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爭電影的戰爭意象
2006/12/30 14:14:33瀏覽757|回應0|推薦4

        近來戰爭影片蔚為市場主流,從「搶救雷恩大兵」、「黑鷹計畫」到「勇士們」,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透過大營幕,見證了好萊塢高科技下更為擬真的實景還原。無獨有偶,影片當中戰爭場面之浩大,死狀之慘烈,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彷彿愈鉅細靡遺的血腥場景愈貼近真實。在這些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的背後,導演們共同揭櫫的,似是對戰爭傷痛的無盡反思,但倘若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不過是一齣齣以資本文化工業【註1.為腳本上演的收編與宰制戲碼。 

        當我們在無聲的電影院裡享受聲光效果時,很容易被影片內容吸引而忽略了行為背後的消費本質。戰爭電影中的血與淚,無一不是滿足觀眾感官(嗜血)欲望的工具,是可計價且吸引消費的終極手段,以致這類型電影帶來的反省往往倉促且膚淺。

 

        直言之,令人不忍卒賭的血腥畫面,確有可能令多數觀影者對戰爭產生懷疑,但這樣的反思極易產生睡眠效果;當震憾過後,觀眾腦海裡留下的只剩無數特效堆砌而成的打打殺殺的場面。 

      「勇士們」正是其中的絕佳典型,在令我們對戰爭產生畏懼的同時,它巧妙地合理化了戰事的發生(或略去不提),甚至暗中鼓動莫明其妙的意識型態(無論導演有意或無意)-愚忠的愛國情操。除了不斷地歌功頌德美軍弟兄愛家愛國、忠義兩全的英勇事蹟並佐以梅爾吉伯遜宛如尼采筆下「超人」般的神機妙算、智勇雙全外,我竟找不到其它的施力點可以對其品頭論足。 (或可稱之為濫情)

若這類電影真能給予世人警惕,當代國際間的種種糾紛或許不會這麼容易發生;顯而易見地,人們並沒有從歷史裡學到多少,而類似的戰爭電影亦沒有如預期地發揮它當頭棒喝的作用;相反地,國家機器依舊大言不慚地在關鍵時刻仿效影片情節,以「保家衛國」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徵召數以百萬的人民投入戰場;而好萊塢大多數的戰爭電影於此伴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圖利擁權者。 

可悲的是,當這些無辜且可貴的生命前仆後繼戰死沙場,僅有「They are lost」(他們完蛋了)作為安慰【註2.】。

1. 文化工業一詞出處法蘭克福學派,本文用以指涉一種喪失批判力的大眾文化。

2. 引用「勇士們」前半段,某位高級將領在戰情險峻的狀態下針對前線士兵處境所發表的看法。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gor314&aid=62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