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之己至
2014/11/04 09:30:41瀏覽119|回應0|推薦1
老之己至 山梧桐

十幾年前,鄰居搬來了一家年輕夫婦,夫妻兩人都剛拿到博士學位,第一次找到工作,有一個四、五歲的兒子。有一天,我在院子割草正好見到他們全家,於是過去打招乎並自我介紹,爸爸把正在玩的兒子叫了過來,很自然的說:「叫爺爺!」,我當時愣了一下,心想:我有那麼老嗎?後來朋友安慰我說是大陸上的習慣,對年紀大一點的人的尊稱,我則是心想我如果不老,也不會被叫成爺爺。第二次是在七、八年前,我在法拉盛中國西點店排隊買麵包,我前面有兩個年輕人,這時來了一位女店員,對著排隊的客人說:「老先生,你要什麼?」,我下意識的回頭看一看,全是年輕人,我才確定她是對我說的,心裡怪她為何不學美國店員說:「Next」。去年回台北兩週,出門全部坐捷運,記得只有一次是站著的,其它不是坐博愛座,就是有年輕人讓位。反到是太座大人,每次出門都要仔細化妝,使得看起來人還年輕,以至沒人讓位,真是有得必有失。

其實,變老的徵像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年輕時,同時能做好幾件事情,沒有一件會忘掉,近幾年常常發現會忘記事情,常常走了一半就忘了是要做什麼,只好走回原處希望能想起原因,還有一次把冰箱門打開,卻想不起來要拿什麼。晚上只要看電視,就會在椅子上呼呼大睡,可是上了床,卻兩眼張得大大的睡不著,早上起床時更是全身肌肉骨頭都在痛,好像才跑完馬拉松。另外就是不論是吃東西或是喝水,都很容易被嗆到,好像氣管和食道連在一起了,一位朋友說,連呼吸時都會被口水嗆到。我媽常說我小時候常說的話:「又沒有雞鴨魚肉,還叫人家吃飯」。自小就是個肉食者,每飯無肉不歡,可是這幾年來,漸漸的吃起青菜來,現在連吃素抄的白菜,都能吃出菜中天然的甜味,反而是肉量大幅的減少了,說明了胄腸也老了,喜歡清淡一點的青菜水菓。

在心理上也有變化,幾年前太座大人就一直要我請人來割草剷雪,我一直不同意,就是怕這種通常由青、壯年人做的事如果放棄了,就如宣告自巳進入老年了。另外就是物慾的減少,除了必須的食、衣、住、行的東西外,幾乎不買任東西。很多從前有興趣的事,喜愛的雜誌,現在都遂漸的不太在乎有沒有或是看沒看過。從前對足球、籃球與棒球的轉播都儘量的看,慢慢的變得只看東西區的冠軍賽與決賽,去年就只看了超極杯大賽。年青時,喜歡欣賞外型漂亮的小姐,隨著年紀的增長,變成了看起來舒服又有氣質的女人,再下來變成有內涵的女人與男人。到如今,只要看到小孩子,或是中學生大學生,心裡就高興,好喜歡他們的青春與活力。

近兩年來,開始做幾件事件。首先是立了遺囑,再就是將財產(雖然不多) ,列了個清單,再開始清理家中不用或不需要的東西,這是最花時間與費心的事,太多東西包括了太多的記憶與留念,往往把它丟了卻又撿了回來。包括女兒在內的十幾個書架的書都還捨不得送人。幾大箱的底片與像片更是需要時間檢視,以決定那些可以 SCAN那些可以丟掉。一堆的照像器財,包括了 35mm與 120mm的相机,其中有 Leica與 Hasselblad等相机,目前都是古董了,也不知如何處理。類似的項目還有很多,所以雖然想開始過「減法生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大概要要到心中「不捨」的念頭完全沒有時,才能真正的做好清理的工做。

在美國,我是屬於嬰兒潮第一年的一批人,今年正好是可以合格申請 Medicare的年紀,也是很多人準備或是開始退休的年紀。從幾年前開始,信箱中就不斷的收到有關退休的各種廣告信,從健保到老人社區都有,這時候就會開始認真考慮退休的事情了。首先要考慮的是就是錢,如果你這一輩子工作,存了足夠的錢又善於理財,那麼退休後的生活自然不是問題。否則只有精打細算來過退休後的生活,這類人叫 Fix Income族群,退休後收入只有社安金加少數儲蓄加公司退休金(目前大部份公司都沒有退休金) ,一般來說都比工做時要少了很多,可是衣食住行的費用並沒有少太多,醫療費用卻因年老而會大幅的增加,所以這時候要改變生活的習慣於方式,例如搬遷到稅金低的地區,或是到氣候溫暖的地區以節省暖氣的費用…

對朋友電話的問侯,通常會回答說:「老樣子」,這時候大家會笑,因為這時侯的老代表的不是沒有變化,而是老態的老。去年回台,見到了一些多年未見的老同學,見面時嚇了一跳,怎麼大家變得這麼老了,後來想到他們見到我,一定也有相同的想法。

由以上種種的事情,不管心中再怎麼否認,它確實証明我巳經進入了老年。八年前,我寫了一篇「六十感言」,中間說一部老車子,再怎麼樣噴漆打腊,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一部 Old Car。這次要說的是, 如果保養得好,老車子也可能有非常好的引擎與傳動系統。希望我與同齡的朋友們,都是有個好引擎的老車,身体上保持健康,心理上保持年輕,正面的面對老年。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l46erh&aid=1868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