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而時習之
2006/01/30 09:20:12瀏覽357|回應0|推薦4
比較上,我更喜歡用「學習」來形容對佛法的修習。
「功課」二字則偏好用在對治方面。


許多初接觸到佛法的善信,都為廣袤的佛學書籍、理論震嚇不已。如果有機會聽聽不同人仕為佛法所作的詮說,更可能如墮五里霧中,茫不知處。

卑瑪師兄說的一點兒也不錯,『從初發心到成佛,學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映之釋尊成佛後第一次開示(初轉法輪),講的就是四聖諦;及至圓寂前,臨終念念不忘,再再垂問四下弟子的仍是對四聖諦的理念是否澈底了解... 。可知用我們習慣的,修學世間學問、做功課的觀念來修習佛法,是可能會造成一些迷惘。


個人一直有個很深的感覺,認為許多人在學佛過程中,把修行和做學問混為一談了。
研讀佛法學問,為眾生解惑,當然是愈寬廣愈博涉愈好。
但是談到深學、修行的方法,則實在超不出三十七道品。

一旦知道三藏十六部都只在戒定慧三學上兜來轉去。
如果知道『戒』不出「攝律儀」、「攝善法」、「饒益諸有情」三綱。
如果曉得『定』不外「止」、「觀」二門。
如果透達『慧』不離「權」、「實」二端。
佛法真的難嗎?

我想,真使人覺得難,要列為功課的,應是卑瑪師兄近來貼文中所提的「受」「想」方面的問題。
這些因五蘊而造成的問題,那一椿不是自己內心發出的呢?
了解問題生成的關由後,還需要向外面另找新功課嗎?

認知問題的源頭,睹及『學佛過程中,如果有所謂的進步,只是見地的深淺、證量的深淺、演繹的深淺而已。』一句,相信都會會心頷首的。


頂禮三寶。敬禮仁者。


-------------------------------------------------
【註】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
古德合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七類三十七項,謂通達涅槃之道路有三十七種。


本文於 2004/03/19 發表於《聯合網棧.心法》
原文為回應 《心法》棧長(市長)卑瑪多桀師兄的貼文『功課』而作。
『功課』原文如下:

有朋友跟我說,他看不太懂我最近貼在網棧上的文章,自覺沒有什麼長進,希望我給他一點新功課。

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習慣於老師每天教導新的章節,交付新的功課。只要學完課本,做完功課,大概就可以畢業了。

學佛不是這樣。

學佛沒有太多新功課,從初發心到成佛,學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佛初轉法輪,講四聖諦。這個道理,《華嚴經》照樣講。

學佛過程中,如果有所謂的進步,只是見地的深淺、證量的深淺、演繹的深淺而已。其學習的內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菩薩修的六度,和我們修的六度,沒有不同;菩薩所修的空,和聲聞所修的空,也沒有不同。深淺而已。

多讀一點經書,會有幫助。但學佛的重點,是深行;深,自然會廣。

竹巴噶舉祖師岡波巴說,修行有四個要點(步驟):歸心於法,修法為道,道上除妄,轉妄成覺。

這四點,前前為後後的基礎。如果歸心於法不徹底,就很難真正的以修法為道。如果不能真正的以修法為道,就很難在道上除妄。如果不能在道上除妄,想要轉妄成覺就絕無可能。

對絕大多數初學佛的人來說,歸心於法,就是最重要的功課。

進一步說,歸心於法,雖是修行的初步,其實也是末後一步。這只是見地和證量問題。當你徹底的歸心於法,安住於法,以至心法無二的時候,絕對是離妄而明覺的。

所以學佛沒有捷徑,把最源頭搞好就對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oyana&aid=16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