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蔡川通話 解析川普的政策選擇
2017/01/08 16:29:48瀏覽57|回應0|推薦0

 


2016年12月3、4日兩天,台灣的媒體不管是報紙、網路或電視新聞,無不把蔡英文跟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通話當成頭版頭題來加以報導,一個10幾分鐘的蔡英文和川普通上電話的熱線,竟然能夠在美中台三方關係捲起千堆雪,這確實是從1979年台美斷交以來的第一次,未來蔡川熱線是否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有的話,將對美中台關係產生什麼樣的重大影響呢?
 
蔡川熱線這次能夠吸引台灣媒體的重視,主要是雙方在10分多鐘的對話中,談到經濟、政治、安全等議題,雖然在那麼短的時間裡能夠談到這麼多議題,也顯見蔡川熱線只不過是蜻蜓點水,只有輕輕一碰,不可能長篇大論,所以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認為這不過是蔡英文搞出的「小動作」,但小動作也許可能因為「蝴蝶效應」,繼續捲起千層浪。
   
例如,針對中共要求美國不要讓蔡英文2017年1月過境紐約市,美國官員已表示拒絕。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無視美方外交慣例,敢和蔡英文通電話的餘波繼續盪漾,這也是各家媒體不敢等閒視之的緣故。
   
那麼蔡川熱線又可能捲起怎樣的千層浪呢?這是值得思考未來川普外交路線的走向。

●美國更強化圍堵戰略

川普在選舉時候曾經揚言要將海外美軍撤出日本、南韓,一名美國智庫研究員便撰文指出,川普的亞洲政策不僅可能讓中、日兩國開戰,也可能讓台灣陷入戰爭。這位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歐漢倫(Michael OHanlon)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一旦美軍自日本、南韓撤兵,將無法嚇阻中國對台灣動武,且讓台灣獨自抵抗人口多60倍、財富多20倍的中國會是相當危險的事,這將是川普亞洲政策所造成的惡果。
   
所以,美國繼續維持自冷戰以來的「圍堵戰略」,將是保障東亞安全的重要指針,川普在選舉中所宣稱的要讓美軍撤出日本、南韓,可能只是說說而已,等他上台後不可能成真。
   
美國「圍堵戰略」的起源,主要是美國提出海權論的專家馬漢一生最大的成就。馬漢在他所著作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中,認為一個海權國家必須注意地理位置、自然形態、版圖大小、人口數量、民族個性以及政府制度和政策等6大必要因素是構成強大海軍,以及商船艦隊,從而捍衛海權的重要因素,由此他再提出了任何陸軍在世界性的軍事戰爭中,都將不得不屈從於海上封鎖所帶來的影響與打擊。
   
為此,「圍堵政策」便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對付蘇聯集團的重大戰略。而「圍堵政策」是由美國外交官肯楠(George Kennan)在外交事務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以X先生為化名,提出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外交政策的定位。
   
肯楠提到:「很清楚的美國是不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與蘇聯政權享有政治上的親密關係;美國在政治領域上,必須持續將蘇聯視為是一個敵人,而不是一個夥伴…相對於西方,蘇聯仍屬於較弱的一方、蘇聯的政策是具有高度彈性的,蘇聯的社會包含一些矛盾最終會弱化自己全面的潛力;這使得美國具有合理的信心,可以正當性地根據堅定的圍堵政策去對抗蘇聯」。
   
由於美國從冷戰一開始就把蘇聯視為是一個重要的對手,所以如何讓蘇聯海軍無法走出歐亞大陸,這就是肯楠提出圍堵戰略的重要基礎。在1950年韓戰結束以後,美國在東亞地區就依照大陸周邊的島國,把它們連結成一條半弧形的包圍線,從南韓、日本、菲律賓,再到東南亞國家,接著就是南亞的印度,再連結到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再到西歐的北約組織。而這個大圍堵的戰略支撐點,主要是落在日本、澳洲和北約這三隻腳作為立足的基礎。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並沒有撤除圍堵戰略,而是要讓歐亞大陸不再出現新的大帝國,所以圍堵戰略變成是美國圍堵中國的主要戰略架構。所以,如果川普依照他競選時的說法,要把駐在日本和韓國的美軍撤除,那麼東亞的圍堵戰線將會崩潰,美國本土也將直接暴露在敵對國家之前,美國想防衛本土的能力也會更吃力,因此自日、韓撤軍,這是可以做,卻不能說的事。
   
但是,川普除了接受蔡英文的電話之外,他還打電話給俄羅斯、巴基斯坦、阿富汗、菲律賓等國的總統,這幾個國家都環繞在中國周邊。可見川普並非外交白癡,而是把中國當成最大的潛在對手,因此他把美國的圍堵戰線拉到中國的周邊國家,讓中國從1980年代以來一直在建構的和平與發展的周邊環境破局。

●種族中心主義的偏見

過去美國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外交,是採取「孤立主義」的路線,這是自美國從獨立戰爭以來,華盛頓的一貫傳統,美國獨立後的前幾任總統認為美國的地緣戰略是老天給予最大的優勢,美國的北方加拿大是個溫和的國家,跟美國並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所以美加兩國可以長期維持和睦相處之道。
   
至於,南方的墨西哥軍力一直是弱勢的國家,根本影響不了美國的國家安全,有的只是可以輕易偷渡到美國的拉丁美洲移民,也因為從墨西哥可以很輕易的偷渡到美國,造成美國人口上的負擔,所以川普在競選時還曾說要在美、墨之間建造一條長牆,而引發川普可能是對有色人種上的歧視,甚至也造成其他地區有色人種移民的恐慌。
    川普的構想是來自他的強硬移民政策,包括加強邊界安全、遣返無證移民罪犯和在美墨邊境建造圍牆。他向支持者保證,他當選以後將立刻遣返三百萬移民罪犯,美墨邊界的圍牆一定要建,但結構將是部分為圍牆,部分為柵欄。川普表示,建圍牆是建築業,他很在行。
   
川普如果要在美墨之間蓋「美國版長城」,用來阻擋拉丁美洲的非法移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幫川普算出,如果真的要蓋美國長城,大約要花100億美元(約3300億元台幣),還提出了蓋長城的可能建材。
   
CNN為了要研究這座美國長城該怎麼蓋,還請教了土木工程專家,專家表示,蓋美國版長城最理想的建材是渣煤空心磚,但是因為美國和墨西哥邊境非常長,所以要用空心磚打造的話會耗費太多人力。
   
另外一個做法是灌水泥牆,不過水泥牆在當地氣候的影響下,可能會發生碎裂或崩塌的危險。所以另外一個可能是用預製混凝土板,一片可能高20英尺、寬10英尺,並且搭配鋼梁,把長達2000英里的美墨邊境封起來。
   
其實,拉丁美洲的移民可能會造成美國人口與社會上的壓力,這個論點美國已故的政治學大師杭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生前最後一本著作《我們是誰?--對美國國家認同的挑戰》(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就已經討論過了。
   
杭廷頓認為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他們會自己形成一個封閉的社區,他們不學英文,也不願融入美國社會,讓美國變成是兩種社會、兩種文化、兩種語言的國家,拉丁美洲移民的這種特立獨行的作法,只會破壞美國這個民族大熔爐的特性。
   
杭廷頓提出這項論點以後,他並沒有被視為是種族中心主義者,但是川普提出來就被當成是歧視移民的論調,讓其他地區來的移民也感到相當的恐慌。如果川普就任以後,真的要蓋長城,也要遣返三百萬移民罪犯,這絕對是一項大工程,沒有拉丁美洲國家的配合,恐怕也只能說說而已。

●新保守主義的回潮

2016年底可說是西方新保守主義再一次出現回潮的現象,新保守主義之所以稱之為「新」,主要是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當時提出這種主義的是具自由主義及社會主義背景者,不少均是首度接觸保守主義;第二,新保守主義較為曲解現時的保守社會政治思維,這種主義是從不少二戰後的知識根源中導出,包括文藝批判及社會科學,新保守主義把一切知識都意識形態化。
   
新保守主義活躍的年代為1980年美國雷根總統時期,主要主張有民間保守力量、政府不干預市場自由競爭,主張自由貿易、推行減稅、削減社會福利、反對積極平權措施、小政府主義等。其他主張還有:反對多元文化的社會、強調愛國主義、以戰爭制裁恐怖份子等。
   
新保守主義在1960年代的美國開始出現,並於1970年代成型,共和黨為主要推崇的黨派,在已故總統雷根、前任總統老布希及小布希執政期間,在外交政策上均推崇「新保守主義」,已故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外交政策上也是屬於新保守主義者。
    而2016年底的這一波新保守主義的回潮,包括英國脫歐,美國選出敢於跟中國叫陣的商人總統川普,義大利修憲公投未過,可能是繼英國之後第二個脫歐的國家,奧地利總統大選,可能也會導致脫歐的後果。
   
至於「新保守主義」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他們強調權力政治,意識形態上極端反共,雷根總統所說的那句「要把共產主義掃入歷史的灰燼裡」,變成是新保守主義的名言。新保守主義者還強調只有擴軍才能維持國家安全,以及堅決的擁護美國在海外的商業及資產信用貸款的利益。
   
當然新保守主義既然是由保守主義蛻變而來,有必要追朔保守主義的理想主義色彩,主要是在1920年代即公開以消除貧窮為美國的國家目標,而很早就提出住者有其屋計畫,另外馬歇爾提出的歐洲復興計畫,都受到保守主義的強烈支持。

●未來的美中台關係

那麼未來美中台的關係又將如何演變呢?依照《紐約時報》在奧斯頓伯德(Alston& Bird)律師事務所提交給美國司法部的文件中,發現了目前在該事務所擔任遊說者的共和黨人杜爾,除了跟川普的競選團隊與政權交接有合作關係,他還促成了川普陣營與台灣當局的一系列會面,甚至促成將許多有利台灣的文字,放進共和黨的政綱之中。
   
杜爾曾坦言,自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後,時任參議員的他開始有興趣為台灣遊說,收取的費用包括每個月25000美元(約新台幣77萬元)的預付金。根據《紐約時報》取得的文件內容,杜爾的公司今年5月到10月為此收到了14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47萬元)的為台灣遊說金。
   
但是,台灣總統府否認是杜爾居中牽線「川蔡通話」,並稱「可以確定的是,這件事與公關公司無關。」台灣外交部也回應,針對媒體報導杜爾是促成通話的關鍵人物,外交部無評論。外交部並稱,美國的公關公司依法須向司法部登記,相關資訊均公開供各界查閱,駐美代表處聘請公關公司協助在美國推動相關工作,一向依美國相關法規辦理。
   
其實,這次「蔡川通話」不管是不是由美國的公關公司所促成,但是台灣從李登輝以來,就積極的在美國尋找遊說的代理人,1995年李登輝能夠回到母校康乃爾大學演講,也是華府遊說團體的成果。現在蔡英文也以遊說的辦法,不惜砸下重金讓川普能夠與她通話,這已經夠給北京相當顏面無光了,中國大陸是否會想要回面子,再來一次飛彈試射呢?可能性應該不大。
   
但是,川普的幕僚摩爾(Stephen Moore)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如果中國不喜歡,「那就去他的!」針對摩爾的出口成髒,大陸媒體環球網指出,給川普幕僚們做點形勢教育,那就是解放軍有能力在以小時計算的時間內,快速奪取台灣。
   
顯然大陸對於「秒殺」台灣已經相當有信心,那麼這是否會促使美國更加速對台出售武器呢?依照川普的商人性格,是有可能把武器當成是一種買賣,所以
美國加速武裝台灣,這應該是很有可能的事,所以,未來美中台的關係,在綠營執政下應該只會更緊張,而不會更和平。

(本文刊登於多維月刊TW,2017.1月號,總014,本文刊登的文章有刪節,這是全文)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8795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