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時間流 之上 寫洛夫文學留聲
2011/11/17 14:11:13瀏覽577|回應0|推薦18

後記

在時間流,之上              顏艾琳

 

年輕時與洛夫接觸,懵懂而自以為是。翻開1995年為了與洛夫對談而做的筆記,上頭寫著:「……不必解釋〈石室之死亡〉的晦澀與意義,如果把詩列為純粹藝術的一種,那麼有些作品將可省略過多的註解。比如畫、雕刻……」我還為自己的膚淺誤讀強編理由:「詩,有些原本不具『具象化』的條件,乃以『意』或者說是『念』為主導,每人的動念不同、程度有別,而賞詩猶如個人參禪。」

其實這又是誤讀洛夫的一種。

洛夫的詩一直讓人誤讀著,這代表他被貼上過多的標籤,給人多元思考、甚至迷亂的混沌狀態。筆記上我還紀錄著: 「洛夫是綜合性的全方位詩人。前衛、超現實、禪味、中國傳統的抒情、西方的哲思、後現代,文字與形式的開發者。他的詩緊抓著現代感,有時令人透不過氣來,但那些預留空間的禪詩,則又放得很有意境。洛夫在詩中裝潢排設的功力,不論是熱鬧的西方裝置藝術,抑或簡潔而意味深遠的東方情調,都有令人拍案稱絕的表現。」

讀洛夫的詩,我是越長越覺得心驚。以前以為〈石室之死亡〉的艱澀難解,是洛夫在那個流行「超現實」時代不得不的表現,甚至是刻意的書寫手段。但後來我嫁給金門籍的吳鈞堯之後,在金門人的聚會中才知道:洛夫的夫人陳瓊芳是金門的名門閨秀、而〈石室之死亡〉最前面幾節,都是砲戰時期躲在石室坑道寫下的。

這些年洛夫旅居溫哥華,每次返台都會聚聚,他與夫人看到我們都笑說:「我是金門的半子(女婿),妳是金門媳婦,我們兩對加起來,是三個金門人。」也因為多次的相聚言談,我知道洛夫伉儷在金門的過往故事、創作〈石室之死亡〉彷如生命遺書般的心情經歷、寫〈漂木〉的理念背景……從前的誤讀轉為對他的生命與作品的深度瞭解,也讓我對洛夫有更高的敬仰。

說來我跟洛夫的緣是結得很早的。十六歲時初讀洛夫作品、十七歲有幸參與「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的聲光盛會、十九歲在舊書店買到《魔歌》,竟夾有一張1960年代洛夫在花蓮太魯閣公路的獨照(問洛夫,亦不知何人所攝、何人擁有)、二十出頭適逢洛夫與前輩策劃「詩的星期五」,找我做了幾次的座談人、在洛夫作品研討會上由我擔任座談人……洛夫給我以及多位後輩,除了作品提供寫詩的養分之外,還有太多的提攜與點滴記憶。

這次能為洛夫策劃,將他的詩、書法、手寫稿、聲音,創作背景說明……以一種較全面的呈現方式出版為典藏版,獲得洛夫的稱可之後,對於我的特殊要求,他都十分配合。還要感謝莫凡兄,在CD後製的工程作業戮心戮力,並提供了一首那麼動人心弦的音樂;此次堪稱他們父子聯手,重新演繹〈因為風的緣故〉一詩,獻給瓊芳師母的禮物。

〈因為風的緣故〉已經是華文現代詩最經典的情詩之一了!我也相信,洛夫的詩在時間流之上,永遠會被新鮮的讀者傳誦、誤讀、側解、導讀……

 

 

編者、詩人◎顏艾琳  2005.7.9寫於三重有品之家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5667&aid=584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