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13 10:37:14瀏覽910|回應0|推薦1 | |
看報告、掛號費與醫療評鑑 最近的醫療新聞熱烘烘,先是只看報告,醫院卻要收掛號費的情形;接著是健保費將提高的訊息,最後是北醫容許並替其婦科醫師穿著手術衣在門診、開刀房兩頭分身的辯稱和袒護怪象。 看報告的情況眾多,實在不能用「肥了醫院、A了健保、苦了人民!」這種情緒性的簡單結論,但這件風波其實和門診品質有關。許多病患抱怨門診醫師問沒幾句話,卻只顧看著電腦螢幕,然後就要病患去驗尿、驗血、照X光,接著便是一句迅雷般的、委婉的、暗示結束的、等同再見的「我幫你約下一次門診看報告」! 過去醫院被詬病的「三長兩短」問題,包括排隊時間長、等候看病時間長、領藥檢查時間長,而看病問診的時間短,解釋病情的時間更短的情形,在電腦化之後,「三長」已經改善不少,但唯一沒有改的便是門診醫師看病依舊倉促。而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病患回診看報告,而看報告只是一句「沒問題」就結束,民眾當然會抱怨醫院不當賺取掛號費,並且質疑醫院向健保請領診療費的不正當。 電腦化後,醫師現在可以很方便地從診間電腦看到檢查結果。假如醫院能夠站在「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區別什麼是可以電話告知,什麼又是必須再來醫院的狀況,將可以避免被民眾質疑咒罵的情況。電腦科技是用來服務人的,假如科技進步,但觀念仍舊老化,那要科技做什麼?醫院經營者必須隨著時代與科技進步做必要的調整和適應。 預約下次門診在台灣醫療市場被廣泛濫用,成了醫師豢養病患的招數,豢養病患之多往往勝過醫師自吹自擂的醫術和名聲,所謂「世界知名的台灣醫師」絕對是吹牛瞎捧出來的,目的是豢養更多無知的,把醫療當成鼎泰豐的病患與大眾。 台灣醫療供應與需求的經濟學往往是醫院與醫師製造出來的,醫師不斷替病人約診的習性充斥醫療市場,他們常被指控不願花時間解釋病情,教育病人,反而將病當香腸一塊一塊的切,分段收費,病人接受檢查後,醫院卻缺乏友善的通報系統,致使病人被迫不斷返診,結果門診活像菜市場。 醫師是醫院的靈魂以及專業權力的核心,但不幸的是阻礙醫院朝向進步觀念前進的常常也是醫師。在台灣,醫院院長及經營者很少不是醫師,他們爬上系統的權力巔峰之後,採取的經營方式與他們標榜的「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體系」往往矛盾,有時還錯得離譜。單就看報告與掛號費的爭議而言,很遺憾的是大多數醫院的經營者並未展現開明的進步作法。 醫院經營是百年之計,為了賺蠅頭小利,卻失去病人的心與尊敬,絕對不划算! 醫院評鑑是醫院經營者最在乎的外在壓力,因為評鑑結果攸關醫院等級與聲譽,也攸關健保給付的利益。因此,衛生署長針對「看報告、掛號費」這項爭議裁示,未來看報告的流程將納入醫院評鑑項目,我們認同這項手段是最有效的釜底抽薪之計,因為任何一位醫院經理人都難以承擔被降級的恥辱與伴隨的財務風險,但我們也建議醫院評鑑除了醫學專家之外,也應考慮納入公正的第三人,如此才能加速白色巨塔的改革! (新生報社論)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