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2 23:37:18瀏覽1115|回應1|推薦4 | |
明戲曲家馮夢龍(1574-1646)裡的一個故事:「有一狠子,生平多逆父旨,父臨死囑曰『必葬我水中。』冀其逆命,得葬土中。」結果,沒想到狠子卻一反常態,完全的遵守父親遺囑,葬其水中。父親死後有知,恐要大嘆無奈了。 想到O. Henry(1862-1910)的著名短篇:窮困的丈夫賣了自己心愛的錶,為了給妻子買把梳子作耶節禮物。同時,妻子瞞著丈夫剪掉珍愛的頭髮,拿賣頭髮的錢給丈夫買了一條錶鏈...。這下子,兩人都犧牲了自己最珍惜大概也是家中僅剩的還能換點小錢的東西,卻換來已不需要而多餘的物品。無奈嗎? “The Gift of the Magi”歌詠勞工小民真心無私的愛,表面陰錯陽差的湊巧,似乎有一點小無奈,也似乎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幸福。捨掉自己的僅有為換得對方的滿足驚喜,有伴侶似此,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呢。確是巧編精構的名篇。而《古今譚概》裡父親遺囑的被無誤遵行,卻實際上湊巧(或不巧)的誤了父親真正遺願。這是真無奈了。 除了無奈湊巧,早三百年的馮夢龍的【不誤反誤】包含了矛盾、對立、辯證要素,深刻些。父親依其邏輯概念推定,以兒子之性,必定違逆遺囑,故相反著自己真實意願來吩咐。偏偏,「至是狠子曰『生平逆父命,今死不敢違旨。』乃築沙潭水心以葬」。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說了「就人內部生命結構而言,人的生命是一個由多重矛盾關係相互滲透、相互交錯的複雜系統」。逆子貫來忤逆今卻順從,是矛盾。矛盾是辯證法則的思維核心及根本,辯證法要人在矛盾中思考,認為萬事萬物生命存在於矛盾的對立統一之中,順中可能包含逆。它否定既成不變,肯定不斷變動。故情況在變- 因父亡而逆子在變。父親亡故這個巨變否定了兒子先前個性,顯示出一般類性。這位父親可能因不知哲學裡的辯證法則而大大失算!看樣子,沒事讀點哲學或相關書籍好像不是個太壞的主意 。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