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鞋子到底是什麼顏色的爭論
2019/05/08 09:04:43瀏覽1519|回應0|推薦1

影/鞋子顏色「灰綠vs粉白」看錯有原因!百萬網友吵2年 真相曝光了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507/1439249.htm

ETTODAY.NET

臉書2017年曾掀起「鞋子是什麼顏色」大戰,讓百萬網友爭論不休。如今沉寂近2年,這張照片再度被PO上網,但與過往不同的是,這次總算有了科學解釋,無論「粉白」還是「灰綠」其實都是正確答案,差別來自於人體構造和基.....


哈哈哈,這眼科醫生解釋半天,跟沒有解釋,是一樣滴。

人的眼睛,等於是黑白(Brightness,明度所形成的灰階)電視,加上彩色(色相Hue與飽和度Saturation),人腦會自動把它們融合成彩色影像。

(例如,你把彩色電視機的輸入訊號中的彩色部分拿掉(飽和度調成0),就得到黑白電視啦。)

視桿細胞專門在光照較暗的條件下工作,提供夜間視覺(明度/亮度的變化)。視錐細胞則專門負責觀看顏色。

人類的眼睛擁有1.2億個視杆細胞(視蛋白),600~700萬個視錐細胞。(大概編配比是,每20個看黑白的視蛋白,只配1個看彩色的視蛋白。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人物景色,基本上就是先使用炭筆素描勾邊畫好後,再上一點油末或水彩的意思。)

整個哺乳動物家族幾乎全是紅綠不分的色盲。而人類很幸運也很特殊,我們祖先的綠色視蛋白發生了一些變異,感受光線的波長範圍出現了偏移,擁有了全新的紅色視蛋白。

每個人對於所看到的色彩,因為經過各自眼睛的訊號取得,以及不同腦袋的訊號處理與融合,其實感受都會有一點點的不同的,有人就藉由這種顏色感知能力的不同,它也並非啥缺陷,製造這種圖片來附會說明什麼左右腦思考的啦。

這灰綠圖(左圖),應該是拿原來的粉白圖(右圖),以影像軟體調整其色相(Hue)而成的。以前的白金色與藍黑色洋裝的爭辯,也是一樣的道理。

另外,與一般人認知的不同,人類與哺乳類動物才是色盲,昆蟲、鳥類、魚類與其他動物,才擁有比較全彩的視覺。

*1 參考:色盲有時不是「缺陷」,反而是「優勢」? 

「雖然昆蟲和哺乳動物的眼睛看起來十分不同,它們的原理卻十分相似。兩者都能捕捉並處理由物體反射或由發光物體輻射的電磁波。兩者又都包含了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視桿細胞專門在光照較暗的條件下工作,提供夜間視覺。視錐細胞則專門負責觀看顏色,將藍色、紅色和綠色調和,形成對於光譜的感知。任何一種視錐細胞出現故障,都會影響我們的顏色知覺。

色盲最常見的形式是無法分辨紅色和綠色。就如我們的色盲祖先或許很難看出別人在臉紅,或者是無法挑選成熟的水果、分辨毒蛇的危險花紋。

同樣,一隻南美洲的靈長類動物,也可能因為色盲而難以分辨某些社會訊號,如白禿猴那健康的鮮紅色腦袋。牠們也可能難以辨識成熟的水果,或色彩斑斕的天敵,如在一片綠色森林發現一隻橙色毛髮的美洲豹貓(ocelot)或美洲豹。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色盲卻反而是一種優勢。因為顏色訊號可能炫人眼目,使人專注於色彩而忽略了圖形。利用這一點,捕食者就可以依靠皮毛的偽裝來伏擊獵物。

發現天敵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色盲者的優勢在於,沒有「顏色過載」這個負擔,他們往往能看穿對方利用迷彩蓄意製造的「噪音」、發現隱藏的圖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方就僱傭色盲者來識破用迷彩偽裝的敵方部署,由此確定轟炸目標。」

*2 參考:色盲曾是超能力?人類遠祖靠它度過了恐龍時代,如今卻成了遺傳病 

「因為恐龍冷血的屬性,在夜間溫度較低的時候行動會變得遲緩,對哺乳動物的威脅也降低了不少。

所以那個時期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是夜行性動物。

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對眼睛又有了新的要求。

原本的四種視錐細胞在夜晚昏暗的環境中不再是一種優勢,反而是很大的劣勢。

在生存的壓力下,哺乳動物在原本視錐細胞的基礎上突變出了一種全新的視杆細胞。

視杆細胞對識別顏色沒有任何貢獻,但是卻能感受微弱的光線。

這一變化讓哺乳動物更加適應夜行的生存方式,視杆細胞在數量上也迅速超過了視錐細胞。

但這還不算完,哺乳動物後來還丟掉了兩種視蛋白,只剩下了兩種視錐細胞,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就是妥妥的色盲。

人類的眼睛擁有1.2億個視杆細胞,600~700萬個視錐細胞

約6500萬年前,某種災害導致了恐龍的大危機,所有體型龐大的恐龍都因為生存壓力驟增而喜聞樂見地滅絕了。

而體形小巧在夾縫中生存的哺乳動物迎來了「農奴翻身做主人」的絕佳良機。

我們的祖先當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開啟了哺乳動物崛起的新篇章。

短短2000萬年的時間,哺乳動物這幫色盲就稱霸了整個大陸。

至今,整個哺乳動物家族幾乎全是紅綠不分的色盲。

而人類很幸運也很特殊,我們祖先的綠色視蛋白髮生了一些變異,感受光線的波長範圍出現了偏移,擁有了全新的紅色視蛋白。

一種理論認為,紅色視蛋白的出現有利於靈長類在樹梢上發現成熟的果實,所以在這一性狀得以保留。

到人類出現,藍、綠、紅的三色視覺系統依舊穩固。

聽起來似乎這樣的配置也算得上優良,但其實並不是。

由於紅色視蛋白與綠色視蛋白的曖昧關係,兩者最敏感的波長只相差30納米。

可見光譜的波長範圍約有200納米,實際上人類的三色視覺並不能比較全面的覆蓋整個可見光譜。

和鳥類、魚類、爬行類等動物的眼睛相比,某種程度上人類依舊還是個色盲。」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chen123&aid=12646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