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會工作理論2
2010/03/06 15:49:36瀏覽3080|回應0|推薦0
五、任務中心理論:
(一)基本假設:
1
、人之所以有問題,是能力暫時受到限制而不是病理因素導致。
2
、解決問題的障礙來自環境。
3
、陷入問題困境時就產生想改變的動力,但人有適應問題的本能,久了便麻木。
4
、有改變動力,但只想改變到可以忍受為止,不想做根本改變。
5
、當個人了解到有問題,而且處於不平衡狀態下時,就會促使採取行動。
(二)處遇目的:
1
、協助案主解決關心的問題。
2
、給予案主一個好的問題解決經驗,增進案主處理困難的能力。
(三)介定目標:
1
、可處理的問題,包括:案主要知道此問題存在、案主承認有問題、案主願意解決問題、有能力主動嘗試處理問題
2
、轉介過程的問題差異
3
、法定問題的處理
(四)基本特徵與原則:
1
、經驗取向
2
、統整了各家理論,包括問題解決,行為認知學派與家庭建構理論等。
3
、集中焦點在案主的認同問題。
4
、關心問題的系統與脈絡。
5
、強調短期的時間限制。
6
、強調案主與工作員的合作關係。
7
、處遇計畫是有結構性的。
8
、問題解決必須要讓案主有行動。
(五)工作者訂定任務時要注意之事項:
1
、案主的動機
2
、任務的可行性
3
、任務如有不良後果的處理
4
、次任務與多元任務的內容
5
、開放式與封閉性任務的內容
6
、任務必須由多種途徑制定
(六)有助於案主完成任務的溝通技巧:
1
、幫助案主認清預期的障礙
2
、模倣與領導練習
3
、做問題與任務的回顧
4
、對案主的問題與解決方式做結構化的分析
(七)優缺點比較:
1
、優點:
1)短期扼要的介入。
2)重視案主的同意與參予。
3)案主的問題與任務是相關聯的。
4)理論多元化。
5)人與環境的關係。
6)強調專業訓練。
2
、缺點:
1)契約造成假平等與專業霸權的問題。
2)無法處理社會不平等問題。
3)長期性服務不適用於此方法。
4)此方法要有高度技巧與訓練才能勝任,並非所有社工員都會使用。
5)對於某些狀況的案主不適用、包括不想解決特定問題、不能接受結構式協助、不希望被幫助的案主等。
(八)處遇的程序(以Reid的看法為例):
1
、問題探索與詳述預估,並找出案主未意識到的需求。
2
、簽訂契約與合同-¬-發展書面或口頭契約。
3
、任務規劃。
4
、結束階段。
六、危機調適理論:
(一)目的:
提供立即性協助,著重於降低當事人的壓力感受與無力感,動用社會資源,並支持有效的因應策略。
(二)處遇的目標:
1
、舒緩危機所帶來的壓力與衝擊,減輕症狀與負向情緒。
2
、了解危機的誘發經過與影響。
3
、規劃可採取哪些行為以維持案主最大的自主性。
4
、發掘可運用之資源。
5
、回復危機發生前的生活功能。
(三)處遇的步驟;
1
、舒緩情緒建立關係。
2
、進行預估,包括客觀情況的預估、認知層面的預估、社會支持層面的預估、因應策略的預估、危機程度的預估。
3
、規劃處遇策略,包括強化當事人承諾、決定解決辦法、規劃具體細節、分析與解決可能遇到的障礙等。
4
、後果評估:包括當事人能否直接談論危機經驗?生活是否恢復平衡?能不能掌握情境等。
5
、預防性的輔導。
6
、後續的會談與輔導。
(四)運用的現況:
1
、醫療體系。
2
、社會服務機構。
3
、學校體系。
4
、部隊體系。
七、認知行為學派:
(一)認知的ABC情緒理論:
1
A環境中的引發事件
2
B人對自己與引發事件的認知包括信念、想法、自言
3
C因為對B的認知所產生的情緒結果
(二)六種類型的認知扭曲:
1
、隨意歸納:沒有證據亂下結論。
2
、斷章取義:只看到局部證據就下結論。
3
、過度概化:從少數突發狀況中所得到的結論套用在所有事情上。
4
、事情輕重的判斷失衡。
5
、個人化歸因:什麼都是自己錯。
6
、想法二極化或二分化。
(三)處遇的技巧:
1
、處遇關係:強調建立溫暖支持鼓勵尊重。
2
、合作的實證主義:認知治療必須依賴社工員與案主合作和建立夥伴關係。
3
、內在自言與溝通的釐清。
4
、說明。
5
、蘇格拉底式的對話。
6
、導引的發現。
7
、經驗的學習。
8
、逆理性意圖:又叫做症狀指令,先在案主可能擔心會發生問題的情境前告知案主有心理準備,有可能會發生,等到實際可能沒發生時,就可以降低案主過度焦慮的心態。
9
、行為技巧:最常用的就是ABC模式。
(四)認知治療可解決的問題包括:
1
、憂慮焦慮憤怒壓力。
2
、失眠。
3
、賭博酗酒煙癮。
4
、不當健康習慣與管教技巧。
5
、慢性疼痛。
(五)認知行為學派的行為技巧:
1
、書面家庭作業。
2
、角色演練。
3
、漸進式的任務派遣。
4
、注意力轉移技巧。
5
、活動安排。
6
、放鬆技巧。
八、敘事治療:
(一)基本假設:
1
、選取某些經驗以有意義的方式組織起來,構成自己的故事。視當事人怎樣為其經驗賦予意義。因為個人經驗在意義方面根本上是可塑性極高的,輔導往往就是與當事人一起再編寫意義的過程。
2
、個人根據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所在的社會關於自我和人際關係的價值,和風俗習慣來賦予自己經驗的意義。
3
、身處的社會位置及其面對的主流敘述所壓迫的產品。
(二)核心概念:
1
、故事:自我敘述
2
、故事的結構:
1)行動景況:由事件、次序、時間和情節構成。
2)意識景況:由願景、個性、意圖和信念構成。
3
、決定性中未決定性:個人故事同樣充滿間隙、不一致和矛盾,假如能促使當事人主動在這些不一至和間隙中賦予新的意義,就能帶來生活的某種重新詮釋的可能性。
(三)輔導的過程:
1
、七個步驟:
1)與當事人或家庭一起就所困擾的問題達成彼此的共識。
2)將問題擬人化。
3)探討問題如何干擾、支配組饒當事人與家庭完成他們的意願。
4)發掘有哪些時候當事人並未受到問題的支配,或生活未受到其干擾。
5)找出過去的證據來支持新觀點,顯示當事人與家庭有足夠的能力站起來打擊或對抗問題的本身。
6)引導當事人與家庭去思考在有上述的能力下,未來應當過著何種生活。
7)找出一群聽眾來聽取當事人宣告新的認同感與新的故事。
2
、三個階段:
1)外化問題:使問題獨立於當事人之外。
2)發掘獨特結果和重寫故事:故事相互矛盾與經驗片段,從而利用這些重新發掘的片段編寫新故事。「獨特結果」包含事件、感覺、意圖、思考、行動等,而立用獨特結果編寫新故事的過程而被稱為重寫故事。
3)鞏固新故事:很重要的人物去見證和參與新故事的誕生但延續。串連當事人及家庭成員組成互動團隊或行動團體。
(四)方法與技巧:
1
、發問技巧:
1)外話題問
2)發掘獨特問題結果的提問
3)行動景況提問
4)意識景況提問
5)閱歷經驗提問
6)提問與結構
2
、書面文件
3
、建立聽眾群
4
、迴響團隊
九、心理分析理論:
(一)主要思想:內在精神結構,精神能量、精神原因、衝突。
(二)理論是戲劇化、完全的、美學的。
(三)對文化的影響:中上流社會階層的人、菁英的文化。
(四)基本立論:
1
、兩個基本思想:
1)精神決定論:被發掘出來,沒有自由意志,是經驗的累積。
2)潛意識:衝突的事都在潛意識中。
2
、趨力:心理能量、宣洩(釋放)、附著(在照顧者身上)
3
、求生和求死的本能
(五)發展階段:生理焦點、心理主題、成長後心理的後果
(六)行動通過階段:
1
、固著:心理能量全部留在一個階段,無法往下一個階段發展
2
、退化:建設性的退化,退化成小孩,有創造力或建立親密關係
(七)結構:
1
、本我:能量都在本我中,求馬上的滿足,享樂原則。
2
、自我:現實原則
1)幫助自我得到想要的,但考慮現實的條件。
2)也危險的話,欺騙自我,把衝動拿到不危險的層面。
3
、超我:集體的聲音,道德的判斷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383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