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8 14:48:51瀏覽7417|回應0|推薦16 | |
報載大陸期刊《咬文嚼字》總編輯郝銘鑒指出,「甄嬛」的「嬛」正確讀音為ㄒㄩㄢ,劇中對白念ㄏㄨㄢˊ顯然是讀錯了。 誠然,以劇中人物取名的引據來看,「嬛」念ㄒㄩㄢ確實是正確的,但念ㄏㄨㄢˊ真的不可以嗎? 在反映隋唐語音的北宋韻書《廣韻》,「嬛」的讀音是「許緣切」【古代的反切注音】,意思是「便嬛,輕麗貌」,也就是形容女子的體態輕盈嫵媚、婀娜多姿的樣子。「許緣切」演化到現代國語的讀音是ㄒㄩㄢ,但在隋唐時代,它的實際發音反而比較接近ㄏㄨㄢˊ,後來發音之所以會變成ㄒㄩㄢ,是因為明代以後北方官話的「顎化」現象所致。【所謂「顎化」,是指輔音受高元音的影響而趨向舌面音的發音特徵。例如ㄍ、ㄎ、ㄏ之後緊接著一或ㄩ,就會顎化成ㄐ、ㄑ、ㄒ。請讀者比較「家、街、九、基、缺、邱、去、琴、孝、欣、香、興」等字閩南語(未顎化或輕微顎化)和國語(完全顎化)的念法即知。】 當然,所有在《廣韻》裡注音為「許緣切」的字,到了現代國語都要念ㄒㄩㄢ。但是「嬛」在現代國語還是可以念ㄏㄨㄢˊ,這是甚麼原因呢?原來在反映北宋語音的韻書《集韻》裡,「嬛」的反切除了「隳緣切」【等同《廣韻》的「許緣切」】外,還多了一個「胡關切」,意指「女字」,也就是女子取名字時使用的字。「胡關切」演化到現代國語的讀音,就是ㄏㄨㄢˊ。 原來在北宋的時候,人們因「嬛」字美麗的涵義而經常用來給女孩子取名,只是中國幅員廣大、方言眾多,才使發音產生了些微差異。「許緣切」和「胡關切」這兩個讀音在當時的差別不大,發音也都很近似ㄏㄨㄢˊ,直到明代「許緣切」顎化了,才逐漸演變成現代國語的ㄒㄩㄢ;「胡關切」沒有顎化,所以還基本保持著ㄏㄨㄢˊ的發音。 「嬛」不管是念ㄒㄩㄢ或念ㄏㄨㄢˊ,在古代韻書裡都找得到根據,而且取義都是女子的清麗之美。那麼當人名使用時,自然可以「名從主人」,端看主人要取哪個音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