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中戰略博奕下的台灣這一枚棋子
2022/03/01 03:29:31瀏覽662|回應0|推薦6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已經屆滿一週年,這一年來拜登承襲川普的「抗中」政策,只是微調成為「對抗、競爭與合作」的三種策略。在這三種策略之下,美國這一年的時間大致在推行對中國圍堵的「聯盟戰略」佈局,使得美中關係仍處在於一種「戰略博奕」下的棋局在發展,基本上還是看不出誰輸誰贏的局面。

拜登政府之所以會持續推動抗中策略,主要還是因為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持續的反中聲浪高過於和中的聲浪,以至於拜登政府為了內政的和諧,不得不對「反中派」讓步。

是否「遏制中國」的爭辯

事實上,美國內部對於中國的策略一直存有兩種聲音,一種是維持「遏制中國」的聲音;另一種則「融合中國」的聲音。這兩種聲音的學界代表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與美籍韓裔學者康燦雄(David Chan-oong Kang)不久前就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辯論,讓「抗中」與「和中」的聲音越辯越明。

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羅蘭・溫德爾・哈里森傑出貢獻教授,著有《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等書。

康燦雄也是美國著名東亞研究學者、中國事務專家,南加州大學瑪麗亞•克魯徹國際關係學教授,著有《西方之前的東亞:朝貢貿易五百年》、《裙帶資本主義:韓國和菲律賓的腐敗與發展》等書。

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在西半球沒有任何安全威脅,因此可以任意踏入世界上任何其他區域,並且不希望別的國家踏入西半球。其次,區域霸權的存在威脅到美國在全球投射力量並保衛其關鍵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的能力。因此美國長期尋求阻止任何潛在的區域霸權形成,一直著眼於歐洲、東亞與波斯灣等三大區域,目前只有一處潛在的區域霸權正在崛起,那就是中國。

中國已經成為了具有顯著力量的大國,並已經成為美國的競爭者。中國目前已經擁有四倍於美國的總人口,不僅如此,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所以中國不僅是一個人口大國,還是一個財富大國。米爾斯海默認為,問題是為什麼中國尋求成為區域主導霸權?非常簡單,成為區域霸權是目前中國在國際體系內生存下去的最佳方式。

米爾斯海默還強調中國「不是維持現狀國家」(statusquo  power),中國尋求主導南海,尋求國家統一,奪回釣魚台列嶼。美國不會容忍任何區域霸權,美國希望維持在這個星球上是唯一的「區域」霸權。

在這個基本思維下,米爾斯海默在談到「對中國遏制」時,就認為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一是康燦雄提到的美國不應該尋求遏制中國。他的替代性觀點是,美國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遏制中國,但是遏制程度可以比較微弱,意味著美國不需要對台灣提供安全承諾,不需要干涉南海。但是,為了維持美國的霸權,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遏制中國就必須包括向台灣提供安全承諾、介入東海及南海島嶼爭端。

米爾斯海默認為有兩種理由支持這項主張:

第一個理由是,一旦美國放棄對台灣提供安全承諾,並且放任中國完成統一事業,這將對美國,包括日本、韓國、澳洲及菲律賓在內的東亞同盟產生災難性的影響。美國絕不會讓上述情況發生,因為美國需要所有能夠對付中國的盟友,並且在東亞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聯盟。所以,美國有理由保衛台灣。

美國保衛台灣的第二個理由是:倘若採取遏制政策,這樣可以「請君入甕」,牢牢地將中國海軍和中國空軍困在第一島鏈內,所以美國必須使台灣戰略角色繼續存在。因此,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會防衛台灣,並且這樣做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美國應該「融合」中國

反觀,康燦雄則認為,今天的東亞與50年前相比更加穩定、和平。在50年前的1971年,越南戰爭如火如荼、菲律賓即將進入戒嚴狀態、寮國與緬甸各自陷入持久內戰、印尼與馬來西亞之間的對峙才剛剛結束、中國則處於不穩定的動盪時期。

同樣,當時韓國處在強力軍事獨裁統治中,北韓派出特種部隊前往刺殺韓國領導人、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1979年中國「懲越戰爭」爆發。但自此以後,東亞從未再次發生大規模戰爭。相比於1979年,今天的東亞更加地一體化、更加富有。目前東亞正在變得更加穩定,而非更加不穩定;東亞的整合程度更高,而非相反。東亞國家確實遺留了一些針對南海無人居住島嶼的爭端,但是所有對於島嶼的聲索,都未曾威脅到這些國家繼續和平存在的權利。中國並沒有威脅到菲律賓、越南或韓國的根本生存。

康燦雄認為,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將傷及美國自身,是美國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中美關係也將是通過外交方式、商業方式而非軍事方式來進行。至於,對中國試圖尋求區域霸權的擔憂雖然甚囂塵上,但沒有哪個國家會認為中國試圖武力入侵或征服美國。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花費上百億、上萬億的美元用於國防預算,並試圖以此威懾中國的做法純粹是浪費錢財。

康燦雄還強調,中國並非美國的首要威脅,更非韓國、越南或其他國家的次要威脅。它是一種關於如何解決這些遺留的海事爭端的第三等威脅,是外交問題,就像經濟和商業外交一樣。美國對中國政策,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經濟政策正在顯著地傷害著美國的工人。

同樣的,亞洲地區產生了不少諸如RCEP、CPTPP等的區域性經濟倡議。美國退出了這些倡議,而中國則表明了嘗試加入TPP和CPTPP的意願。向好的經濟趨勢、不斷改進的法律體系及其加入意願,表明中國即將加入這些高品質貿易政策。

但美國卻不願加入。拜登政府仍然延續著川普政府時期限制自由貿易及自由市場的做法,使得美國停下了融入亞洲的腳步,但卻並不能阻止中國更加融入區域的步伐。遏制政策將使美國自絕於亞洲區域融合之外,因為亞洲不會產生對中國遏制政策、對中國遏制同盟。所以如果美國要採取一種以軍事方式主導的對中國政策(Military-first  China policy),最後只能是自食其果。所以,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未來在於使用外交、商業手段,而非軍事遏制手段,康燦雄希望美國政府能夠選擇正確的對中國政策。

台灣選擇自陷「烽火困境」?

從米爾斯海默和康燦雄的辯論中可以理解,美國學界對於是否該採取「遏制中國」的政策,仍然莫衷一是,但是台灣執政的民進黨為了自己的選舉利益,完全導向遏制中國這一主張,不僅相信美國會保衛台灣,還不惜花費鉅資購買美國武器用以抗中,這是否會把台灣帶入「烽火困境」中?

對於中共是否會武力攻台的問題,其實,美國一直遠比台灣還要焦慮。根據美國國防部在2021年11月3日所公佈的2021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則明白指出:解放軍可在升高軍事準備後,奪取台灣東沙及南沙島,甚至金門和馬祖也有能力入侵,東沙島防務問題再受關注。

而台灣國安局局長陳明通於2021年11月4日在立院備詢時也表示,「攻佔危機,現在沒有,中共內部亦有辯論。」陳明通在答詢中曾進一步答覆說,「以戰逼和」一直是我方設想的中共戰略方向。他說攻擊有好幾種,包括全境轟炸、海上封鎖等,我們隨時都將這些狀況擺在桌上推演,維持關注。

陳明通說現在沒有中國攻台的危機,但是台灣執政者卻一直把中共攻台視為一種戰略方向。其實,依照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的說法,2022年兩岸關係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在今年召開的中共20大上,將提出「未來5年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做出新的決策部署,也有可能會提出一些新的主張。」

孫亞夫還說,2022年台海形勢基本格局的力量對比,會繼續發生對中國有利的變化。不過,孫亞夫也承認,儘管這些變化對中國有利,但還沒有達到整個改變台海力量對比的狀態,台海形勢的基本格局還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但是,孫亞夫也強調,越往後形勢越複雜,「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然「談判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只是,「和統」談判如果破裂,那還得「武統」。因此,孫亞夫說得很清楚:「不要把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因為和平統一、武力統一都是我們黨對台方略的兩種考慮、兩種選擇」。

中共把和統和武統作為兩種戰略選擇,其實選擇的一方不在大陸,反而是在台灣。台灣如果選擇接受「九二共識」,那麼和統就可一蹴可幾。反之,台灣若選擇台獨,那麼大陸的武統就可能隨之而來。

所以,在美中戰略博奕之下,台灣到底要作何選擇,可能不只是民進黨該思考,也是人民要深思的問題。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去年12月20日在北京出席一場研討會時曾說:「台灣是終將回家的遊子,而不應是被人利用的棋子,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既然台灣在大陸的眼中可以做「遊子」,也可以做一枚「棋子」,那麼台灣人民是該選擇做「遊子」,還是做「棋子」,只要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而不是被渲染的政治情緒帶動下,恐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還是希望作「遊子」,避免讓台灣因為作棋子,而陷入「烽火困境」難以自拔。


(本文刊登於祖國雜誌,2022.2月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7185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