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7 00:13:49瀏覽752|回應0|推薦10 | |
聽古厝說故事~ 從鹿陶洋江家古厝發現台灣建築風華 文.攝影 南燕容 走過兔年半載,不一定讀了萬卷書,卻不忘要行萬里路。這回路走的不遠,但卻意外把歷史拉的很長。 溽暑裡,聞著盛夏芒果香來到台南,卻被咖啡色的觀光指引牌,一路給牽引到楠西區的「 鹿陶洋江家古厝 」,就這樣一頭栽入三百多年來的時光迴廊,回味起台灣先民開墾和古厝的風華。 江家古厝故事多 由於是無心插柳,所以這趟巡古之旅,帶著些許探險的趣味。從台三線公路順著指標才幾步路的距離就彎進小巷,而一個半月型的蓮花池悄悄地映入眼簾,對映著數步之遙的公路,強烈靜謐感,讓我的小小步伐,就足以驚擾池中艷麗的錦鯉。一探旁邊立牌才知這約四分地大 ( 按:一分地約三百坪 ) 的池子可大有典故,因為除了具有 防火救災的功能外,更有 江家人信奉風水的用意;整個古厝聚落前臨油車溪,背倚鹿陶洋山巒,依山傍水之姿,讓江家古厝成了名符其實 「前水為鏡,後山為屏」的 風水寶地。 一踏入聚落前偌大的廣場,便會被兩棵好似門神般的老榕樹吸引,不過當地人稱它們為「夫妻樹」,因為有則小小的傳說是這樣流傳的:據說右邊的樹是在五十多年前種的,而左邊榕樹的年齡卻整整小了一輪;這可不是他們故意的,而是因為左邊的榕樹老是種不活,直到第十二年才終於種活了現在的這棵榕樹。而有趣的是左邊的榕樹長大後,氣根滿佈,但右手邊的卻幾乎沒有氣根,實在很像老公婆的模樣,而這傳說似乎也相當呼應古代女大男小的婚配觀念,為這個老聚落平添一絲故事性。 遊走四合院 體驗古豪門 踏入青灰石板鋪陳的廣場,偌大的江家古厝聚落矗立眼前。佔地三點五甲,總面積寬有一百六十公尺,深約兩百一十公尺,共三大院落,以正廳宗祠為中心往南北兩側建有十三條護龍 ( 廂房 ) 的江家宅邸,在鹿陶洋山的環抱下更顯氣勢磅薄。 江家人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由人稱「阿泰公」的第十二世江如南在清康熙六十年來臺開墾、綿延子孫。初期僅有茅草屋,後來因子孫眾多,事業有成,才開始大興土木蓋屋,直至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九年,才有今天我們所見「四進三院」的大規模,細數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說到這四合院的建築,在古代可不是家家戶戶都蓋的起。一般人家蓋個一條龍,有個三間房,全家夠住就好;人數多,再蓋個 單伸手(即住屋與單邊護龍呈曲尺型),要是數代同堂的話,就蓋成ㄇ字型的三合院,正廳供奉祖先牌位,作為迎賓納客之所,左廂房作為戶長居室,右邊則為長輩的居室;依次為大房和二房。外加一個「灶腳」(廚房)。左右兩側護龍拱出的院落,俗稱「埕」,平時當作休憩、聊天或農忙曬穀之用。 如要蓋具規模的四合院聚落,則非得是江家這樣的富豪才有可能。擁有四進三院的江家古厝,等於是把 護龍的兩頭蓋上了數個和正廳平行的房間,整個古厝就是一個村落的感覺,而非只是一間古厝。有趣的是,坐東向西的古厝可相當有台灣俗諺所謂「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的意涵喔! 像是江家古厝這樣的閩式四合院建築,都會著重立面的精緻華麗,當然也是藉由這些花窗、門枕石、磚雕、楹柱、格門的家飾藝術,來凸顯其身分地位。而屋檐下的裝飾,據說也是閩式建築的重點,所以在古厝內,我們便能從斗拱發現一些巧思。仰望宗祠上方精美的福祿壽剪黏和門戶彩繪,即可嗅出江家人對於藝術的品味。所以來到這裡腳程別太快,多抬頭看看屋脊或牆面,燕尾、馬背和瓦鎮這些傳統建築表現風格,都會讓你有會心一笑的收穫。 泥巴、竹子蓋大屋 江家古厝總計有一百卅六棟建築物,其中以磚造的紅瓦厝居多,另有土埆厝、竹編厝、洗石子厝等傳統農家建築。磚造紅瓦屋算是我們常常可見的閩式建築,而土埆厝和編竹夾泥屋,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就顯得陌生了,很幸運的,在這古厝聚落中還保留著數棟讓我們回味。 說到這個「土埆厝」,可是相當具原鄉風味的建築,先民多半是就地取材,以隨手可得的泥土,混著竹子、茅草做成土埆塊,再以砌石或磚塊為底,慢慢堆疊砌合,屋頂再蓋上茅草頂或瓦片,便成了這冬暖夏涼的「土埆厝」。不過它唯一的缺點就是怕水,尤其怕淹水,因為水一大,可會把屋子給不小心「溶」掉了。 再來聊聊編竹夾泥屋,更是先民善用物資的經典作品。取材自台灣山野最常見粗大筆直的竹子當壁柱,區隔出室內空間,再用竹篾條編成壁體,抹上摻有稻草的灰泥做成牆面,有錢人的屋頂可用紅瓦或黑瓦來蓋;沒錢的人家,則是則鋪上稻草或成束的芒草,甚或削下桂竹的節,用陰陽排列的方式來蓋成屋頂。江家古厝中現存完整的竹管厝,則以竹筒、粗糠和泥土搭建而成的。 跨越三世紀的建築活標本 「 鹿陶洋江家古厝 」目前仍有卅多戶居住,是目前台灣現有保存完整且最大的一個同姓家族聚落。只是在這片寬闊的天地,十分幽靜的環境裡,僅能見滿佈皺紋的長者瑀瑀前行,還有偶而與小貓嬉戲的純真童顏,這或許也多少道出時代變遷,年輕人多移往城市發展的無奈現況。 不過對於旅人的造訪,這裡的老人家和孩童似乎早就習以為常,所以他們總不忘笑臉盈盈地與過往人們打招呼,讓人備感當親切、溫馨。而環顧整體環境,也維持得相當清潔、完善。這或許就間接說明了當初江家人對於家宅轉變為三級古蹟時,族人具有一定的共識,要齊心維護這難能可貴的古厝聚落,讓我們這些後生晚輩,還能有機會漫步欣賞這個台灣 傳統農業社會的 建築活標本。 PS.有興趣一遊的朋友,可以參考 鹿陶洋江家古厝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h1PFM8ueBA5PikKO8sEC50n2/ 本文刊登於百世教育雜誌2011年9月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