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月愛瘋媽祖-在「流動的女神-台灣媽祖進香文化特展」中看見台灣心
2012/03/17 01:26:31瀏覽356|回應0|推薦7

三月愛瘋媽祖

在「流動的女神-台灣媽祖進香文化特展」中看見台灣心    文.攝影 南燕容

 

在漁村長大的我,對於信仰這件事情,總有著比都市孩子還要深刻的記憶,尤其是討海人最虔誠信奉的「媽祖」,就如同一個印章,深刻在每個漁村孩子的童年記憶裡。在還沒決定終身信仰前,我們總是不忘雙手合十,對祂祈念一切想望的實現。

 

農曆春節裡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好有場《流動的女神---台灣媽祖進香文化特展》,當然被媽祖呵護長大的我,不論現在的信仰如何,總也想好奇地去回憶自己的童年,找回小小心靈被細細關愛的角落;也把從大學時期修讀民俗課程的點點滴滴,一個一個慢慢串起。

 

神明的公關活動

台灣真的是媽祖文化重鎮,細數大大小小的媽祖廟竟然超過八百座,難怪每年農曆三月媽祖誕辰時,總要掀起一股瘋媽祖的旋風。不過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瘋媽祖是什麼樣的活動,只知道有很多信徒一起跟著媽祖走,而其實這場盛會的重頭戲是結合了遶境和進香兩件事,綜合了神明、廟宇和信徒間交流的過程。

 

我們常聽到的「遶境」是指神明定期巡視其所管理轄區的意思,從過程中讓人們透過祂的親臨,幫忙驅趕邪煞,進而獲得心靈的安定,很像是我們的區域警察,總是有定時巡邏的「例行性公務」一般。「進香」則是我們台語「割火」、「割香」或「刈火」的意思,通常是由信徒迎請神明前往外地廟宇的一種拜會和聯誼活動;再深度一點來談,即是藉由向對方「割香」的方式,暢旺自己家神明的靈力,進香儀式也具有一種香火傳承的意味。然而對於現代人而言,進香活動更像是一場神明的公關活動,每個信徒都是受邀的VIP,可以在儀式中表露真情,對神明暢所欲言,以達到內心的平靜

 

流動女神  真的好神

去年從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就開始巡迴展出的《流動的女神---台灣媽祖進香文化特展》,真的很神,因為把國內十一座知名媽祖廟文物都給請來了,像是神像、神案、五賽、神衣、香爐和籤筒等;現場還利用大甲鎮瀾宮和白沙屯拱天宮的報馬仔、繡旗、大神偶、三十六執事儀仗、涼傘及神轎等,佈置出廟前陣頭的樣貌,讓人一踏入展場就有「瘋媽祖」的FU

 

由於大學時期在台中念書,所以對於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總有份特別情愫,所以一觸及這樣的場景,當下就讓我回想起我們老師林茂賢教授,他是台灣媽祖文化知識的箇中翹楚,每年農曆三月總會見他在各大媒體上接受專訪,當時只要有機會選修到他的課程,就能跟著他結結實實地體驗一趟大甲鎮瀾宮的瘋媽祖活動。

 

愛瘋媽祖不Crazy

孩提時期,迎神廟會為我們這些小毛頭帶來興奮指數大概僅次於看布袋戲,因為在慶祝活動中不但有新奇有趣的陣頭可以觀賞,還可以「鑽轎下」跟著大人像接龍似的,一個挨著一個屈膝彎身在地上等待媽祖神轎從我們身上經過。當下不論男女老少在神轎經過前一刻都同樣懷抱著一顆忐忑的心,那種心情是在等待一種加持,透過媽祖神轎給於撫慰的一種期待,當轎夫將神轎抬越過你的背部,那種陰影劃過身上的感覺,讓人從心中觸動一股想哭的感動,那彷彿是神明摸過你的頭,要你乖乖,給你力量,疼惜你的那種滋味真的令人一輩子難忘。

 

所以在踏入現場佈置成大甲鎮瀾宮到新港奉天宮的遶境進香的情景時,就好像重返童年跟著大人趴在地上等媽祖駕到的心情,只是頃刻的我比孩提時更了解了這場盛會的意義,以及許許多多心領神會的動人故事。近年大甲鎮瀾宮的「瘋馬祖」活動,就是透過這傳統的進香活動,把農曆三月醞釀成一場國際最大規模的媽祖嘉年華會,祭祀圈也從過去大甲地區五十三庄的信徒擴大到全世界,朝聖的人潮由鄰近村民變成台灣各地鬥熱鬧的遊人,每日數十萬人,一心一意跟隨媽祖非固定的路線前行,循著自清朝以來就保有的路程,從台中、彰化、雲林到嘉義,以八到九天的時間步行二百八十公里,途中大家接受當地信徒所提供的食物和住宿,一步一腳印,完成這趟心靈之旅。

 

香火傳承台灣心

在人山人海的朝聖旅程中,我們總可以從電視畫面看到許多感人的故事,互不相識的信徒間,在這旅程中互信互助,共同行腳多日;如同我們常看到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一生總要前往麥加朝聖一次的虔誠心靈,當下凝聚出的族群認同感,讓難以想像的不可能任務,最後憑藉毅力完成。而台灣的媽祖進香活動,則還多了份濃厚的人情味,朝聖不會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凡走過的每個人,都會是你這一路的伴,給予你食物,給予你鼓勵和慰藉,讓你不孤單地,熱熱鬧鬧走遍每一塊土地;甚至是媽祖偶而調皮地擺動神轎,帶你踏入河川和溪流,濕了你的鞋,髒了你的衣,卻依然讓你滿足於自己的無怨無悔,死心蹋地跟著「祂」繼續走下去。

 

對於宗教我有太多的不明白,但是面對人們在信仰上的執著心卻很清楚,尤其體現台灣人在為信仰奉獻熱情與活力的能量,往往令我大呼不可思議。很慶幸現在的人們仍保留對神明掏心、掏肺、掏荷包的心甘情願,也才得以保留這屬於台灣特有的風土民情和細膩的宗教情懷,讓後代子孫有機會欣賞到諸多精雕細琢的廟宇和細膩的文物,更把台灣人堅毅、樸實的行腳方式傳承下去,讓台灣人的「香火」被世代用心包藏,遠遠流傳...

 


本文刊登於百世教育雜誌2012年3月號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3x3&aid=622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