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威懾之隙」? 兩岸和戰不該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2024/05/21 00:45:31瀏覽541|回應0|推薦3

美國兩位戰略學者阿拉巴馬州麥克斯韋爾空軍基地空軍大學空戰學院助理教授麥金尼(Jared M. Mckinney) 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哈里斯 (Peter Harris)。近期,他們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威懾之隙:如何在台海避免戰事(Deterrence Gap: Avoid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並於2024年1月發表於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出版社網站。 

該文提出了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會使中國大陸武力攻台可能性增加的觀點。兩位作者指出,儘管過去認為北京不太可能武統台灣,但今天的軍事力量平衡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能力上看,大陸跨越台灣海峽的兩棲作戰已不是紙上談兵,而和平統一的前景變得更加渺茫。 

大陸和平統一政策不變 

該篇論文發表之後,今年3月大陸召開兩會中,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全國人大會議進行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涉台政策與以往對台論述對比,有其延續性及差異性,如連續3年出現「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總體方略)、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但是也有些關鍵語詞差異,如以「統一大業」取代「和平統一」等。 

就因為「和平統一」的語詞在政府報告中不見了,讓人憂心大陸是不是不要和統了,還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時重申「和平統一」不變,之後「和統」不僅寫入政協決議,外長王毅更在記者會上重提,國台辦記者會也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案,並無明顯改弦更張,這才讓人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頭。 

回頭來看《威懾之隙》一文內容,文章中認為導致兩岸衝突可能性增加的因素,包括軍力平衡的改變、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的變化、中國戰略家對在衝突升級之前,解決台灣問題的樂觀估計,以及一系列中國國內反對動用武力的自我遏制因素的削弱。文章還進一步探討了中國政府決策中,傾向於避免使用武力的因素,如「一個中國」原則、經濟成長率、中美科技博弈的走向,以及對解決台灣問題機會視窗關閉的感知等。 

可見得兩岸之間可能發生衝突的因素,在美國戰略專家的眼中已經逐漸發生變化,傳統上指出台灣發展核武、走上法理台獨、拒絕統一等因素,已經逐漸轉向美中戰略、經濟、科技與感知能力等低層次的一些非核心議題所取代,政治、軍事高層次的議題雖然重要,但是那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範圍,反而因為美中科技戰所引發的衝突,更可能導致兩岸也被牽扯進入衝突的風暴中。 

另一種比較特殊的感知能力,在《威懾之隙》一文中所提及的,所謂中國已經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有利視窗期關閉有所感知,這一情況也可能在中短期內造成台海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性上升。所以解決台灣問題有時不是時機的因素而已,大陸心理的認知也成了可能爆發兩岸衝突之因。 

「焦土科技」成了兩岸衝突之因 ? 

這種感知,主要呈現在美國和台灣方面如何通過具體措施,以恢復對北京的威懾力。這包括預先規劃的抵抗行動、多邊經濟制裁、聯合東亞地區盟友實現區域平衡等。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內文中還較為直白地提出了「焦土科技」(scorched tech)」策略,即對台灣的科技行業實現「焦土政策」,也就是過去美國一些專家主張,在大陸武力攻台前先摧毀台積電等科技設施和相關企業的戰略。 

原本,這些措施旨在提高北京對於發動武力攻台行動成本的認識,從而防止衝突的發生。但在對美國和台灣提出建議之餘,區域間的國家(如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對於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所以作者建議這些國家應明確表態,對北京的潛在攻台行為,應該採用經濟和政治手段進行打壓,也就是主張印太各國協同美國對中國進行集體的經濟戰。 

事實上,為了避免「焦土科技」的發生,近年來台灣的產業如台積電等,都已經分散到各國設廠,包括日本、美國、德國等,而台積電一走,整個科技群落也都會跟著移轉到各國,所以是否會因為「焦土科技」政策導致兩岸爆發衝突,這是美國過度「科技焦慮」的後果。 

尤其是台灣也知道兩岸和平環境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所以3月19日準總統賴清德赴新竹科學園區與半導體業廠商代表座談時,他就允諾業者會維持兩岸和平,採取更開放政策,例如引進國際人才、綠能與租稅減免等,協助半導體產業更有國際競爭力,對於業界在意的水電可能短缺問題,他也掛保證「水電不用擔心」;隨著台灣半導體業國際能見度提高,若赴國外投資,也希望業者讓政府知道,一起合作做「半導體外交」。 

所以,台灣半導體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之都,這並不是轉移到國外投資,就可以完全取代台灣的地位,尤其是美國近來蓬勃發展的AI產業,重要的引領者也都是台灣人在美國發展的菁英,他們也需要跟台灣的科技產業進行連結,才能持續的發展下去,因此美國專家主張的「焦土科技」,顯然是行不通的一條路,沒有台灣,就不可能有全球的科技發展。 

「焦土科技」象徵美國衰落 

當然,美國專家會以「焦土科技」作為抵抗中國大陸攻台的戰略,正是象徵美國正在走向衰落的一面,這也是美國要不斷地和中國大陸進行科技戰之因,包括立法禁止TikTok剝離法案,都是象徵美國衰落的一面。 

當然,近來美國學界關注美國衰落的討論,可從幾個面向來看; 

一,美國的衰落是週期性的存在。美國學者伊肯伯里( John Ikenbery )認為美國霸權存在的韌性,使得美國在出現衰落時能夠進行戰略調整。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衰落不可否認,儘管衰落可能是暫時性和週期性的,但衰落仍然存在,美國也會因應衰落而進行戰略調整。美國主要經歷了兩次相對衰落的過程,分別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越戰時期,以及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金融、社會等方面的危機時期,同時出現了相關的兩輪美國衰落論。 

二,美國的衰落可以從三個研究領域對其進行分析與確認。國際關係學領域從戰略聲譽、領導力、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國際制度和多邊合作等方面確認美國的衰落,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從結構性權力指出美國的衰落,比較政治領域從政黨政治極化、威權民粹主義興起、制度文化的衰落說明美國的衰落。 

三,即使美國衰落存在爭議,但美國衰落論及相關數據確實存在,也說明了美國的衰落。對於霸權衰落的認知,對美國的中長期戰略制定有著重大影響,美國決策者認識到必須以應對霸權衰落作為戰略思考的出發點。 

科技戰為美中競爭核心 

有些實際憂心美國衰落的人士,也有從美中科技戰作為核心思考。例如,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今年3月應美國智庫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邀請以視訊演講,在談到美中關係的挑戰時,他指出,未來10年,中國一直會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點,中國是美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美中競爭的戰鬥核心就是科技,科技發展不論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量子科技、生化科技等,不僅改善全球經濟與人類的生活,很多新科技可用於發展軍事科技,將定義未來的權力平衡。 

伯恩斯還指出,「這就是為何美國管制尖端科技、用於AI的先進半導體產品輸出到中國,主要目的是確保這些尖端科技不會落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手上。美國政府也禁止美國企業投資專研AI領域的中國企業。我們把這些政策稱為去風險化政策(de-risking),然而,中國早就對美國去風險化。」

 美國把科技競爭當成美中戰略競爭的重要領域,處處防止中國科技超越美國,甚至擔心中國過剩科技產品會影響全球市場的產能,這是讓人看到美國衰落的另一面。 

伯恩斯就認為,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對美國與世界帶來什麼新挑戰的回答是,「中國兩會剛結束,因應經濟成長趨緩,中國政府將大幅提升製造力,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如果中國真得大幅提升製造產能,製造更多太陽能板、電動車,那麼令人擔心的是,未來可能導致產能過剩。」 

「美國政府非常關注這項政策的後果。」伯恩斯指出,「如果中國把這些產品以低價傾銷到各國,那將打亂全球貿易體系。」他認為,這項政策相當不智,未來如果中國低價產品傾銷到各國,將引發其他國家的反彈。科技戰當成美中競爭的重要領域,也可見美國大戰略衰落的結果。 

台灣學者蘇起就認為,美國大戰略的衰落,主要是因這與當年美國對付蘇聯的大戰略相比,它的出爐十分倉促,好像沒有完整的思想基礎,更像是且戰且走、邊走邊看的戰略。更重要的是,它似乎非常缺乏中國問題專家的參與。當年美國的俄國通被大量納入政策流程,但今天中國通卻幾乎都被排除在外。這使得華府的政策制訂有點像「抱團思考」(groupthink),片面而不全面。 

由於當前美中競爭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第一次以大國身分面對彼此(以前中國最大時,美國根本不存在;美國最大時,中國卻衰弱落後),所以彼此都在摸索相處之道。此時此刻美國的決策排除深入了解中國政治、社會、文化、歷史的專家,政策產出極可能偏頗。 

譬如,美國一直想推動大陸的民主化,也想利用台灣來做此事。1990年代的台灣對此都深信不疑。但千禧年後台灣越來越多人都改變想法,因為大家發現大陸too big and too proud,根本不可能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然而美國直到7、8年前才有此覺悟,並覺得「被中國騙了」。關鍵其實是美國自己本就不該對大陸過度期待,然後又沒有及時糾正自己的思維。 

蘇起還認為,美國過度解讀中國大陸的野心,造成美國戰略競爭的片面化。在美國鷹派眼中,中國大陸(尤其習近平)似乎如當年的蘇聯,拼命想向各地擴張勢力。中國當然有野心,但仍十分有限。中國最關心的是內部,一不要動亂,二要發展,而不是向外擴張。 

蘇起認為,中國的「野心」是在周邊地區,希望獲得一個安全的國界。所以它對台灣及南海確實有野心,對東海則不一定,對更遠的地方,基本沒有。它要的只是國際社會的尊敬及與更大的影響力而已。舉例而言,美國前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曾告訴工商鉅子桑頓(John Thornton)說,習近平在2013年宣布「一帶一路」前曾向來訪的凱瑞建議美中兩國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後來被美國拒絕。現在美國鷹派卻拿「一帶一路」作為中共向全球擴張的最大證據,顯然是過分解讀。 

所以,美國片面解讀中國的科技發展與科技競爭,這是導致美中在戰略競爭中,美國有傾向衰落的一面。到台灣參加座談的美國戰略專家維滕斯坦(Edward Wittenstein),就美國是否放棄在印太地區的霸權時回答,這牽涉到國際體制,且拜登曾表明,世界大到能讓美國和中國共存,問題在於要用怎樣的方法共存,還有如何架構非贏者全拿的競爭關係是項挑戰。 

他還提到,來台灣前有訪問中國,主要是了解中國情況、推動人與人交流,以及討論人工智慧(AI)。因此,人與人的交流有助於緩和美中關係緊張,倘若這部分完全脫鉤,美中關係勢必惡化。 

所以,美中戰略競爭才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最根本因素,大陸對台灣並沒有統一的時間表,美國專家若錯誤解讀兩岸關係的發展,甚至片面的以為科技戰會導致兩岸的焦土戰,這只會增加兩岸不安定因素。兩岸若發生衝突,絕對是一種毀滅性的戰爭,兩岸都不該被美國專家牽著鼻子走,這才能讓兩岸永保安康。 

(本文刊登於祖國雜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806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