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8 14:15:56瀏覽63655|回應0|推薦16 | |
「ㄅㄛ、ㄆㄛ、ㄇㄛ、ㄈㄛ的注音符號裡面沒有ㄨ,為什麼許多人發音的時候都有ㄨ呢?」這是除了ㄈㄥ之外,另一個常見的發音問題。 要解釋這個疑問,只要看民國九年十二月「國語統一籌備會」所撰〈修正《國音字典》之說明〉(收錄於商務印書館出版《校改國音字典》書末)即可知其梗概: 唇音各聲母與韻母拼合,原案根據韻書,有用開口呼之韻母者,有用合口呼之韻母者,如「剝」「駁」音「ㄅㄛ」,「撥」「鉢」音「ㄅㄨㄛ」;「煩」「繁」音「ㄈㄨㄢ」,「凡」「帆」音「ㄈㄢ」之類;編《字典》時,因唇音聲母本已合口,故遇原案中唇音與合口呼韻母拼合之字,除「ㄨ」韻以外一律改用開口呼韻母。 文中所謂「唇音各聲母」,即指ㄅㄆㄇㄈ。在民國二年「讀音統一會」制定的注音字母方案中,唇音聲母有些和開口呼韻母拼合,如「剝」「駁」音「ㄅㄛ」、「凡」「帆」音「ㄈㄢ」;有些和合口呼韻母拼合,如「撥」「鉢」音「ㄅㄨㄛ」、「煩」「繁」音「ㄈㄨㄢ」。 這樣是不是很複雜難學呢? 為了讓國音更易推行,於是在編纂《國音字典》時,考量「唇音聲母本已合口」,遂將唇音聲母和合口呼韻母拼合的字,除了ㄨ韻【ㄅㄨ、ㄆㄨ、ㄇㄨ、ㄈㄨ】以外,注音符號當中的ㄨ一律刪去。如此一來,原本的ㄅㄨㄛ、ㄈㄨㄢ,就都成為ㄅㄛ、ㄈㄢ了。【〈修正《國音字典》之說明〉只舉ㄅ、ㄈ這兩個例子,實際應包含所有唇音聲母,請讀者舉一反三。】 「唇音聲母本已合口」的意思是說,我們念注音符號時,ㄅㄆㄇㄈ是在本音後面加上「圓唇」元音[o]而變成[po][pʻo][mo][fo],這和ㄉㄊㄋㄌㄍㄎㄏ在本音後面加上「展唇」元音[ɤ](ㄜ)明顯不同。[o]的開口度只比[u]稍大一些,也同樣是圓唇的後元音,二者相當接近,所以才說「唇音聲母本已合口」,並允許刪去唇音聲母後面的ㄨ。但是刪去注音符號ㄨ,不等於取消ㄨ這個音。也就是說,雖然刪去了唇音聲母後面的ㄨ,但要讓它帶有一點「合口」的特徵也是可容許的。 由於注音符號的ㄅㄨㄛ、ㄈㄨㄢ都併入了ㄅㄛ、ㄈㄢ,所以我們現在念「剝駁撥鉢」或「煩繁凡帆」都已混然無別,只是兩組的命運各不相同。ㄈㄨㄢ改成ㄈㄢ之後,音節的主要元音【響度最大的元音】[a]是展唇音,和響度較小的圓唇音[u]的差距太大,就很容易傾向[fan]而失去「合口」的特徵: 「煩」「繁」ㄈㄨㄢ[fuan] ㄅㄨㄛ的主要元音[o]是圓唇後元音,和[u]的發音模式相當近似,加上「唇音聲母本已合口」,所以即使改成ㄅㄛ,實際發音的「合口」特徵也較容易保留,甚至還擴張勢力,使原本念[po]的字也夾帶了[u]: 「撥」「鉢」ㄅㄨㄛ[puo] → ㄅㄛ[puo]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念ㄅㄛ、ㄆㄛ、ㄇㄛ、ㄈㄛ老是感覺當中會閃過一個ㄨ的原因。
附記:上文所舉的兩組例子,是純就國語本身的狀況來討論的。以閩南方言為母語的人,感受可能剛好相反。這是因為閩南方言有[ua]卻沒有[uo],而慣說母語的人,母語的發音習慣很容易影響國語發音,導致要發[puo]音時,會因為不習慣發這個音而刪掉其中的[u]。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