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各自表述的兩岸和平路線圖
2017/04/15 18:05:57瀏覽64|回應0|推薦0

 


從2016年520台灣政黨再次輪替以來,由於蔡英文政府堅決不接受「九二共識」,使得兩岸又出現焦躁與不安的氣氛,大陸內部也不斷出現「武統論」,希望以武力盡快解決台灣問題。
 
這裡面的說法包括有,媒體的評估「中國未來統一戰爭,首戰台海」;而大陸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南京軍區前副司令員、退役中將王洪光認為:「島內台獨勢力已經出現五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現在已經到了以武力或武力威脅統一台灣的時候,而且時間就在2020年之前」,他還說,台灣若部署薩德系統,就是解放戰爭時。另外,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兩會受訪時說:「台獨之路盡頭就是統一」,也被台灣認為是支持「武統論」,而招來台灣高層的匿名還擊,在兩岸掀起一陣風波。
   
儘管如此,主張和評論者仍然繼續力挽狂瀾,希望兩岸關係不要惡化到兵戎相見的局面。例如,大陸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會議《政府工作報告》的對台部分,有三次提到和平說:「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堅定不移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大陸全國台聯副會長紀斌對此的解讀是「統一沒有時間表,但也不能久拖不決」。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也說:「統一沒有時間表,但必須有路線圖」。而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在他所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更細膩的指出,習近平對台思想是有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路線圖,這一條路線圖就是「從『兩岸一家親』出發,通過打造『命運共同體』,在『共圓中國夢』的過程中完成統一」。
   
以上的說法雖然有論據,但都還是顯得抽象,也忽視台灣方面希望走什麼樣的路線圖,才不致於流於單方面的片面想法,所以融合兩岸的「和平路線圖」,才是實現和平統一的最佳途徑,這裡面可以由國共所認同的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應該是兩岸追求和平統一的最大公約數。
   
只是,「和平的建造」是人類相當艱困的一條道路,在討論「和平協議」之前,我們有必要從什麼是「和平路線圖」解釋起。
   
台灣學者林深靖認為,「和平路線圖」需要構思,需要籌畫,需要打造,其間可能也會出現障礙、波折,有時候可能需要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但至少可以確認,這個方向是通往和平,它的目的地,也就是和平。
   
特別是,「和平路線圖」並不是一紙立即就要浮現的文書,也並非是一種慣說的「賣身契」,而是一個歷程,一條可能十分漫長的道路。所以「和平沒有道路,和平就是唯一的道路」,這是美國工運、民權運動領袖穆斯特(J. P. Muste)總結他畢生經驗的說法,也是一個和平運動者對和平的堅持。

●戰爭與和平的辯證

「和平路線圖」的建構雖然艱難,但是東西方的戰略與戰爭學家也紛從歷史、理論上出現許多討論。例如,中國古代兵聖《孫子兵法》的最高準則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儘管這句話一直以來被海內外的戰略專家視為是千古名言,但是孫子所提出的「不戰」,其實只是一種烏托邦,能用「不戰」來達成和平者,歷史上的例子並不多見,但他卻對後代中國追求和平留下深遠的影響。
   
至於西方,大多是由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來討論和平的結果,例如,古羅馬人所留下的一句諺語:「要和平,就先準備戰爭」。而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就寫出一本著名的小說《戰爭與和平》,把戰爭與和平連結在一起思考。托爾斯泰雖然是以小說來表現戰爭與和平的強烈對比,但做為一位全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托爾斯泰被後人評價為也是一名「廣義的哲學家」,這必然對他所掌握的主題,有絕對深邃的體會。
   
反觀,在美國國際關係的現實主義大師摩根索(Hans Joachim Morgenthau),就認為「武力被當成外交工具使用」,這也是可以創造和平的不二法則。因為摩根索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權力」,權力就等於利益,一個國家沒有權力,就不可能維護國家利益,也不可能維持和平。
   
同樣的,摩根索提到所有政治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權力問題。國際政治權力也是指一國對他國意志和行動的控制。國際政治跟所有政治一樣,都是一場爭奪權力的鬥爭,儘管政治家的動機、偏好、思想和政治品質各不相同,但殊途同歸,他們所追求的直接目標都是權力。
   
而摩根索的權力構成要素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為有形的資源,如人口、資源、地緣因素等;另一類則為無形資源,如民族性格、外交政策、民族士氣等,蘊含後來人們所熟知的「軟權力」因素。
   
在國際社會來看,沒有武力作為基礎的外交,都是弱勢外交,這也是為何美國為了維持它在全球的超級霸權,必須在全球5大洲維持它的武力,包括在同盟國家建立美軍基地,也要在最可能發生衝突的區域部署航空母艦戰鬥群。而且時常必須動用武力去遏止可能出現挑釁和衝突的國家,這樣才能維護世界和平。
   
當然,美國為了維持它的超級權力,必須擁有強大的武力作為掌控全球的權力,所以有時不見得會動用到武力,但是美國擁有強大的武力,就是一種外交工具,讓各國不得不按照美國所安排的國際秩序運行,而國際秩序被認為就是一種和平的保障。
   
有了以上的視角,「和平路線圖」的建構,必然要依靠許多的外交工具來達成,其中尤以武力被現實主義者認為是最有效的工具。例如,「中東和平路線圖」的建構,冷戰時期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巴雙方實現停火;第二階段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此後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2005年完成以巴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了巴勒斯坦國。
   
另外,1999年北約要在科索沃建立和平路線圖時,當時的法國總統席拉克在和平會議開幕致詞中,特別呼籲科索沃衝突雙方應當簽署和平協議,並同意在科索沃地區部署國際維和部隊,以便讓該地區的各族人民都能夠「在和平的環境中生活,同時享有各自應有的尊嚴和權利」;他同時告誡,如果談判失敗,北約將不得不動用武力。
   
席拉克的談話就是典型的「武力被當成外交工具使用」的和平建造思考,沒有武力,就沒有和平。這跟古羅馬人所說的:「想要和平,就準備戰爭」,道理是一脈相承的。

●兩岸的和平路線圖

那麼兩岸有沒有和平路線圖呢?在中共17大胡錦濤所做的政治報告中,他提議的和平協議要件是:「兩岸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協商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以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
   
胡錦濤的這項倡議,從「一中原則」→「結束敵對狀態」→「和平協議」→「和平發展框架」→「和平發展」的思維邏輯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是把兩岸和平協議的簽訂,當成是處理國內事務的「框架」。
   
2004年1月9日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第二次角逐總統大選時,他在台北市競選總部成立大會上,就提出「兩岸和平路線圖」,除宣示當選之後,將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到大陸訪問,也將要求大陸立即撤除對台灣的飛彈部署。所以,連戰認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前提是大陸要先撤除飛彈,兩岸才有簽署和平協議的環境。
   
2005年4月29日,胡錦濤與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連胡會」後發表新聞公報,公報中載明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談判,最終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的簽署。
   
2008年2月22日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也在香港明確提出台海和平的路線圖,他指出兩岸應在5年內終止敵對,結束武裝對峙,30年後在中國的名義上統一。對於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他認為馬英九勝出的話將能推動兩岸和平。
   
馬英九在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前也拋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作為主要競選承諾。馬英九指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主要前提是兩岸「不統、不獨、不武」,同時台灣不願在飛彈威脅的陰影下進行談判,所以中國大陸必須先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兩岸才能簽署和平協議。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之後,兩岸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開始展開新的接觸,從2008年6月到2015年為止,兩岸共簽署了23項社會與經貿協議,讓兩岸有了明確的「和平路線圖」。
   
但是,這條兩岸和平路線圖,也僅只走到經貿範圍,更進一步的軍事互信與政治層面的和平協議,由於民進黨取得新政權,卻無法再走下去,讓兩岸又重回對抗的老路。
   
2015年5月1日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提出:「兩岸應以一中同表(兩岸是整個中國內部的兩個憲政政府)為基礎,在國際上彼此尊重同等地位,簽訂和平協定」。2016年8月,國民黨將和平協議寫入《政策綱領草案》,並在同年9月4日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中,鼓掌通過備查,正式成為國民黨的政策綱領。

●東西方對和平的看法

由上述可知,東西方對和平的看法是有些差異,西方認為要追求和平,必須先準備戰爭,所以不管古羅馬時代,到當代的國際現實主義,幾乎是把戰爭或權力擺在和平之前,沒有戰爭的準備,沒有追求權力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和平的到來。
   
所以,戰爭與和平在西方看來是一體兩面,也是一種辯證邏輯存在,兩者都不是能孤立存在,也不是可以絕對性的存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勇於承受戰爭能力,是不可能奢望和平的到來。同樣的,維持和平的霸權國家,如果沒有能力以戰爭來壓迫充滿挑釁的侵略者,也不可能讓那些國家願意放下武器,這也是西方會出現嚇阻、權力平衡的冷和觀念。
   
至於東方,特別是兩岸政府對於和平的追求,首先都要求不戰,這是比較符合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觀念。所以胡錦濤提出的「結束敵對狀態→和平協議」的兩個階段,等於是先要求不戰,然後才能簽署和平協議。
   
而連戰所主張的「撤除飛彈→和平協議」,也是跟胡錦濤的想法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不戰作為前提,兩岸才可能簽署和平協議。同樣的,馬英九也延續連戰的「撤除飛彈→和平協議」的思考,但他更明白的提出兩岸要「不武」,這跟「不戰」的意義是一樣的。
   
另外,習近平在建立兩岸和平路線圖的主張,已經不再像胡錦濤、連戰、馬英九把具體的不戰、和平協議當成討論的用語,而是從「心靈契合」的角度提出「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共圓中國夢」的軟性訴求來達到和平統一的目的,所以不管其中任何一個過程都是組合成兩岸和平路線圖的一部份,雖然比較抽象,但也有比較崇高的理想存在。
   
當然,兩岸和平路線圖似乎只存在國共之間,民進黨追求台獨的目標不死,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和民進黨談和平的問題,這也是中共一直不願意放棄對台使用武力的緣故,但也因為有這個前提存在,使得大陸對於民進黨執政就會出現「武統論」,所以如果沒有共同的統一目標,兩岸最終還是有可能走向戰爭的局面,這也是當前兩岸關係存在最危險的因子。

(本文刊登於多維月刊TW,2017.4月號,第17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0064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