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左的開始與右的終結
2015/02/04 22:43:49瀏覽1630|回應0|推薦16

十多年來一直很照顧我的溫肇東老師最近出新書了,翻開這本書的那一刻,許多記憶忽然在同時開始倒帶。

十多年前,我去讀了EMBA,也開始跟隨溫老師學習。那時候怎麼也沒想到,我就此沒離開學校。

即使畢業之後,還幾乎每個月都有機會回學校,也許去開會,也許去談合作案,就這樣一直和溫老師保持連絡。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對教育工作的敬業和認真。他總是早上七點多就開始和學生連絡,指導大家的研究進度和方向。一想到有什麼議題需要討論,就會馬上用電話來對話。有一陣子他實在忙得太累,竟然小中風住院,嚇壞了許多關心他的人,所幸經過一番調養之後,他很快就復原了。

這本書的書名叫「左派商學院」,左派(Left-Wing)」在世人眼中一直是和資本家勢不兩立的代名詞,而商學院則是培養資本主義世界裡企業管理人的”軍校”。在商學的世界裡談左派,在左派的世界裡談商學,看來都需要一些勇氣。

幾年前,溫老師就曾經分享一個很值得重視的現象。他說,根據他的觀察,台灣幾所程度最好的國立大學裡,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學生是來自中高收入的家庭。

一位商學院的教授會注意到這個現象,這件事其實讓我有點驚訝。但是這個分享卻讓我深刻的感覺到,如果我們不認真的去解決這個問題,台灣就有可能變成一個越來越失衡的社會,而我們每個人都會是受害者。

弱勢家庭的小孩考不上好大學,這件事實的背後呈現了一個很殘忍的畫面。家境不好的小孩沒有好的環境和資源,升學考試時自然無法和家境好的小孩競爭。也就是說,孩子生在什麼家庭就幾乎決定了他未來能不能考上好大學。一個國家如果坐視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就有可能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最後走到每個人都是輸家的結局。歷史告訴我們,階級流動性(Mobility)對一個社會有多重要。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國家儘可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受最好的教育,孩子不會因為家庭的環境而被剝奪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每個國民都能受到好的培育,一個國家就能不斷進步變得更好,溫老師的觀察顯然是對於教育機會公平性的反思。

這種著眼於人和社會發展的思考,顯然和目前商學院世界裡的主流思維有所不同。一直以來,商學教育所強調的重點,無非是不斷提升企業的獲利能力,讓公司更賺錢股價也更好。如果公司錢賺得夠多,行有餘力就來做公益(或者當成繳稅),也就是所謂的CSR(社會企業責任)。

但是這裡面並沒有改變商業競爭的本質和負面因子,理想的情況應該是,企業經營的過程就應該是一個改善和提升社會的過程。而不是企業不擇手段的獲利之後,消耗了昂貴的社會成本(如公益和公義)之後,再回過頭來從獲利裡提撥一些有如”遮羞費”或”補貼金”的回饋。

記得有一年,在加拿大蒙特婁拜訪管理大師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時,他聊到自己寫「MBA教不出經理人(MBA is not manager)」這本書的動機。他說,一個管理人最重要的特質和能力,應該是對於人的關心和理解,但是全世界商學院在選擇學生時都只在乎智力。到後來只會教出一群沒血沒淚的管理機器。

歷經佔領華爾街運動之後,全世界的商學教育體系都慢慢開始反省,思考如何培養出新一代的管理人。在為企業追求獲利的同時,也不忘照顧人和社會的發展。
在馬克思過世一百多年之後,這樣的”左派”思維,顯然已經在商業世界開始萌芽。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nwu&aid=2062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