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9 02:32:57瀏覽648|回應0|推薦1 | |
新聞大意: 台灣音樂教育正在為眾多莘莘學子製造就業難題,有識之士的過來人,對此負面現象尤感憂心忡忡。 新聞連結: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9/5460511.shtml 個人看法: 在台灣出生長大就學,選修一條非主流的知性路線,當做職涯發展的依據,結果境遇不若預期,自己煩惱懊喪,回首來時徑,卻已然荒煙漫漫,不識歸鄉之途,那種心痛既不足道也,外人又何以體會? 年輕音樂人的徬徨與無助,道盡美育教學多少閉門造車滄桑事,但悲劇猶未嘎然終止,仍代代相承,直朝下繼續延伸中。因為困境既已顯現,也就騎虎難下了,總不能順了姑情逆了嫂意,只為了防微杜漸,避免練琴習藝的小朋友未來個個皆沒頭路,即率爾拿當下在職人士開刀,大舉廢系或減招新生,讓遍尋不著學生可教的他們,亦跟著斷炊吧。 但這樣的惡性循環一日不除,怎麼永絕後患?誰敢保證類似的吶喊往後若再重現時,求援聲浪不會摻雜更多的怒吼和不滿?如果截頭去尾都不行,也只得原地踏步擺爛下去,將旋乾轉坤的希望,全寄託於親權在握的家長們,看他們能否漸趨理智,及時認清現實,好好護住心肝寶貝,別再一窩蜂附和虛矯的父母經,任令自家孩子淪為最後一隻白老鼠了。 畢竟仙樂飄飄處處聞,塵世美聲何止一端,只要凝神諦聽,俯仰之間可聆賞的天籟之音何其多,台灣人怎會那麼粗暴,居然仿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封建遺緒,將本屬無定義抽象名詞般的音樂教育創意領域,全盤限縮在唯古典是問,排他性十足的窄胡同裡自我催眠,從而認定彈指間的一招半式,即代表音樂的全部? 古典樂說穿了,不過是幾百年前曾大肆風靡於歐陸宮廷上流社會的pop music罷了。多少不世出的天之驕子,前仆後繼降格成御用樂師樂匠,奴工似地死命奉獻譜曲才華,只為了取悅權貴階級的聽覺享受。 那樣子的金玉其表敗絮其中悲情傳唱史,被高傲的日帝殖民者攜至台灣後,影響無數本土菁英見賢思齊有樣學樣,為弭平高低不等的權力落差,拉近被宰制者與統治者之間的心靈距離,亦跟著附庸風雅起來,此有意無意的諂媚動作,使西洋古典樂不僅根植這塊土地,也更加發揚光大了。 惟品味不凡的愛樂族群,盡皆家學淵源深厚的仕紳子弟,尋常市井庶民焉能一親芳澤?又豈有知識門檻可跨?別忘了,欲佈置和權貴標籤聲氣相通的情境背景所須花費之代價可不貲啊,一般販夫走卒哪擔負得起? 專屬有錢有閒階級的小眾特性如是這般鮮明,曲高和寡的色彩自超濃無比,但不夠普羅的先天缺陷,並非古典樂教/學市場無以在台灣壯大的致命罩門,終究咱的生活條件後來也改善了。 充滿異國風興味的古典樂,即經由西洋電影等各式各樣流行文化產品的精緻包裝,以及,進口樂器貿易商的廣告宣傳,而遭過度美化為浪漫情懷的唯一代名詞,終獲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中產階級父母欣然接受。一部部昂貴的名牌鋼琴,遂大量進駐份外重視子女教育的軍公教家庭,學音樂便顯學化了,至於學些什麼,也甭問,當然是最能培養小孩氣質的古典樂囉。 音樂兒童逐批入學後,另類特教的音樂班,及循序升級所需的相關科系所也次第成立了,大家的思維都很僵化,依舊奉看似最高尚的古典樂為共業般唯一必修課,且幾全以演奏為主,可是自彈自拉給誰聽呢? 一個原生文化土壤遙不可及,跟台灣草根泥香全然無涉的異文化,經座標變換被橫向移植至寶島大地後,縱然能存活下來,其微弱的呼吸鼻息,與間歇吐露的虛無律動聲,又何以和政治解嚴後,愈發蓬勃發展的商業主義流行音樂解放風,以及,價值觀愈來愈明確的本土意識相匹敵? 只要有人的地方,音樂創作的需求和活力始終汩汩不絕,那是人的本能慾望,不須訴諸任何權力標示或階級劃分,其撫慰人心的神奇作用,一直與精神信仰無異,這是普世音樂的生命寫真,古不古典絕非重點,沒自信的台灣人愛拿香跟拜,亂搞一通的結果,就是害慘自己的下一代,永遠搞不懂什麼叫音樂。 音樂,不就是「聲音」?sound怎會死?古典長存,音樂萬歲,本即天經地義,何須饒舌質疑?只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的它,不該在台灣被濫捧上天,然後變相受虐,末了竟遭最沒文化素養的台灣人給活活摔死在地! 其他文章連結: New, + 邊角論壇李祖杰專欄:http://www.unhittables.com/forum-34-1.html 邊角論壇「邊角速評」:http://www.unhittables.com/forumdisplay.php?fid=44&sid=r823ZG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