦慮,是個不容他人干預、篤定把自己做好、堅持走自己路的國家。


作者為旅居瑞士作家 
顏敏如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zp&aid=1326255

 回應文章

七月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一篇好文!
2008/12/22 19:05

一篇好文!

地緣政治和人文精神的確賦予瑞士這種宛如世外桃源的中立條件.

但也不是每個中立國都有瑞士這種條件. 奧地利在二次大戰後直到1955年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 但早於1995年加入歐盟.

由於土地面積相仿, 台灣經常以瑞士和奧地利等中立國來做比較, 但在歷史和地理環境的懸殊, 也只能做理論上的借鏡! 在實務上"時勢"不是個固態, 台灣還是要有因時置利的彈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