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會工作理論
2010/03/06 15:50:14瀏覽3482|回應0|推薦0

社會工作理論整理                                     教師:戴  

一、功能學派:
(一)對人類生長與發展的看法:
認為人有潛能與自由意志可以讓他自由成長,去實現自己的能力,最終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強調自己有治癒自己的能力。
(二)工作員與案主的關係:
認為案主與工作員的關係是透過機構的功能而產生,因為機構有一個穩定的發展方向,透過機構,工作員可以提供正向的、客觀的、接納的、專業的服務。
(三)社工員的目標:
讓案主從創傷分離等負面的情境中學會讓自己與現實環境做掙扎,社工員要做的只是接納案主,使案主讓自己的心靈有所成長。
(四)特色(理論基礎):
1
、在時間上:
1)開始:會產生抗拒的態度。
2)中間:克服對未知的恐懼,接受機構有限度的服務。
3)結束:案主創造力出現。
2
、在機構上:
1)時間結構是一個很穩定的地點結構,穩定的機構政策可以讓案主有一個安心成長且自由發揮創造力的環境。
2)機構或個人所提出的看法是一種權威,不是工作員個人的看法,工作員反映出社會普遍的價值觀後,案主仍然有選擇處理方法的自由。
(五)與心理分析學派的不同點:
1
、功能學派:
1)自由決定論,人有自由意志與潛能可以改變並表現自我的能力。
2)透過機構有穩定且具方向性的功能來協助案主改變。
3)社工員相信案主可以成長,不需做太多介入。
2
、心理分析學派:
1)決定論,認為人沒機會改變。
2)透過移情作用、轉移與反轉移對案主作出改變。
3)把淺意識與衝突帶到表面,使案主能正視自己問題。
二、問題解決學派:
(一)何謂4P
1
Person一個求助者
2
Problem遭遇某些問題
3
Place到一個社會服務機構
4
Process有一個問題解決過程
結合起來就是:一個帶著問題的案主,前來機構求助,希望從機構中尋求問題解決的過程。
(二)基本假設:
1
、人類生活是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
2
、個人的行為都有其目的與意義。
3
、問題解決是一種成長與改變。
4
、社會機構是種表達社會意志的組織。
(三)理論核心與演進:
1
Deway與問題解決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是:
確認困難?定義特別困難?選出可行解決方法?從多個方法中選出最可行者?執行方案
2
、傳統解決問題理論。
3
、系統理論與生態理論任何一個行為與觀念都會有連鎖反應,整體大於部份。
4
、優勢觀點與增權理論。
(三)處遇目標:工作員的工作目標在於幫助案主適應,而不是治癒案主。
(四)處遇原則:
1
、社工員應幫助案主擺脫自己是『有問題的人』的想法,引發案主求助或解決問題的動機。
2
、社工員要稱讚案主具有面對自己困難的能力,並減輕他因無力感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懼。
3
、社工員應與案主一起努力,經由重複練習使案主的自我功能得以延伸。
4
、社工員應協助找尋解決問題的資源與機會。
三、行為修正學派:
(一)基本派別:
1
、反應制約學派(古典制約)
2
、操作制約學派(工具制約)
3
、社會學習學派。
(二)反應制約學派:
1
、又稱古典制約或帕夫洛夫行為學派
2
、強調刺激?造成行為反應的模式(typeS模式)
3
、常運用於系統減敏感法與自我肯定訓練的過程,幫助案主建立新行為,消去原有不好的舊行為。
(三)操作制約學派:
1
、又稱工具制約。
2
、強調先有一個反應?造成刺激的模式(typeR模)。
3
、主張行為模式是否能建立以及要如何建立的方法都由行為所導致的結果來決定。
(四)社會學習學派:
由班杜拉所提出,他認為行為是根據觀察學習與模仿而得來,這過程稱為模塑過程。
(五)行為修正的技巧:
1
、操作型的技巧(typeR技巧)
1)正增強:透過獎勵鼓勵此行為出現。
2)負增強:透過嫌惡刺激避免此行為出現。
3)消除法:給予忽視,使行為次數降低。
4)差別增強:出現正行為給予讚美,出現負向行為不予理會。
5)形成反應法。
6)懲罰法。
2
、反應制約的技巧:
1)系統減敏感法:利用有系統且漸進的方式減輕焦慮。
2)交互抑制:用刺激引起焦慮反應,再利用放鬆練習減輕焦慮,重複循環使用。
(六)倫理議題:
1
、殘酷或不尋常的懲罰不應該嘗試。
2
、精神病人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應仍能享有基本的權利。
3
、必須事先向案主說明風險與利益。
4
、在第三者面前訂定契約。
5
review committee
四、心理暨社會學派(強調案主的病理):
(一)基本假設:
1
、人類行為在某中範圍內可以被預測了解的。
2
、可用預測的方式加以影響改變,必須透過個人環境二者的互動加以了解。
3
、系統內的成員透過互動相互影響產生連鎖效應(用最小力量達到最大效果)。
4
、想了解一個人必須先知道他過去的經驗。
5
、個人對於影響目前功能的潛意識與過去經驗常無法有充分了解,因而只有在特別的環境或依賴具有特殊技術的人才能發掘出他的過去經驗、態度、情緒等。
6
、要了解當事人,除了注意外在行為與對其他人的反應外,也要重視環境知覺、個人內在認知經驗與心理感受。
7
、人格發展受內在趨力、自我成熟度與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所導致。
(二)核心概念:
1
、要了解一個人必須知道『人在情境中』的重要性。
2
、人的行為常是受到個人內在的心理事實與所楚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所導致的結果,協助改變的目標在於調整個人的人格,讓他能夠適應環境,進而使案主人格成長。
3
、強調人類的生理與心理雙重需求,人的成長與發展受到生物心理與社會三方面因素所影響。
4
、發生問題的原因有:
1)個人早期未被滿足的慾望與未解決的情緒方向。
2)來自目前生活與環境的壓力。
3)不成熟或不適當的自我與超我。
要解決這些問題的目標?調整個人與環境的互動,增進人格成長以便適應環境
5
、重視工作者與案主的專業關係。
6
、尊重個人的重要性與價值,抱持個別化處遇、不批評、接納等心念。
7
、強調力量間的平衡。
(三)目標:
1
、減低案主的焦慮不安與功能失調。
2
、改善環境以解決當前問題。
3
、促進人們健全成長,增強案主自我適應與生活功能,增加案主自我實現與滿足感。
(四)診斷性的預估內容:
1
、確認案主待解決問題的事項。
2
、研判案家生活系統與心理動力關係。
3
、了解案家過去生活經驗與行為特質。
4
、考量案主自我評估。
5
、依工作專業知識將案主情況加以分類。
(五)原則:
1
、彈性原則
2
、個別化原則
3
、重視個人早期生活經驗的原則
4
、重視專業關係的原則
5
、參與原則
6
、協助案主改變自己來影響環境
(六)支持性技術:
1
、接納
2
、再保證
3
、鼓勵
4
、實質延伸
5
、非語言支持
(七)直接影響技術:
1
、忠告或陳述意見
2
、建議
3
、強調
4
、堅持
5
、強烈警告
6
、實際干涉生活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383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