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17 18:26:44瀏覽197|回應0|推薦0 | |
今年初以來,兩岸在大陸啟動M503航線南向北飛航的熱議下,台灣一方面透過國際社會,投遞上百張說帖以闡明自身的空安、飛安受到威脅;另一方面,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則主張,美國應該利用M503航線熱潮,將「飛機到台灣降落、軍艦停靠(港)」方式介入台海的爭端。
傳統基金會一直是特朗普背後的智曩,其保守性格使得他們一直對中國並不友善。中國成為美國戰略競爭對手,對作為美國西太平洋「戰略支點」的台灣提出如此建議,不足為奇。而台灣運用M503航線議題訴諸國際,欲取得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也是弱勢者慣用的操作手法。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任1年8個月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矛盾性越趨尖銳,大陸曾經期盼「從非政治共同利益轉向政治共同利益」來昇華兩岸關係,短短不到兩年,不但「政治共同利益」建構不可能,甚至原有的「非政治共同利益」,也形成了逆轉之勢。
兩岸關係逆轉的開始
兩岸關係的逆轉,並非起自於2016年520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而是在2014年3月18日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反制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貨物貿易協定的立法行動開始。反制服貿、貨貿協議的立法,表面上是強調反對「黑箱運作」,實質上是台灣內部台獨意識作祟,他們擔心兩岸過度經濟交流,將造成台灣主權與自主性的喪失。
太陽花學運強佔立法院行為產生了4個影響,包括:為民進黨選情加分,以致獲得全面執政、馬政府大陸政策後繼乏力、年輕學子本土意識驟然升高,以及法制公平性的錯亂。 蔡英文政府帶著這4大影響,在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這也讓台灣人民的政治態度產生了變化。蔡英文在2016年的520就職演說中,曾提出兩岸關係4項政治基礎:第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第二,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第四,台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 第二、三、四項是存在的描述,希望繼續接受大陸「讓利」政策,但也是她承諾維持現狀的一種包裝。而兩岸關係轉變的閥門,關鍵在於她認知「歷史事實、求同存異」的表述,從語意上的指涉,便是「過去事實」與「當前消解」。九二共識變成「一個中國」概念,既然消解「九二共識」,同時也消解了「一個中國」概念。蔡英文政府不僅回歸「台灣主體」意識,同時控制兩岸發展的關鍵,只要大陸肯在沒有「九二共識」的條件下進行兩岸談判,她便可以破解大陸對台「一個中國」的緊箍咒,讓「台灣正名」得到落實。
答卷期盼落空 只是,蔡英文並未將「兩岸促談」動機表露出來,她在520就職演說之後,大陸對台拋出「未完成的答卷」,期待蔡英文正面回應「九二共識」,但在該年的雙十談話中,蔡英文僅提出「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4個不變。在2017年提出了「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三新論,且批判大陸對台政策呈現舊思維,是阻礙了兩岸溝通與接觸的最大因素,顯然大陸對蔡英文的期盼是落空了。 一直到2018年 1月22日蔡英文接受台灣三立電視台「鄭,知道了」節目主持人鄭弘儀專訪時,可說是完全否決了大陸所要的答卷。蔡英文在訪談中談到兩岸關係的視角,有兩個關鍵表述:一是說出「總統要處理國防、外交、意識形態,市長不用,市長只要經濟發展好、人民過得快樂就好」;二是認為「民進黨的支持者是覺得(柯)有一些不舒服,像是柯文哲主張「兩岸一家親」。「我(蔡)也覺得他應該某種程度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對『台灣價值』這件事情,再一次的確認,讓民進黨的支持者覺得他是可以和民進黨一起作戰的人」。「意識形態、人民過得快樂、台灣價值、一起作戰」,成了蔡英文受訪的關鍵詞彙。
蔡英文把市長與總統職位相比較,呈現兩層意義,一層是蔡英文認為她的工作重點在於 「國防、外交、意識形態」,相較憲政體制規定總統職掌是「國防、外交、大陸政策」,已經有了不同的表述。
意識形態是很泛論的東西,從政府依法治理的政治常軌,意識形態早已納入憲法之中,自由社會、民主制度、權力制衡、人權保障,可以統稱為民主的政治意識形態,在台灣早已脫離威權體制步上民主政治的常軌之後,既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意識型態早已無可爭辯,柯文哲回答蔡英文的「台灣價值」時指出,「民主自由、多元開放,而法治、人權與環保有待改善,所謂的普世價值就是現階段的台灣價值」。 如果一個學醫的市長,都能朗朗上口,又何須一位總統去追問這個「台灣價值」的意涵,又何須由蔡英文來掌管意識形態呢?這表示蔡英文的意識型態是否還有第二個內涵存在呢? 兩岸關係是一種「作戰」關係 國家戰略理論告知,「價值」是居於指導階層,政策則是執行之路。堅持「台灣價值」者,對於柯文哲接受「兩岸一家親」話語不舒服,他們認為「台灣價值」不包含「兩岸是一家」的隱語,兩岸關係也就是「非一家」的關係,既然「不是一家」關係,那又是什麼關係呢? 蔡英文在這方面也沒有進一步表述,但是她的另一句話卻值得推敲,「讓我們的支持者覺得,他是一個我們可以一起作戰的人」。蔡英文說出這個事實,也就是必須讓他們的人(民進黨人)覺得是可以一起作戰的人。 本來選舉是台灣內部的政治問題,蔡英文把它聯繫到兩岸關係方面,是否有過度詮釋呢?關鍵有兩個,一是柯文哲一方面是候選人,卻因主張「兩岸一家親」被提到兩岸關係層級來被檢驗。二是蔡英文指出「兩岸一家親」具有與我黨(民進黨)支持者的衝突性。因為民進黨政府曾以「鄰居」關係來界定兩岸關係,何來的「一家」關係呢? 「兩岸非一家親」既然在民進黨已經成為不可逾矩的命題,才要柯文哲確認蔡英文所謂的「台灣價值」內涵,因為不確認她所主張的「台灣價值」不包括「兩岸一家親」,那麼柯文哲就不能與民進黨「一起作戰」,既然以「作戰」的戰友關係來界定柯文哲和民進黨的關係,那兩岸關係在蔡英文的概念中,也很可能變成是一種「作戰關係」。 就因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認知可能是一種「作戰關係」,這就造成在政策上蔡政府會出現「保防法、資安法或將大陸視為敵人概念納入刑法」的操作。大陸學者視此操作為「部分冷戰關係」,主管兩岸關係的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被問及兩岸關係的定義時,也只能運用「兩岸關係便是兩岸關係」的話術來解釋,隱藏了背後衝突的指導思考。 台灣價值vs.台北價值 蔡英文在受訪時所說的「追求幸福、福利、或公共利益是政府應盡的責任」,這不但是政治學的入門概念,也已成為一種常識,市長追求經濟發展與人民的快樂生活,難道不也是總統應為的政治追求嗎?蔡英文之所以這樣說,跟她的施政有很大的關係。 畢竟,在沒有「九二共識」的兩岸關係,首先受到衝擊的是台灣的觀光產業,政府的作法是拿出3億元資金讓業者紓困,但是杯水車薪,仍擋不住旅館的出售潮,並且不斷出現旅館被法拍的案件,至目前為止依據台灣不動產業的統計,包括民宿在內尚有440家待售。 而有關M503航線之爭,更可以見到蔡政府不惜犧牲5萬多名台商、台生過年返鄉的需要,遲遲不核准大陸廈航與東航春節加班機的申請,陸委會還認為這是「最輕微的處分」。觀光產業的困難,來自於擱置九二共識的影響,而非產業經營的落伍,也非來自於經濟衰退因素。 M503航線之爭,主要是來自於大陸單方面開啟南向北航道,雖然大陸宣稱目的是要紓解壅擠的空中交通,也獲得國際民航組織的認可。但蔡政府卻藉此機會,欲迫使大陸回到政府間的接觸與談判,以實現破解「一中」的束縛,但是代價卻是犧牲台商、台生返鄉過節的權利。 為了政治目的,「人民快樂生活」可以被棄之不顧,這已經不是民主政治價值的意義,柯文哲於是提出「台北價值」對應「台灣價值」,認為「台北價值」基本上是民主政治的意識形態,這樣的表述與蔡英文的「台灣價值」,其潛在的意識形態是不同的。蔡英文一直沒說出口,卻擁有指導政策選擇的權力,這也是柯文哲要質疑蔡英文的「台灣價值」又是什麼呢?蔡英文指出過去兩年的工作做了很多「紮根打地基的工作」,包括了轉型正義的推動。 但是,若從兩岸關係來看,為了讓「兩岸非一家親」的思維扎根,必要時人民幸福快樂的日子是可以被讓位的,民主政治的原則也可以不必信守。民進黨祕書長洪耀福說得明白:「2018年選戰最重要意義是讓反改革保守力量死心,要讓國民黨再輸一次,兩岸才有新局」。所以蔡英文的「台灣價值」,只不過是指「台灣與中國不同主體」,而不是柯文哲所說的民主政治的「台北價值」。 從經濟讓利到人才吸納 對於台灣政權交替所產生的兩岸關係裂變,大陸涉台單位以「未完成答卷」作為延續期待蔡英文回到九二共識的時間。一直到2017年1月20日大陸召開對台工作會議,認定「2017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更加複雜嚴峻」,提出了「一個中國原則下的九二共識、反對與遏制台獨、兩岸和平發展、維持兩岸穩定」的指導原則,實務上的操作則轉向「民間交流、社經融合發展」的道路上來。 在歷經一年的操作,中共政局常委汪洋在2018年2月1日對台工作會議講話,基本原則仍是一貫,但對於兩岸關係的衝突性質已經有所認定,以致於說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這也說明了,兩岸關係僵局與局部衝突的現象將會延續一個時期。而大陸對於台灣態度的改變,也由期待轉變為不得不接受現實。 事實上,大陸對於「反獨促統」的工作,會隨著形勢變化進行政策調整。馬英九時期,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但對於兩岸關係仍是建立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立場進行兩岸交流。 可以說,馬英九時期是提出和平主義,透過精英統制系統,模仿歐洲的統合進程推動兩岸關係,只可惜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因外在因素干擾未能完成。同樣的,也因經濟利益無法普及台灣大眾,以致兩岸經濟變成了買辦經濟,這不但遭到台灣社會的嚴厲批判,也讓國民黨丟掉了執政權。 蔡英文政府上台以後,兩岸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被擱置,大陸對台政策也有了轉變。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清楚的說出「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足見大陸理解蔡政府藉由「不在九二共識基礎下,欲促進兩岸官方會談」的深層設計。 大陸沒有上當,反而關閉了兩岸官方接觸的大門,並由菁英主義間接讓利的操作,轉向擴大基層民眾與青年參與面向,民間交流因此成為大陸現階段工作的重點,這就是大陸提出的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 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承諾「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汪洋在2018年對台工作報告中強調,新時代有新氣象、新作為,習近平的承諾,未來一個時期是對台工作的首要任務。 在中共19大之後,大陸對台政策就展現著習思想,例如針對台灣流浪博士過多,福建提出招聘千人到大學任教,上海也要招聘150名台灣博士到滬就職,廣東、福建、上海設置青年就業輔導基地,提供青年創新貸款,未來上海更要釋出70萬個白領階層工作職位給台灣青年,台灣人到大陸旅行將如陸人一樣便利等,都是把以往經濟讓利轉變為人才吸納為主的政策,這將逐步吸引台人融入大陸社會,達到心靈契合的目的。 台人對大陸認知在轉變 蔡英文在競選過程中,對於大陸政策冷處理、不爭辯、強調維持現狀的兩岸關係,也反映在她就任之初的民調,54%的人認為與現在差不多,甚至有11%的人認為兩岸關係會變好,變壞的僅有17%。 而2017年兩岸關係態度的調查,發現有52%的台灣人民對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表達不滿意。2017年同時也是大陸對台政策,由頂層精英讓利轉向基層民眾受惠的一年。經過一年的實施,在2017年11月台灣聯合報的年度調查報告中有了轉變,台人除了對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不滿意者高達55.8%,對大陸政府印象好的有40%為歷年的高點,49%對大陸人民印象好的民調也是創下歷年新高。 2017年11月台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的民調顯示,51.52%的台人對習近平有好感,讓人有些驚訝。在國族認同上,政大調研中心也呈現認同台灣人身分有下降趨勢,台灣人又是中國人雙重身分認同則呈上升趨勢。如何解讀台灣人對大陸認知的變化各有不同,但是大陸的融合發展,強化民眾與大陸間的交流,起到認知轉變的作用卻是不爭的事實。 大陸方面,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是大陸對台統一的兩種方式,目前和統仍是大陸政策的主旋律,對於武統大陸學界大都不贊成。但是網路發達的今天,網路民意卻能對政策起到施加壓力的作用。依據香港中評社大數據所顯示,當新黨青年軍被台灣檢調單位搜索之後,大陸網民武統的聲浪高達99%,事件平息之後,武統聲量回降到30%左右,這也顯示出大陸對台工作除了政府政策、學界智庫之外,網民的民意表達,也成為另一種意見,大陸政府恐怕不得不重視。 雖然,兩岸彼此都認為「和平發展與穩定兩岸關係」是政治的基調,但是1年8個月的兩岸關係發展,由台灣將「九二共識」認定為歷史事實,這與大陸強調是一張未完成的答卷開始,兩岸即進入對峙甚至局部冷戰的局面。 在此期間,台灣內部除了強化自身「防衛機制」,也動輒以挑戰的方式要求大陸坐下來協商。但是大陸卻展現高度自信,不太在意台灣的挑戰,甚而採取毛澤東「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僅是強調自我發展,而不管台灣怎麼折騰,就是不願意坐下來談,讓兩岸關係似乎處於停滯的狀態。
但是,大陸並未關上對台開放的大門,反而更積極創造台灣青年可以到大陸就職的機會,這種「吸納人才」的新操作,讓兩岸除了爭奪主權的話語權之外,更多了一項人才的爭奪,如果大部分的台灣青年都不排斥到大陸任職,那麼民進黨再怎麼折騰,最後台灣人民向中華文化認同,恐怕也是一股擋不住的潮流。 (本文由我與張明睿博士合作完成寫作,刊登於多維月刊tw,2018年3月號,總28期)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